2019年腎臟病學領域熱點臨床研究集錦

2019年腎臟病學領域熱點臨床研究集錦

2019年腎臟病學領域都有哪些熱點臨床研究,一起來看看吧!

01

NEJM:SGLT2可預防2型糖尿病合併腎病患者的腎臟不良結局

在全球範圍內,2型糖尿病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但有效的長期療法很少。在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的心血管試驗中,探索性結果提示此類藥物可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腎臟結局。

在一項名為CREDENCE的雙盲、隨機試驗中,研究人員將4,401例2型糖尿病合併蛋白尿性慢性腎臟病患者隨機分組,分別接受每日100 mg卡格列淨(口服SGLT2抑制劑)或安慰劑治療。主要結局是由終末期腎臟病(透析、移植或GFR估計值持續<15 mL/[1.73 m2·min])、血清肌酐水平加倍或者腎臟或心血管原因死亡構成的複合結局。

結果顯示,卡格列淨組中主要結局的相對風險比安慰劑組低30%,兩組的事件發生率分別為43.2例/1,000患者-年和61.2例/1,000患者-年。卡格列淨組中由終末期腎臟病、肌酐水平加倍或腎臟原因死亡構成的腎臟複合結局的相對風險比安慰劑組低34%,終末期腎臟病的相對風險比安慰劑組低32%。卡格列淨組中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以及心力衰竭住院的風險也較低。

該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合併腎臟病患者中,卡格列淨組的腎衰竭和心血管事件風險低於安慰劑組。

文獻索引:Vlado Perkovic, Meg J. Jardine, Bruce Neal, et al. Canagliflozin and Renal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and Nephropathy. N Engl J Med 2019; 380:2295-2306

DOI: 10.1056/NEJMoa1811744

02 NEJM:血液透析患者中,大劑量靜脈補鐵方案更優

靜脈補鐵是血液透析患者的標準治療,但關於臨床有效方案的比較數據有限。在一項採用盲法終點評估的多中心、開放標籤試驗中,研究人員將2,141例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成人隨機分組(大劑量組1,093例,小劑量組1,048例),分別接受主動大劑量靜脈補充蔗糖鐵(每月400 mg,除非鐵蛋白濃度>700 μg/L或轉鐵蛋白飽和度≥40%)或被動(reactive)小劑量靜脈補充蔗糖鐵(每月0~400 mg,鐵蛋白濃度<200 μg/L或轉鐵蛋白飽和度<20%是補鐵的觸發條件)。主要終點是由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心力衰竭住院或死亡構成的複合終點,在至首起事件發生時間的分析中進行評估。如果主要終點風險比的95%置信區間(CI)上限不超過1.25,則證實大劑量組與小劑量組相比具有非劣效性。

共有大劑量組320例患者(29.3%)和小劑量組338例患者(32.3%)發生了主要終點事件(風險比,0.85;95% CI,0.73~1.00;對於非劣效性,P<0.001;對於優效性,P=0.04)。在使用複發性事件方法進行的分析中,大劑量組和小劑量組分別發生了429起和507起事件。兩組的感染髮生率相同。

該研究證明,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主動大劑量靜脈補鐵方案優於被動小劑量靜脈補鐵方案,前者所需的紅細胞生成刺激劑的劑量較小。

文獻索引:Iain C. Macdougall, Claire White, Stefan D. Anker, et al. Intravenous Ir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N Engl J Med 2019; 380:447-458

DOI: 10.1056/NEJMoa1810742

03 Lancet:內皮素受體拮抗劑用於糖尿病腎病

2型糖尿病人短期治療可使用小劑量的選擇性內皮素受體抑制劑,內皮素受體拮抗劑阿麴生坦(atrasentan)可減少白蛋白尿,而不會引起明顯的鈉瀦留。一項名為SONAR的臨床試驗評估了阿麴生坦治療對糖尿病腎病患者主要腎功能的長期影響。18-85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參與研究,腎小球濾過率(EGFR)為25-75 mL/min/1.73 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為300-5000 mg/g,接受了至少4周的最大或耐受劑量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受試者在每日口服阿麴生坦0.75 mg一段時間後,UACR下降至少30%且無明顯液體滯留的患者(應答者)被納入雙盲治療階段。應答者被隨機分配到每日口服阿麴生坦0.75 mg或安慰劑。主要終點為血清肌酐增加兩倍(持續30天)或終末期腎病(EGFR <15 mL/min/1.73 m2,維持≥90天,慢性透析90天,腎移植或腎功能衰竭死亡)。

結果顯示,6.0%的阿麴生坦組患者與7.9%的安慰劑組患者發生了原發性複合腎終點事件(HR:0.65)。內皮素受體拮抗劑相關的液體瀦留和貧血在阿麴生坦組更常見。阿麴生坦組中有47例(3.5%)因心力衰竭入院,安慰劑組中有34例(2.6%)因心力衰竭入院(HR:1.33)。阿麴生坦組58例(4.4%)和安慰劑組52例(3.9%)死亡(HR:1.09)。

研究者認為阿麴生坦可降低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疾病患者腎事件風險,選擇性內皮素受體拮抗劑對2型糖尿病終末期腎病高危患者有腎功能保護的潛在作用。

文獻索引:Prof Hiddo J L Heerspink, Prof Hans-Henrik Parving, Dennis L Andress, et al. Atrasentan and renal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SONAR):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April 14, 2019.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0772-X

04

NEJM:Difelikefalin可有效治療血液透析患者的瘙癢症

Steven Fishbane等人的研究發現,Difelikefalin可治療血液透析患者的瘙癢症。Difelikefalin是一種外周限制性和選擇性的kappa阿片受體激動劑,被認為可改善慢性腎病患者的瘙癢症狀。Difelikefalin不能通過血腦屏障,不具有通常與阿片類藥物相關的上癮或欣快的特性。

在這項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3期試驗中,共納入378名有中度至重度瘙癢的接受血液透析的中重度瘙癢患者,隨機分為Difelikefalin組和安慰對照組,在12周內每週接受3次靜脈滴注Difelikefalin或安慰劑。採用24小時最大瘙癢強度數字評分量表(WI-NRS)對瘙癢程度進行評分,0-10分,分數越高,瘙癢強度越大。結果顯示,Difelikefalin組中51.9%的患者WI-NRS評分比基線至少下降3分,而安慰劑組僅有30.9%。Difelikefalin組中WI-NRS評分至少下降3分患者的估算百分比為49.1%,顯著高於安慰劑組(27.9%)。根據5-D瘙癢量表和皮膚指數-10量表,治療12周時,與基線相比,Difelikefalin組患者的瘙癢相關生活質量得以顯著改善。12周時,Difelikefalin組中WI-NRS評分至少下降4分患者的估算百分比為37.1%,顯著高於安慰劑組(17.9%)。但Difelikefalin組的患者更易發生腹瀉、頭暈和嘔吐等不良反應。

該研究表明,與安慰劑相比,Difelikefalin可顯著改善透析患者的瘙癢症狀,且提高瘙癢相關的生活質量。

文獻索引:Steven Fishbane, Aamir Jamal, Catherine Munera, et al. A Phase 3 Trial of Difelikefali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Pruritus. N Engl J Med 2020; 382:222-232

DOI: 10.1056/NEJMoa1912770

05

Lancet:patiromer或可改善螺內酯治療導致的高血鉀風險

螺內酯對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然而,在慢性腎病患者中使用螺內酯可能受到高鉀血癥的限制。Agarwal等人評估了鉀結合劑Patiromer聯用螺內酯對慢性腎臟疾病高血壓患者的療效。

該研究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期臨床研究,在10個國家開展,研究納入了295名18歲以上的慢性腎病患者(估計腎小球濾過率為25-45 mL/min/1.73m2)和不加控制的抗藥性高血壓患者參與,分為安慰劑(n=148)或patiromer(n=147)治療組。兩組受試者在螺內酯治療基礎上,分別接受安慰劑或patiromer(8.4 g,每日一次)。研究的主要終點是第12周時仍在使用螺內酯的患者比例。

在第12周,安慰劑組98例(66%)和patiromer組126例(86%)受試者仍繼續使用螺內酯治療(組間差異19.5%)。研究者認為,對於高血壓伴慢性腎臟疾病的患者中,patiromer可減少高鉀血癥,提高螺內酯治療的依從性。不過,patiromer對患者來說是否是一種實用的干預手段,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文獻索引:Prof Rajiv Agarwal, Prof Patrick Rossignol, Alain Romero, et al. Patiromer versus placebo to enable spironolactone use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MBER): a phase 2,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The Lancet. September 15, 201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2135-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