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户人家的妾和儿女是怎么居住的?都有独立的院子吗?

用户2894987750511


古代大户人家的妾和儿女的关系问题,就涉及到古代的婚姻家庭制度,满洲人与中原汉族的婚姻家庭制度不同。

中原汉族实行封建宗法社会,只有正妻才是主人,后娶的妾,是属于丫鬟行列,依旧是下人,只是比下人的某些待遇好点,可以有自己的屋子,一般不是什么独立院子。只是院子里的一两间房,也是方便男主人泄欲。每月的工资要比丫鬟多一些。大户人家丫鬟多,所以妾也就不用去干粗活。但妾生的孩子是不能跟妾生活,生的孩子是主人行列,他们只能管正妻叫妈,管自己的亲妈只能叫姨娘。

还有比妾更低的,就是通房丫鬟。他们就是能跟男主人睡觉的丫鬟,还没有妾那些待遇,平时还要干活,属于不脱产的陪睡。

当然,有很少的情况,正妻死后,妾也有转正的,那地位就大变了。

满洲人正妻叫正福晋,再娶的还是旗人女子,是侧福晋,依然属于福晋行列,属于主子。生的孩子也可以跟自己生活。

虽说旗民不通婚,但汉人会想办法,就说这妾属于丫鬟行列,不算通婚。于是大户满洲人也有娶汉女为妾的,但待遇就跟汉族大户的妾一样,属于丫鬟下人行列,但高于一般丫鬟。生的孩子一般是不能自己养的。


满族文化网


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官邸和大户人家宅子基本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一般成“口”字型,里面主要由正房、东西厢房、倒座房、耳房、后覃房合围起来,大的四合院还有像样的庭院、石刻花纹的影壁、抄手游廊、垂花门等,位置朝向为坐北朝南。

正房是四合院中地位最高的房间,高度、深度、面积等都比别的房子大,房间数一般为奇数,三间、五间、七间等,最中间供奉祖宗牌位,按长幼尊卑和左尊的习俗,家主也居住在正房,正房东边居住辈分最长者,如官宦人家的老太爷、老太君,西边居住老爷、太太。这也是嫡妻被称为正房的原因,再两侧,居住妾,所以小妾也叫侧室。

厢房,也分东西厢房,东侧住子辈的年长者,西侧住次子。厢房的规格比正房要小的多

耳房,耳房根据四合院的大衣,设定2间或4健,正房和厢房都有可以有耳房。从从属关系上来判断,耳房帝位不高,一般为孙辈居住

后覃房,一般居住女眷或女仆,与倒座房相对,相对隐蔽

倒座房,倒座房是四合院最南端的房子,因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所以叫倒座房,地位也最低,一般是仆人居住,还临近厕所。

以上说的只是一般的一进的小四合院,如果宅子规模比较大,如四进、五进的大院子,家中人口又少,少爷、小姐等是可以有自己的院子的。




用户缺失


说到居住问题就不得不谈一谈我们所熟知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历史由来已久,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各朝各代都在沿用。从元朝时期开始成熟,直到清末都是民居的主体。

四合院的主体

通常来说,四合院为一户一宅,主人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家庭成员决定宅子大小。小者如一进院,房间坐落在院子四周,对于小户人家来说,人口不多的,还能做到一人一间房,多了的,恐怕房间都要挤着睡。不过这种人家,通常即便有小妾也不会多,对小妾做到一间房还是可以的,院子就不要考虑了。整个家庭一个院子。

三进三出的院子才算是完整的一个四合院。也算大户人家通常所用。当然,超级土豪不算在其中。前排倒座房,属于最南端的房子,通常是下人居住和客房。中间由厢房、正房、耳房。游廊组成。通常来说,长子住东厢房,次子住西厢房。第三进则是的后罩房,后罩房是女眷居住的地方,主人家的妻妾与女儿住在此处。

妾与儿女的居住,是否有独立院落?

先说说儿女的居住,正如前文所说,长子住东厢房,次子住西厢房。女儿住后院。但是也会出现妾生子因其母地位不高,家庭很大,导致妾生子不受重视的情况,这样将只能与其母相住,没有独立厢房。

总体来说妾在古代地位很低。主人家一顶小轿即可将妾迎娶进门。与正室不同的是,妾通常还有服侍主人的责任,不过也不排除那些逆袭上位当主母的。通常来说,妾拥有一间独立的厢房不成问题。至于独立院落,这取决于妾室在主人家的地位,以及主人家房子的大小。并不是每个三进的四合院都拥有独立的院落。只有对于那些超大型的四、五进四合院,独立院落才不叫个事。


文史侃大山


在古代妾的地位也只是比普通(注意我说的是普通)丫鬟高一点点,妾生的儿女是大家庭中的公子和小姐,如果那个家庭等级制度特别森严例如说贾府,皇宫(皇宫的话就是不怎么受宠的妃子),那么妾基本来说是不能见儿女的,所以妾是不会也不允许出现在重要场合(特殊情况除外),也就没有服侍儿女的说法(妾一般服侍老夫人多一点),以上纯粹是个人见解,如有错误望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