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地陪孩子吃一頓飯了?


01 一起吃飯,是幸福的起點

前幾天,看到一個公益短片《陪孩子好好吃飯》。

女兒一直盼望著,能跟爸媽一起開心地吃飯。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可爸爸總是加班,好不容易,全家一起坐在餐桌旁,可他們的注意力又在手機上,孩子再次被忽視。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最終,小女孩在朗誦比賽上,哭著說出心聲:

“我的爸爸,總是有很多事;我的媽媽,總是忙她的事;我想告訴爸爸媽媽,我才是你們最大的事。”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對父母來說,吃飯,只是一個形式;可對孩子來說,那就是愛和重視。

想起之前,胖媽給兒子開生日party,吹蠟燭時,兒子許願說:

“我希望,爸爸媽媽可以經常陪我一起吃飯。”

短短的一句話,讓在場的大人,心裡五味雜陳。

一方面被感動,孩子果然是天使,一點也不現實,比起禮物,還是爸媽最重要;而另一方面,卻覺得扎心,從何時起,和爸媽一起吃飯這種小事,竟成了孩子的心願。

在“2018年兒童幸福感”的調查中,兒童自評生活滿意度平均分僅為79.2分,而且年齡越大,滿意度越低。

而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就是和爸媽吃飯的次數太少,有時一週僅一次。

孩子們認為,餐桌時光,除了享受美食,最重要的,是進行親子交流,這是最高效的陪伴,更是他們對幸福,最真實的感知。

國內首份《家庭親子關係報告》顯示,如果父母和孩子沒有進行足夠的交流,孩子容易出現缺愛症狀,人際關係及思考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因為父母常年待在國外,男孩一直跟奶奶住在一起。

年三十那天,他期盼著父母能回家,陪他吃頓年夜飯,可從天亮等到天黑,還是沒等到爸媽的身影。

最終,男孩在這樣的孤獨中,跳樓自殺。

武志紅說,餐桌的距離,就是心靈的距離。

那溫暖的煙火味、餐桌上的歡聲笑語會在長大的過程中,化為實實在在的愛,讓孩子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否則,即使身在家中,心也在流浪。

陪孩子一起吃飯,不僅會讓他們擁有足夠的歸屬感和存在感;更重要的是,作為父母,我們在餐桌上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孩子的認知,成為他們的啟蒙教育。

02 餐桌,是最好的教養課堂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吃相,就是他的教養。

上週,我去參加宴席,剛上菜時,大家都沒動筷子。

突然,旁邊一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直接就上手抓菜。

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媽媽並沒有阻止,還笑著說:“哎呀,小心點,別燙到手,想吃媽媽給你夾。”

菜上齊之後,他不是用筷子蘸各種菜盤裡的湯汁嘗味道,就是不停地在盤子翻來翻去,還一定要把愛吃的菜,轉到自己面前不動……

過程中,男孩媽媽則不停地跟人誇耀,自己兒子學的東西有多少、成績有多好。

宴席還沒結束,小男孩吃飽了,不管不顧地吵著要先走。等母子兩離開後,大家紛紛搖頭,眼神中充滿了嫌棄和鄙夷。

雖然吃是本能,可“吃相”卻是家庭長期薰陶的結果。用餐時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足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人品修養如何。

如果父母只關注孩子的食量,卻忽略教養,那成績再好,未來也會因此摔跤。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郭德綱在談論孩子教育時,曾提到規矩禮數:

孩子在街上走,穿著打扮看出孃的手藝,說話辦事顯出爹的教養。

全家圍坐用餐,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吃飯坐哪兒就不能再換,端著碗跑那是要飯的。

不許用筷子敲盤碗,有乞丐之嫌疑;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許吧嗒嘴,要閉上嘴嚼。

夾菜只許夾前面的,不許過河;可以夾上面的菜,不許抄底夾,那為下作。筷子不許立插米飯中,因為象徵香爐,只有死刑犯的辭陽飯,才那樣插。

吃飯時,手要扶碗,決不許一隻手在桌下;家有客人,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

這些規矩,不僅是孩子在一餐一飯中,培養出的禮儀;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細小的行為,他們可以明白,怎樣才能更好地與他人、與世界相處。

把教養刻在孩子的骨子裡,他會變得更加自信,更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03 陪孩子吃飯,有助於培養好習慣

鄰居家的孩子朵朵,是出了名的吃飯困難戶,別人家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他們家是一吃飯就各種咆哮。

不管朵媽做什麼菜,孩子要麼吃幾口就不吃;要麼磨磨蹭蹭,一小碗飯,半個多小時都沒見少。

為了這事,朵爸沒少發火,可結果卻是,孩子淚眼婆娑,大喊大叫。奶奶沒辦法,又擔心孫女餓著,就常把零食備好,導致娃更不想吃飯,惡性循環。

都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大人看來,吃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讓孩子吃飯,卻成了最頭疼的事。

事實上,培養孩子好好吃飯的習慣,一點也不難。前提是,把“讓孩子吃飯”的思維,轉變為“陪孩子吃飯”。

l 拒絕強迫進食

“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我餓。”

很多時候,孩子吃著吃著就飽了,而父母為了讓孩子多吃幾口,就會不斷強迫。

美國兒童營養學家Nancy Krebs曾警告家長們:多數孩子都很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

如果不顧實際情況,強制進食,不僅會引起消化不良,也會讓孩子害怕吃飯,引起神經性厭食。

吃多少請讓孩子自己做主,我們只需負責保證每天飯菜的營養均衡就好。

即使有的孩子看起來瘦小,但也不意味著不健康。只要他的體重沒有持續下降,就不用太過擔心。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l 營造良好餐桌氣氛

如果家人在吃飯時,聊不順心的事,或者用打壓式教育去批評孩子,就會讓整個餐桌氛圍變得壓抑。

這樣的狀態,不僅會讓孩子精神緊張、情緒低落,導致食慾降低;甚至會覺得,和父母一起吃飯很痛苦,對這段親子時光,產生排斥。

而當全家人其樂融融坐在一起吃飯時,孩子會有足夠的參與感和幸福感,對食物的興趣也會增加。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l 停止威逼利誘

當孩子遇到不愛吃的食物時,很多父母都會說:

“你不把這個吃完,就不帶你出去玩了。”

“把這些吃掉,就獎勵你零食吃。”

……

但那些懲罰,基本上不會嚴格執行,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這不是真的;而獎勵,則會讓孩子認為,吃飯不是自己應做的事,以報酬為導向,就容易陷入過度獎勵的誤區。

所以,如果孩子挑食,我們可以將食物的形式變得多樣化,讓他接受;或者用溫和的語言告訴他,這種食物的好處,促進他嘗試。

另外,如果父母都表現出對食物的熱愛,和對做飯人的讚美,那孩子吃飯的積極性,也會被大大調動。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教育家葉聖陶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

餐桌時光,是最高效的育兒時機,而陪孩子吃飯的過程,就是潤物細無聲。

04 餐桌時光,是最特別的親子時光

董卿在《朗讀者》中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可現實的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短。既然如此,父母就更該珍惜餐桌時光,陪孩子好好吃飯。

想要將短短的幾十分鐘餐桌時光,變成特別的親子時間,一方面,我們可以增加和孩子的互動。

聊聊食物的分類來源,說一些新的概念,拓展孩子的知識面,也要認真傾聽他的觀點。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得到鍛鍊。

但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有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的干擾,否則,吃飯氛圍被影響,幸福的親子時光也會大打折扣。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另外,家人之間可以在餐桌上,相互致謝。

就像日本人,會在吃飯時說謝謝款待,猶太人吃飯前會做禱告一樣,雖然只是小小的儀式,但感恩無處不在。

同樣,我們也可以在吃飯時,去感謝家人。不過這裡的感謝,要具體到某件事上,例如“謝謝老公今天給我買的花,我非常喜歡”、“謝謝兒子今天幫我把菜端到桌子上”……


為什麼要多陪孩子吃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付出一旦被看見,就能得到價值感和存在感的滿足,家庭氛圍自然會變好。

有人說,一家人彼此相愛,最期待的一點,就是夜幕降臨,昏黃的一盞燈光下,彼此坐下來,就著熱騰騰的飯菜,吞嚥盡一天的辛苦奔波。

對於孩子而言,這頓飯不僅是被陪伴的幸福,也是對成長最大的幫助。

因為,和父母一起吃的每頓飯裡,都藏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