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長相思》,王國維曾給予極高的評價



作者及背景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號楞伽山人,葉赫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清朝初年著名詞人。他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賜進士出身。因稱聖意,屢受恩賞,為康熙御前一等侍衛,以英俊威武之身書寫風流斯文之詞,是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


納蘭性德雖出身顯赫卻淡泊名利,雖深受器重卻厭惡官場,他工於詩詞,豪放婉約舒放自由,王國維評價說:“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詞”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納蘭性德於1685年7月1日英年早逝,年僅三十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公元1682年雲南平定後,康熙帝於二月十五日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年僅27歲的納蘭性德隨康熙帝出行,二十三日儀仗隊出山海關,塞上氣候寒冷風霜凜冽,如此苦寒天氣引發了詞人對京師溫暖之家的思念,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長相思》。


註釋


長相思:詞牌名。唐教坊曲,雙翅小令。


: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榆關:即今山海關。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關外。


:軍營的帳篷。


: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形容風雪交加。


聒(guō)

:聲音嘈雜,這裡指風雪聲。


故園:故鄉,這裡指北京。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白話譯文


將士們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隊伍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很深了,千萬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


帳篷外風聲吃緊雪花亂舞,嘈雜的風雪聲吵碎了我思念故鄉的酣夢,千里之外溫暖的家中啊哪裡有這般聒噪的聲音!


詩詞賞析 | 納蘭性德《長相思》,王國維曾給予極高的評價


賞析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寫情纏綿悱惻,情真景真,意境天成。其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


上片寫行程之勞。開篇疊用“一程”,運用反覆的修辭方法,突出了路途的遙遠和行程的艱辛。大隊人馬,翻山越嶺,登舟涉水,風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關方向進發。


詞人因為思念家園,望斷迢迢山水不見故園影蹤。借描述行軍的情況而寫心情,表達出納蘭對故鄉的深深依戀。


“夜深千帳燈”長途跋涉的將士在曠野上搭起帳篷,夜深人靜“千帳”內卻燈光熠熠人不能寐。嚴迪昌《清詞史》:“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但千帳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又是怎樣情味?一暖一寒,兩相對照,寫盡了自己厭於扈從的情懷。”



下片寫思鄉之苦。疊用兩個“一更”,運用反覆的修辭方法,突出了塞外狂風料峭冰凍雪寒的景象。天寒地凍之夜,行者鄉思情烈。


“聒碎鄉心夢不成”一句呼應上片的“夜深千帳燈”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寢的原因。鋪天蓋地的暴雪撲打帳篷的聒噪聲聲聲入耳,聒碎了輾轉難眠的詞人愁腸百轉的思鄉之心。


“故園無此聲”,交代了夢不成的原因:故鄉是沒有風雪聒噪聲的,當然可以酣然入夢;詞人將眼前塞外狂風暴雪肆虐的苦寒之地,與故鄉鍾靈毓秀的京都進行比較,更直白地表達了徵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情。


全詞上闋寫面,鋪陳壯觀;下闋寫點,描摹心情。詞人以白描手法,輕巧排列,對應整齊,不顯雕琢,融細膩真切的情感於雄壯的景色之中,通過山,水,風,雪等大的物像,來表達細膩的思鄉之情,集豪放婉約於一體,筆調纏綿。



納蘭詞,將草原遊牧文化的審美與中原傳統文化的審美相融合,凝鍊出中華詞壇上一顆神韻俱佳的璀璨明珠,永遠閃耀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之中。


詩詞賞析 | 納蘭性德《長相思》,王國維曾給予極高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