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水域釣魚,子線的長短如何選擇?得從這2種關係裡尋找答案

溫馨提示:外出釣魚有風險,請結伴同行;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前言

釣魚是一項複雜而有龐大的工程,從釣法的合理運用,再到開餌的手法和對魚情的基本判斷,都需要釣魚人有非常紮實的基本功,才能把魚釣明白!

尤其是新手在釣魚時,並不太注意子線的長短,覺得只要能釣到魚就行。殊不知子線長短在整套釣組中是最關鍵的部分,它不僅可以調整我們釣法的靈與頓,選對子線長短還可以保護我們的主線,從而減少斷線的風險!

自然水域釣魚,子線的長短如何選擇?得從這2種關係裡尋找答案

最近有很多釣友問我,釣魚時子線的長短為多少最好?其實決定子線長短的因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方面來作為衡量標準。

一、不同的魚種和大小與子線長短的關係

二、子線長短與魚情的關係

自然水域釣魚,子線的長短如何選擇?得從這2種關係裡尋找答案

一、不同的魚種和大小與子線長短的關係

在釣魚界,並沒有對子線的長短有什麼標準化的歸納與總結!通常情況下,我們選擇子線的長短是根據目標魚的不同和大小來判斷。

其實網絡上有很多關於子線長短的攻略,我覺得都太過於籠統。就比如同樣是草魚,但是它們的個體大小不一,相差很大,有的5斤多,有的十幾斤,這些並不能以偏概全!

  • 那麼我下面就說的詳細一些,並沒有鑽牛角尖,只是方便大家理解,這些都是我個人的一些小經驗,有什麼不對,希望留言,謝謝!

1、釣1斤左右的鯽魚,子線的總長度一般為20-30釐米,對摺後10-15釐米,鉤距在2-4釐米。

2、釣3斤左右的鯉魚,子線的總長度一般為40-50釐米,對摺後20-25釐米。鉤距在4-8釐米。

3、釣5斤以上的鰱鱅,子線的總長度一般為60-80釐米,對摺後30-40釐米,鉤距在10-15釐米以上!

4、釣5斤以上的草魚,子線的總長度一般為70-80釐米,對摺後35-40釐米,鉤距在15-20釐米。

5,、釣10斤以上的青魚或草魚,子線的總長度一般為90-120釐米,對摺後45-60釐米,鉤距在20-25釐米以上!

自然水域釣魚,子線的長短如何選擇?得從這2種關係裡尋找答案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大概的知道對應不同的魚種和大小所選擇的長短是多少,但是這種選擇也有優勢與劣勢!

  • 長子線的優勢:雙餌在水中的擺浮大,擺動明顯,誘魚效果好,線組在水中更加隱蔽,減少大魚吃鉤的警惕性。同時較長的子線減少了搭橋的風險;
  • 劣勢:但是由於過長的子線,減少了魚吃鉤時傳遞給浮漂的信號就減少了,尤其是小魚吃鉤,基本看不到。
  • 短子線的優勢:魚口信號傳遞快,抓口準,上魚率高。遇到小魚鬧鉤時,雙餌能夠快速到底;
  • 劣勢:但是短子線的隱蔽性差,影響野生魚類索餌。同時短子線的抗拉力效果很差,也容易有搭橋的現象出現,斷線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加!
自然水域釣魚,子線的長短如何選擇?得從這2種關係裡尋找答案

二、子線長短與魚情的關係

在自然水域釣魚時,我們經常遇到上文所提到的這種現象,子線越短,浮漂反應也就越靈敏,動作幅度也就越大,但是空竿率就高了。而子線越長,浮漂反應就越小,空竿率相對就少了。有的釣友就說了:子線短就靈,子線長就頓。這句話是對的,沒有錯,但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需要看清這種現象的本質,才能夠利用它來應對不同魚情。

自然水域釣魚,子線的長短如何選擇?得從這2種關係裡尋找答案

在拋竿作釣時,鉛墜先入水,然後鉛墜帶動整個線組入水,浮漂向上的浮力平衡了鉛墜的向下垃力,主線才會垂直於水底。這時的鉤餌鉛墜的向下拉力,演變成自由落體,下降的速度由於受到餌重的影響,那麼下降的速度就要低於鉛墜帶動線組的速度!所以:

  • 子線越長,鉤餌到達水底的時間就越長;
  • 子線越短,鉤餌到達水底的時間也就越短!
自然水域釣魚,子線的長短如何選擇?得從這2種關係裡尋找答案

掌握這個規律後,我們就可以理解以下這些本質:

1、子線越短,下沉速度越快,鉤餌入水後,魚在追逐鉤餌時,由於餌料沒有完全膨脹霧化和脫落,就很難完全吞進魚口中。結果就是浮漂有信號,空竿率也就高了!

2、子線越長,下沉速度就越慢,餌料有足夠的時間霧化和脫落,那麼殘留在魚鉤上的餌料就很容易被魚吃進嘴中。長子線相對於短子線,在水下彎曲程度大,雖然信號不入短子線那樣靈,但是中魚率卻高了!

自然水域釣魚,子線的長短如何選擇?得從這2種關係裡尋找答案

在瞭解以上一些情況後,我們不難發現:短子線適用於密度大、警惕性低對線組靈敏度高的魚情。比如釣快魚、小魚多,走水、水的能見度底等魚情;而長子線則適用於水比較深、釣大魚、魚少、搓餌釣底和魚餌比重大的魚情。

最後總結

在瞭解了以上這些信息後,相信各位對子線長短如何選擇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在自然水域釣魚環境複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加以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