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秦侩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秋天的红叶882


说起北宋名将狄青,他的出名程度确实不如岳飞。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虽然他也遭遇了不公,也曾被人陷害,但是他并不像岳飞那样,被抓进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狄青最后其实是郁闷而死。

可能他含冤的程度并不如岳飞,故事也不如岳飞精彩,因此,人们更愿意谈论岳飞,而忘却了狄青。

但是我要说的是,狄青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时,通过狄青的遭遇,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政策对政局的影响。

狄青的早年生活:为哥哥仗义抵命,却让自己获得了美名

狄青,字汉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生于河东汾州西河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阳县。这个地方自古民风彪悍,因此,狄青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

根据野史记载,有一次,他们家乡一个绰号“铁罗汉”的小混混横行乡里,与狄青的哥哥狄素发生了冲突,结果狄素失手把他打进了汾河,淹死了。


打死了人,乡里的里正要将狄素扭送官府。这一幕,恰巧被16岁的狄青看到了。狄青很仗义,他马上站出来说,这人是我打死的,以此来保护哥哥。

这时候,里正就转头去抓狄青。狄青说,你们先别忙,我觉得这个人还没有死。若他真死了,你们再抓我也不迟。于是,狄青拼命摇晃这个混混儿,果然,混混儿吐水数升,活了过来。

由此,狄青名声大噪,人们都觉得狄青是个神人。

或许是因为狄青练武的原因,他变得非常不安分,经常和人打架斗殴。果然,有一次,他被官府抓了,还被带到首都开封审理。史书上并没有说狄青犯了什么案子,但是被抓到首都开封,应该不会是小案子。后来,他被征招到了宋朝军队之中。

狄青刺字从军:从一个阶下囚变成军队士兵

这里,我们要稍微说一下,宋朝军队为什么非常软弱,在与金朝等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政府瞧不起武将和士兵,所谓“好男不当兵”,因此没人愿意当兵。

宋朝政府只好把很多罪犯招入军队,罪犯压根就没什么作战精神,能活命就不错。因此,宋朝军队毫无战斗力。

罪犯进入军队之后,为了进行区分,必须要在脸上刺字。于是,狄青的脸上也被刺上了字。

狄青进入军队之后,训练异常刻苦,最终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了低级军官。

从士兵到将领:狄青改变了宋朝每战必败的局面

1038年,西夏首领李元昊建立了帝国,公开与宋朝决裂,随后就开始攻打北宋的边界。北宋紧急向西线增兵,狄青终于获得了机会,狄青被任命为延洲(今陕西延安市)驻军营指挥使,成为管辖五百人的军官。

狄青作战勇敢,于是受到了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和韩琦青睐。军队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作战英勇的将帅了,两个人非常高兴。


范仲淹还特意送给了他一部《左传》(可能是想让他学关于),告诫他,将帅不知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狄青于是潜心读书,熟悉了兵法。

随后,狄青的职位如火箭般开始上升,先后做到了泾原招讨副使,并加授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团练使的头衔,后者可是禁军的职位,带领两三万人。由此可见,狄青已经快做到了武将最高的职位了。

后来,北宋又跟辽朝进行谈判,为了安定北方,狄青又被调往河北真定路,任副都部署、经略招讨副使,负责河北的防区。

狄青官职飞速的上升,遭到了文官系统的嫉妒和反对。尤其是你作为一个脸上刺字的罪犯,竟然做到那么高的职位,这是违反了“重文轻武”的祖宗之法的。

狄青官职太高,遭到文官们的反对:以赵匡胤的故事说服宋仁宗

尤其是先前欣赏他的韩琦,此时也开始对他轻蔑了起来,甚至产生了矛盾。有一次,韩琦设宴请官员们喝酒,宴会中有一个叫“白牡丹”的官妓直接管狄青叫“斑儿”,意思就是脸上刺字的人。狄青当天没有说什么。

结果,转天启狄青就把这个“白牡丹”用鞭子抽了一顿,韩琦大怒。于是,找了个机会,发现狄青手下的将领克扣军饷,就将其斩首,任狄青如何求情,都不为所动。


虽然文官们上书弹劾狄青,但是宋仁宗偏偏信任他,因此,狄青的官职继续往上升。狄青又纷纷平定了广源蛮族的反叛,打了北宋难得的大胜仗。

宋仁宗想让狄青进入枢密院担任枢密使,这就相当于国防部长了,可以掌管全国的军队。此前,枢密使一般都是文臣担任,宋仁宗这一回想任用武将。

结果,宋仁宗这一想法立即遭到反对,曾经支持狄青的宰相庞籍率先对仁宗说,想当初,太祖皇帝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慕容延钊和曹彬消灭南唐,都没有获得枢密使的职位,狄青的功劳怎么能和他们相比。

最终,庞籍说动了仁宗,仁宗决定通过封赏狄青的两个儿子来答谢狄青。不过,后来事情还是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并不是仁宗意识到狄青的价值,而是文官之间的权力斗争。

有一个参知政事梁适上书支持狄青做枢密使,其目的是排挤现任的枢密使高若讷。按照宋朝的惯例,如果现在宰相出缺,顶上去的官员应该是枢密使,其次才能轮到自己。可是,如果狄青当了枢密使,他是武将,朝廷不可能会让他当宰相。于是,梁适可以扫清前面的障碍。

果然,他说服了仁宗,仁宗任命狄青当了枢密使。这应该是狄青人生的巅峰时期。

狄青从人生巅峰跌落,欧阳修并没陷害他,而是受到当时观念的影响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狄青遭到了整个文人集团的反对,文官们还经常拿他脸上的字取笑。

很多官员捕风捉影,陷害狄青。比如,知制诰刘敞跟仁宗说,他发现狄青家夜晚经常发出奇光,这个景象和当年朱温篡唐一摸一样。


其实,是那天晚上官府不让百姓家点蜡烛,以此防止火灾。结果,狄家管家忘了告诉狄青这事,狄青一家晚上在家中烧纸祭奠亲人。

类似的谣言还说了很多,逐渐的,仁宗也开始有点嘀咕了。

到了嘉祐元年(1056年)夏天,仁宗病重,招来翰林学士欧阳修等人商议皇位问题,不知怎么又说到了狄青。

有人说,欧阳修陷害狄青。其实并不是这样,欧阳修只是受那个时候观念的影响,反对狄青做枢密使而已。

欧阳修说,武臣掌握朝廷的机密和军情,这难道是国家之利么?即使狄青本人没有恶意,但是如果被军人们拥戴,他不是就要反叛么?

这完全是以赵匡胤陈桥兵变进行告诫。欧阳修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非常了解。因此,仁宗被欧阳修说动了,开始想罢黜狄青。

宰相文彦博建议仁宗,索性给狄青宰相官衔,安排他到地方上赋闲。仁宗同意了。狄青知道后,前来喊冤,文彦博直接就告诉他,皇上罢免你,没有其它理由,就是朝廷怀疑你。狄青听后,大吃一惊,惊恐得连退几步。

这与岳飞“莫须有”的罪名何其相像。

后来狄青来到陈州任地方长官,但也只是个挂名,并无实权。仁宗还对他不放心,每个月两次专门派宦官前来探问,其实就是监视。

狄青每天处在惊恐之中,结果在陈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终年50岁。

狄青就这样,在宋朝的制度之下,成为了一个悲剧。


兮兮说事儿


历史真相有时全靠一张嘴,你说是黑就是黑,你说是白也可以。秦桧是个大奸臣,是有历史定论的,说他害死了岳飞,大家也没有意见,就算有人说他是替宋高宗背黑锅,那也没有办法,继续背吧!秦桧翻盘的可能性很小。

在北宋仁宗时期有个将领叫狄青,虽说他的名气比岳飞差点,但他立下的战功一点都不比岳飞小,官职也不比岳飞低。狄青从一个少年犯,到后来成为了枢密使,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枢密使一般都是由文官出任,狄青一介武夫竟然能坐到这个位置,这与宋仁宗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宋仁宗是个明君。



狄青军事才能不可否认,但让他才能能够充分发挥的,还是得益于他的两个恩人:范仲淹和韩琦。这两个人不但给了他平台,而且还给了他足够的发挥空间。范仲淹是个圣人,文治武功都相当了得。

狄青做了枢密使以后,反对声此起彼伏。就连他的恩人韩琦也加入了反对的队伍。在反对的队伍中,我们后人惊奇的发现还有大学问家欧阳修,这怎么着都让后人不可理解。可也有不少人为欧阳修辩护,说他是为了狄青好,狄青的被贬和愤懑离世与欧阳修没有任何关系。真相到底怎样?我们一起来看看欧阳修的作为。



清朝有个叫昭梿的人,他是努尔哈赤7世孙,他写了一本叫《啸亭杂录》的书,在书中详细的记录了欧阳修弹劾狄青的细节,诋毁狄青有异心,要谋反。当然我们很难判断,欧阳修到底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昭梿只是一面之词。

不过我觉得欧阳修、文彦博、韩琦等等文官肯定有过这样的行为,在宋仁宗面前弹劾过狄青。在这里我主要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欧阳修等人的做法到底是陷害还是保护狄青。



清人昭梿是痛批欧阳修,说欧阳修如此诋毁狄青,哪里是为国爱惜人才呢?狄青在欧阳修等人的陷害下,被贬后忧愤而死,让国家失去栋梁之才,其做法比秦桧诬陷岳飞有过之而无不及。并说秦桧后来就是效仿了欧阳修。

但在《宋史》里,却是另一番情景,《宋史》称赞欧阳修非但没有陷害狄青,而是尽心保护狄青,就连 《续资治通鉴》也是极力维护欧阳修,在里面有一段话:‘’欧阳修乞求皇上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



如果《宋史》和《续资治通鉴》说的是真相,那清人昭梿真是冤枉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狄青真是用心良苦。真相果真如此吗?

狄青是一名武将,靠自己的战功一步步升迁,做点小官可能也没有人在意,但他却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一职,这可了不得,在“重文轻武”的北宋前无古人。因此这一任命得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



欧阳修有文化,于是借古论今,重新温习了一下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人的事迹后,接二连三的上了《论狄青札子》、《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等奏章,矛头直指狄青,大有不把狄青拉下台不罢休的势头。在这些奏疏里,欧阳修文采斐然,言辞犀利。通篇都是污蔑陷害之词,主题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每个字都直戳心脏,置狄青于死地。宋仁宗看后也是毛骨悚然,毫不犹豫的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一职,贬到陈州,狄青因此郁闷而死。



欧阳修的做法,被他的门生和后人偷梁换柱,这些道貌岸然的人,想靠他们手中的笔,来欲盖弥彰,为欧阳修漂白,其实真的永远假不了。欧阳修就是陷害狄青,回过头来,还来些大义之说,可笑可叹,欧阳修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后来明朝的东林党人跟欧阳修这帮小人很相似,北宋的灭亡与欧阳修这样的小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本夏


如果题主去问欧阳修,他肯定会很惊讶:“我明明是为了狄青好,怎么到你嘴里就成立陷害呢?”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狄青毕竟是个武人,不知道相国寺的地位,这是皇家寺庙,狄青却在大雄宝殿上活动,“行止殿上”,被认为很不恭敬,便遭到很多文官诬告,说他有谋反之心。

《续资治通鉴》记载了欧阳修的态度:“臣观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于是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这是离任丞相的待遇),离京出判陈州(今河南淮阳)。

欧阳修是一个老实人,他说出了为什么那么多文官要弹劾狄青的三大原因:一是狄青为行伍出身却掌握枢密大权。也就是说,行伍出身的狄青不能当枢密使(国防部长)。二是狄青太了解军情和太得人心,尽管他任职三四年且都没出现过什么差错。三是武臣掌管军事,这对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危险。

欧阳修

是的,这就是北宋士大夫的普世观:武将不能有权,有权就会造反,到时候不是改朝换代就是失败身死,所以为了赵家,为了武将,还是让偶们文人来掌权吧,文人是不会造反滴!

西夏人的手下败将韩琦,因为自己是进士,是文官,就可以无视西夏克星狄青,公然叫嚣: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以细故杀狄青旧部焦用。



很强大的逻辑是不是,但是不管现代人信不信,赵家和士大夫是信的,于是狄青就成了“莫须有”的第一个著名受害者。你有可能造反,那么你就去凉快地方呆着去吧。结果第二年狄青就在愤懑、忧郁中离世。

所以,欧阳修请贬狄青事件,实际上是北宋的政治正确导致的,谁让赵家自己就是武夫篡国,得国不正呢?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从后周大将摇身一变北宋开国皇帝



因此,赵匡胤一上台就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以高官厚禄为条件,削去藩镇重将的兵权,派文官指挥军队。还加紧完善确立选官制度即科举制,使宋朝形成文官治国的政治体制。这一“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效地削除了武人专权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形成了鄙视、猜忌武人的风气。狄青被攻击,也正是这一国策所造成的。



和岳飞冤案不同,狄青受到了士大夫普遍的攻击。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时,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的强烈反对,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就差没说他就是下一个赵匡胤了。及至狄青平定广南,将被升任枢密使,遭到宰相庞籍等人的坚决反对和蔑视,被呼为“赤枢”。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宋仁宗任命狄青为一向由文官担任的枢密使,实际上也体现了其政治上不够成熟的一面,白白葬送一代名将

而不得不说的是,欧阳修在狄青没当枢密使之前,是坚定的挺狄派,多次为狄青说话。狄青有点什么过失,都有欧阳修为其转寰的影子。

例如庆历三年公使钱案,范仲淹带头力保,欧阳修帮忙说情:“臣伏见国家兵兴以来五六年,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而已……臣料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纵有使过公用钱,必非故意偷谩,不过失于检点,致误侵使而已……况如青者无三两人,可惜因些小公用钱,于此要人之际,自将青等为贼拘囚,使贼闻之,以为得计……其狄青纵有干连,仍乞特与免勘。”


庆历四年水洛城案,欧阳修依然为狄青说情:“近闻狄青与刘沪等争水洛城事,枷送沪等德顺军。窃以边将不和,用兵大患。况狄青、刘沪等皆是可惜之人,事体须要两全,利害最难处置……国家近年,边兵屡败,常患大将无权。今若沮狄青而释刘沪,则不惟於青之意不足,兼缘边诸将皆挫其威。”

直到至和三年狄青被诬陷谋反,欧阳修依然试图保全他,建议外放狄青,以避开流言中心,“若青之忠孝出处如一,事权既去,流议渐消,则其诚节可明,可以永保终始。”

可以说欧阳修和其他攻击狄青的士大夫还是不同的,他对有用的武将还是持保护态度,只是狄青当枢密使,突破了士大夫的底线,众议汹汹,有可能性命难保,欧阳修才提出将其外贬,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耳。所以,欧阳修与秦桧有本质的区别。


要说害死狄青的凶手,实际上不是欧阳修,而是文彦博

至于狄青病死,则既不是欧阳修本意,也不是欧阳修能够预料的,他应该是想着等风头过去还可以让狄青起复(陈州离开封不远)。但其他人不这么想,势要斩草除根。狄青被罢后,朝中“每月两遣中使抚问”,实则仍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狄青“惊疑终日”,不到半年便死去了,史书记载“此文彦博之谋”,可见用心实在狠毒。


海军史研究会员


岳飞蒙冤可谓老幼皆知,但狄青之死却知之甚少。先简单介绍一下狄青。

狄青算得上是两宋军事史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奇才之一。他既是骁勇善战的猛将,也是运筹帷幄的统帅。一生戎马,战功卓著,尽显名将风范。


一、皇帝做推手,一夜成国民网红

狄青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因勇猛善战、战功卓著而大放异彩。四年间大小二十五战,每战必冲锋在前,打得西夏军望风披靡。他以一人之力,提振了宋军畏敌如虎的萎靡士气。期间又经范仲淹调教,通晓秦汉以来兵法,故屡战屡胜。

“知古今,善兵法,兼文韬武略”,威震西夏,名动朝野。名气之大,连宋仁宗都恨不得马上看到他的模样。后因战事紧张,只好命人“图形以进”。由此“天下始慕畏之”。

宋夏和谈时,狄青已成知名大将。后经仁宗一路擢拔,升任枢密副使,跻身执政大臣之列。


二、皇帝坐等任命,钦点最高武官

仁宗皇祐年间,侬智高率叛军三次打败前来围剿的宋军,横扫两广,连下十四州。关键时刻,狄青主动请缨,领兵出征。南下之后,整顿军纪,指挥若定,率兵巧取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一举平定广南战乱,北宋南疆就此化险为夷。

返朝后,仁宗“嘉其忠勇”,想提升为最高武官枢密使。宰相庞籍坚决反对,“争之累日”,仁宗被迫暂时搁置。时隔不久,仁宗突然提出前次狄青“平南之功,赏赐太薄”,仍要任命为枢密使,且“声色俱历”。当庞籍要 “退中书商议”,上曰:“勿往中书,只在殿门议之,朕坐于此以俟!”狄青最终升迁大宋最高军事长官。


三、文官群起攻之,一代将星冤死

首先要更正一点,欧阳修陷害狄青是真,但陷害狄青致死的却另有他人。

狄青被陷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宋专有的抑制武将国策;其次,当时仁宗年事已高,且无子嗣。狄青不仅深得军心,平民也很仰慕。朝野形势与赵匡胤兵变陈桥颇有类似。

有宋一朝,文官集体蔑视武将。尽管狄青已高居枢密使,但因出身行伍,经常被文官同僚蔑称为赤老、赤枢。

当时的汴梁流言四起,异象频现。为消除潜在的兵变,精通历史的他连上三道奏折弹劾。但奏折中多为道听途说、子虚乌有,可谓极尽污蔑之能事。

不过想整倒狄青他的能量还不够。狄青真正的靠山是宋仁宗,皇帝亲自为他遮风挡雨,顶住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攻击。

文彦博和仁宗的终极PK。

仁宗发出最无奈最悲壮的呐喊:“朕知狄青是忠臣”!

文彦博对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仁宗默然,不再替狄青说话。

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文官集团在宋代所受之礼遇,换个朝代,敢如此顶撞皇帝、议论开国皇帝,不死也得扒几层皮。

狄青找文彦博喊冤,文彦博怒斥,没有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了!惊得狄青连退好几步!

大宋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此以“莫须有”获罪,被外放地方。

政治迫害并没有结束,而是变本加厉。为彻底解决狄青,文彦博祭出软刀子,“每月两遣中使抚问”,监视其行。狄青每闻中使来,“惊惧终日”,最后精神崩溃,忧郁而亡。

北宋最耀眼的将星就此陨落!


结论:两位名将死后知名度的差异

由上可见,狄青和岳飞都是著名将领;同在抗击外族侵略时功勋卓著;精忠报国,最后却均遭人诬陷;罪名一样是“莫须有”。这是相同之处。

不同的是,岳飞是被朝廷冤杀,死于抗击金军入侵之时,死于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忠烈千古!

另外,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给予崇高的礼遇。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官方褒奖行为加上民间传颂,无分老幼人尽皆知其冤皆知其忠。这也是岳飞死后之所扬名天下主要原因。

反观狄青则是死于软刀子,死的真冤。手段可谓阴损至极!

诛心之论,即可获罪!欧阳修及文彦博的做法给秦桧开了个好头!

文官集团是始作俑者,自然不会主动掀盖子,自己打自己脸。历史的真相就这样被心照不宣地隐藏起来。

狄青国之柱石,忠心耿耿,满朝大臣心知肚明;但落井下石、无中生有,大家却配合默契、三缄其口。

然而,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狄青之死是整个文官集团的耻辱,也是北宋王朝之耻!

可叹狄青,戎马一生,北征南讨,战功卓著,抵御外辱,忠勇卫国,最后却以“莫须有“获罪,死在诽谤猜忌之下,岂不痛乎?!何其悲哉 ?!

各位读者,不知道你怎么看?期待拍砖!


不惑斋


因为,岳飞是冤死的,而狄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己作死的。


第一,狄青之死与欧阳修没有直接关系。

题主所谓的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实际上是不成立的。欧阳修只是上奏骂了几次狄青,而当时上奏骂狄青的文臣可是很多的。狄青是被贬陈州知州后,阴郁而死。

第二,狄青与文官集团的矛盾。

其实,狄青与北宋文官集团的矛盾,并不是大家所说的“重文抑武”、“功高盖主”这么简单。狄青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狄青在刚刚入朝之时,其实与文官们是有一段蜜月期的。

当时的狄青深受范仲淹等文臣的重用。范仲淹认为狄青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还送给狄青《左氏春秋》让他研习兵法。要知道狄青出身贫苦,自幼入伍,没念过什么书。范仲淹非但没有嫌弃狄青,反而赠书给他,可见其对狄青的喜爱和殷殷之情。

可狄青呢,中途投向了范仲淹的死对头韩琦。

就算这种择高枝而栖的做法无可厚非,但狄青后面的作为却实在说不过去了。

当时范韩二人在对西夏政策上起了争端。韩琦就动起了歪主意,派狄青去抓捕正在执行范仲淹政策的刘沪。而在此之前,宋仁宗为了调和两派的矛盾,已经派出了钦差去调查此事。结果狄青为了替韩琦办成此事,居然赶在钦差到达之前,就想对刘沪杀人灭口,毁灭证据。这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为了一己私利,就要对同僚杀人灭口,狄青此举,能说他是好人吗?

后来狄青在韩琦的力保,和范仲淹的宽容下,免于责罚。

可狄青不知悔改,又为自己一位贪污军饷的朋友找韩琦求情,被韩琦当场驳回。

这两件事一出,整个朝廷都觉察到了狄青是一位人品、情商极低的人物。

所以大家觉得宋仁宗将狄青踢出顾命大臣的行列,还是众位文臣排挤,北宋“重文抑武”的结果吗?

这样一位频频改换门庭,私杀同僚,纵容贪污,却偏偏打仗极厉害的将领,换成你你敢重用吗?

狄青之死

狄青在竞争顾命大臣失败后,被贬陈州,这是事实。但朝廷仍然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被贬之地也是离开封不到三百里的陈州府。比起苏轼等人动辄上千里的被贬发配,不知好了多少。

而当时与狄青同期的武将大多阵亡,朝廷正是无人可用之时。狄青躲过了东京这个是非之地,在陈州好好总结经验教训,复起也不是妄想。可狄青到了陈州后,仁宗数遣使相问,他便吓得“惊惧而死”,这点磨砺都受不住,能怪谁?


总结下来,狄青虽然打仗是把好手,但是人品和情商确实很有问题。文臣搞些莫须有的罪名对他群起而攻之,正是因为害怕狄青掌权,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可这种群起攻之,比起秦桧直接将岳飞投入大狱,不知好了多少,只是被贬陈州而已。狄青却经不起政治上的起伏,抑郁而死,实在怪不到欧阳修的头上,也无法和岳飞之冤相提并论。


文眼豆子


欧阳修陷害狄青和秦桧陷害岳飞殊途同归,这一点清朝宗室大臣昭梿在其笔记《哨亭杂录》中有说明,他说秦桧诬陷岳飞,就是模仿的欧阳修

干的事情差不多,那为什么后世没有像批判秦桧一样去批判欧阳修呢

其实,在宋朝乃至元朝,批判秦桧都不是主流,秦桧生前封王尽享哀荣。而岳飞呢,死后二十年才沉冤昭雪,又过三十余年才被封鄂王,而且无论平反还是封王,对秦桧地位都没啥影响,人家秦桧响当当的大宋忠臣……

对秦桧如此,对欧阳修当然更是如此,人欧阳修害狄青,也是为国事,毕竟狄青身为武人却执掌枢密,几年都不犯错,军中人际关系又好,隐患呐,万一也来个黄袍加身咋整?

曾经狄青和韩琦作为正副统帅共事,韩琦为了立威,寻个由头,当着狄青面杀掉其部将焦用。狄青求情说焦用战功大,是好男儿。韩琦反讽刺到,什么好男儿,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考中状元跨马游街)……

这韩琦也不想想自己,对决西夏,他就没打过胜仗,还好意思让人传唱: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

总得来说,大宋为赵家和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环境,对外王朝实行怀德修远,对内武人实行防范策略,这样的大宋干出这样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回到问题本身,秦桧被最终批判是在明朝的时候,那时候朱元璋驱除鞑虏,士大夫阶层从元朝的九儒十丐重新回到朝堂舞台(元朝真心看不起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了化去自身污水,就把秦桧拿出来顶缸,让其塑像跪在岳飞墓前,并广泛宣传……

锅已经让秦桧背了,作为大宋文宗的欧阳修,当然得正面,干嘛提其陷害狄青,要知道欧阳修时代,大宋还叫北宋,富着呢


灵石蕴珠宝


狄青跟岳飞比起来,本来就没得说。

大概是看宋代名将太少,后人开始追捧狄青,实际上狄青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大,只不过赶上了好时候,以被发配的罪犯之身,最后竟然能够做到枢密副使,从这方面来说,宋代对狄青算不薄了。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狄青的事迹。

狄青出身贫寒,因为其兄与乡人打架,狄青代兄受过,随即被发配当兵,当时正好西夏李元昊崛起不断对宋廷发起挑衅,宋与西夏的战事爆发,狄青也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崛起,因为军功而被提拔。

实际上当时官位都不大,从大环境上来说,宋朝对西夏的战争也是败多胜少,没有多少可以吹嘘的地方,狄青当时最高不过是一个将领。

但是狄青通过韩琦、范仲淹等人的推荐,扶摇直上,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当时狄青对朝廷还是很感激,文人士大夫也普遍看好狄青,比如欧阳修就上奏: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因为狄青曾经被发配过,脸上都有刺字,宋朝标榜仁义道德,尤其宋仁宗更是如此,在朝堂之上有狄青这样一个面部刺有字的武将,估计仁宗都有点看不下去,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最终狄青以军功而担任枢密副使的职务,宋代是以文御武,尽管权力中枢中宰相掌管朝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但是枢密院的长官都由文官来担任,武将能够当的最大的官其实就是太尉,太尉为武官之首,居于枢密使之下。

可以说,狄青无论是在地位、战功、影响力等各方面都和岳飞没得比,但是狄青要比岳飞幸运的多,至少他被信任过,最后被贬出京,并没有被赐死,更没有岳飞惨。

其实以宋代的政治生态来说,枢密副使这样的官员被贬出京是很正常的事情。

北宋名臣王安石、欧阳修、文彦博、范仲淹、寇准等人都经常被贬出京,而且隔一段时间还会把你调回来,咱也不知道宋朝统治者打的是什么主意,反正三起三落是一个官员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也就是说,狄青被贬是很正常,不被贬过宋代高官不是好高官,比如蔡京讨得宋徽宗的欢心,一直在相位上几十年,最后结果也看到了。

狄青担任枢密使四年之后,言官指责狄青"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仁宗没有答应。

但是真正让狄青贬黜京师的,是因为狄青当时犯了一件事,嘉佑元年的时候,京师发大水,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居住在佛殿上。

其实不管在哪个朝代,朝廷大员领着家人居住到正儿八经的寺庙都是要遭到非议的,狄青当时又身居高位,政敌抓住这个把柄开始实名举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北宋的政治生态,没有被实名举报的官员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面对舆情汹涌之势,朝廷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务,但是还给加上了中书门下平章事,虽然是虚衔,但是也算是留有后手。

只不过狄青出京第二年就嘴生毒疮,抑郁而终了,狄青死后,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可见在宋仁宗一朝对狄青还是礼遇有加的,至于说欧阳修陷害狄青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欧阳修不过是文人士大夫的一个代表,并没有出于私心而诬陷狄青,狄青也不是因欧阳修而死。

把狄青和欧阳修的关系,跟岳飞和秦桧放到一起讨论,实际上是对欧阳修的最大侮辱。

其实,说起来狄青还是不适应宋代的官场生态,没有一颗坚强的心,想要在宋代官场立稳脚跟是很困难的。

至于秦桧害死岳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桩历史大案,首先岳飞的影响力很大,狄青参军的时候北宋战事不多,而岳飞从军的时候,正是王朝更迭,面对金国政权的冲击之时,岳飞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政权框架内的将领,更多的凸显了乱世下个人的影响力。

然而这样一个大英雄最后却被自己人下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当真也是一种悲哀。

而欧阳修与狄青的矛盾,顶多能上升到统治者内部的文武不合,这还要找证据,相对而言,秦桧不止是陷害岳飞,更是卖国。

另外,让岳飞和秦桧的事情流传千古,更多的还是民间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使得岳飞一直被人所熟知。


史论纵横



欧阳修那不叫陷害,那叫保全狄青。


岳飞和狄青,这两人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不适合拿来作比较。


简单说,秦桧和宋高宗对岳飞的处置是超出了宋朝政治斗争底线的,也就是说破坏潜规则的是宋高宗和秦桧。


而狄青则多次主动参与到北宋政治斗争中去,并以此获利,既然主动参与政治斗争,那么就不能怪其他派别对狄青进行报复,况且,对狄青的处置是在符合北宋政治潜规则的,甚至可以说欧阳修是主动保全狄青。


已经有许多朋友介绍了狄青的生平,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狄青是如何主动参与到北宋官场内斗中去的。


狄青为什么在西军被排挤?因为他主动下黑手,破坏内斗潜规则


狄青其实是北宋非常罕见的一个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发迹于西军,但是最后他被“西军”这个体系的文武官员集体排斥,等于是被人赶出了陕西战区,而且从此再也没有能回去。


这和当时被范仲淹一同保举的种世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种世衡因为是由文官转武职,所以被北宋文官集团盯得格外死,对他是高标准严要求。结果种世衡虽然一辈子官职不如狄青,但是种家在西军扎下了根,成了世代将门。当他孙子种师道成为北伐燕云总司令时,狄青的子孙早就烟消云散了。


狄青之所以被赶出“西军”,就是因为他在陕西所作所为真的很“二五仔”,很“忘恩负义”,很“不讲规矩”。



狄青发迹源自范仲淹的保举,坦白说,范仲淹、韩琦这些文官们虽然斗来斗去,但是对狄青这样的武将还是爱护的。


同样是“涉嫌贪污办公经费”,狄青这样的纯武将就能得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力保,是的,欧阳修当年是保护狄青的;而以文官转武职的种世衡一辈子蹉跎,原因就是这个“公使钱案”。


简单说,同样的错误,狄青因为文官们力保,被从轻发落;而种世衡由于是文官转武职,就被从严从重,一辈子背污点了。


狄青接下来的操作真是亮瞎人眼:


范仲淹和韩琦在对西夏战略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具体争端在是否修筑“水洛城”这件事情上。


当时范仲淹已经调离陕西前线,而主持边事的是尹洙,而尹洙是韩琦的人。


尹洙示意狄青去抓捕执行范仲淹策略的武将刘沪,狄青不但照办了,还差点在钦差到水洛城之前杀了刘沪。


狄青站队可以理解,但是狄青准备杀人,这就越线了,所以狄青遭到了西军将领以及范仲淹一派文官的集体排斥。


狄青本人不但被调离陕西前线,就连与狄青关系好的文官也都被全部调走,理由是“沮挠边事,必起后虞”。


事实上“水洛城”案真正被击沉的不是狄青而是文官尹洙,尹洙一下子从知渭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降级到监均州酒税,再也没有翻身过。类似于战区司令员兼省长被贬为某市烟草专卖局局长。


可是真正准备杀人的狄青却只是被平调出陕西而已,因为他是难得的武将,欧阳修和范仲淹甚至还帮他说话。


狄青在当时官场印象:有能力,没节操


之后狄青多次与维护过他的文官翻脸:如韩琦、庞籍都曾经提拔、保护过狄青,可是狄青因为种种私人原因又都背叛了他们。


所以狄青当时在官场名声很不好:是典型有能力没节操的代表。


欧阳修为什么要让狄青罢枢密使,知外州?就是因为他的操守让人不放心,当时适逢宋仁宗病危,狄青作为不稳定因素,让他出外真说不上陷害。



而且文官们把面子也给足了狄青,一来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二来出判的也是毫不偏远的陈州。


其实北宋高级官员被突然被下放地方很正常,远的不说,就说狄青任枢密使的前任高若讷,他犯了什么错?就为了给狄青腾地方,他被稀里糊涂的从枢密使贬为翰林侍读学士。


可能大家不知道,高若讷还有一个好友,叫文彦博。


所以狄青被知外州时文彦博会直接怼狄青,说朝廷怀疑你。


这不是文官陷害武将,而是为自己好友报仇。


狄青既然参与到北宋官场内斗中去,就不能因为他是罕见从小兵升上来的枢密使就有了护身符,只准他打击别人,不准别人打击报复他。


兰台


狄青之死与岳飞之死是有相同之处,却也并非奸人陷害那么简单,秦桧背后的赵构与欧阳修身后的宋仁宗亦有不同,岳飞是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而狄青是以“朝廷疑尔”的名义被贬,两者死亡的直接诱发原因也不同。欧阳修虽然三次上疏贬青,但真正能够代表士大夫集团的倒青领袖是文彦博,而这背后是宋仁宗的破格提拔动了文人集团的奶酪,岳飞案的背后则是赵构军政改革架空家军将领,一个是恩宠过甚导致文臣排挤,一个是削权过急上演的君臣双簧。相比较岳飞的民族大义流芳百世,狄青之死显得更为憋屈。



圈粉宋仁宗、成为全国“偶像”

都说时势造英雄,狄青就是一位时代造就的偶像人物,这一切都是源于西夏李元昊反宋。狄青家境贫寒,贫寒到父母姓甚名谁都没有留下一丝记载,还在十六岁那年替相依为命的哥哥抵罪而刺配入军,如果没有西夏的反叛,他也可能就一辈子呆在禁军大营里,做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当李元昊反宋以后,宋朝由于澶渊之盟以后常年休战,军队战斗力急剧下滑,三次大战皆败于西夏,据说损兵折将50余万。狄青就是随着大宋禁军开赴边疆,开始了他的传奇军事生涯。



狄青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由小军官带队杀敌,一路连战连捷,成为宋军整个战争中零星的亮点,四年的时间大小二十五战无一败绩。在朝内的宋仁宗长期得到的军报都是宋军大败,惟独这个狄青偶有捷报传回,这就使宋仁宗产生了好感与好奇,于是就想招见狄青。可正当招见的旨意到达前线,西夏又开始进犯渭州,狄青此时已经是前线宋军的精神依托,故而脱身不得,宋仁宗失落之余,令画师到前线给狄青画了一副肖像图,之后带回京城,将画像挂在皇宫之内以示嘉奖。此事很快在前线和整个宋朝传言开来,这可能也是宋仁宗鼓舞士气的一种方式,狄青就这样被宋仁宗推上神坛。且在宋夏战争结束以后,狄青由一个前线指挥官升级为大宋军队的高级将领。



宋夏战争虽然结束,但西夏对于北宋造成的威胁和心理阴影尚在,当广西地方将领侬智高受到交趾攻击后,请求北宋援助,并希望带领壮族部落内附北宋,而北宋朝廷的政策是“保北弃南”,故而直接导致了侬智高的叛乱。这个侬智高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研究的三人作战小队使前来镇压的宋军毫无办法,这个三人作战小队也被后来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效仿,可以看做是“鸳鸯阵”的前身。正当其他将领拿侬智高没办法时,又是狄青出兵才平叛了侬智高势力。宋仁宗之前派出一波文臣都平不了侬智高,狄青一到便平息叛乱,因此宋仁宗决定将狄青提拔为全国军事最高长官枢密使,狄青的命运就由此发生了变化。

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如坐针毡”

“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欧阳修

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如果未涉及核心权利圈,武将在外打仗卖力都会受到文臣赞扬褒奖,欧阳修也是如此,狄青在西夏打仗时没少受欧阳修夸奖。但宋仁宗将枢密院长官的位置赏给狄青,这就损害了文人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因开国以来,从未有武将担任枢密院正职长官的,权重者也只是加枢密院副使之职。所以宋仁宗的这个人事提拔,对于狄青来说并非好事。有宋一朝讲究“学而优则仕”,狄青只不过是从普通士兵走上来的将领,而在北宋的各大边关,往往也是朝廷派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
(欧阳修剧照)




文武之间的地位差距还不仅仅表现在职位上,例如狄青担任定州总管时,其上司是进士出生的韩琦,当狄青的老战友焦用带兵路过狄青防区时,狄青就留他逗留一日叙旧。逗留期间,焦用手下士兵向韩琦举报他克扣粮饷,韩琦也不管焦用属于哪个地区管辖,二话不说将其扣押,问罪审查期间,狄青竟然不敢进韩琦的房间,只是在门外大喊“焦用有军功,好儿”,韩琦破口大骂到“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由此看出,在韩琦眼里,根本没有给狄青留面子,并从心眼里看不起武人,随后还“立青而面诛之”,即当着狄青的面杀了他的老战友。


狄青被任命枢密使后,由于军务耽误了上任时间,枢密院里的同僚白等了几日,便不顾上下级关系,破口大骂“迎一赤老,屡日不至”,而后朝中其他同僚便将枢密院称为“赤枢”,这个赤就是讽刺狄青脸上刺字留下的疤痕。而这里并不是针对他年少为兄抵罪时的刺字,在北宋军制中规定,只要是军人,就要在脸上刺上番号,这与犯罪刺配虽有不同,但北宋军人在士大夫眼里与罪犯无异。就连歌妓在一次宴会中向狄青敬酒,也调侃到“敬斑儿一盏”,可见士兵出身的狄青多么不受待见。


由上述可见,宋仁宗提拔狄青做枢密使,这是文人集团最不愿意接受的地方,他们不容改变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权格局,因而劝贬之声至始至终都未停过。欧阳修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核心人物,劝阻宋仁宗属情理之中,不光是欧阳修,素有铁面正直的包拯也同样劝阻仁宗的任命,但终究未使仁宗动摇。在狄青担任枢密使的四年里,文臣集团多加排挤,亦利用小事情抨击狄青有谋逆之心。有一次狄青在半夜祭奠先人,按照开封城的规定,夜过三更是不允许使用明火的,但宋人祭奠先人往往又是半夜进行,所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报备制度。而狄青此次并未上报,夜间开封城里的望火台发现狄青家中有明火,于是赶紧走程序前往狄青家灭火,结果发现狄青只是祭奠烧纸。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有过一次,那就是朱温起兵之前,家中祭奠先人并未报备,所以这让文人士大夫抓住了把柄,抨击狄青有朱温之志,带头的便是欧阳修、刘敞等人。
(文彦博剧照)


“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才有陈桥之变。”——《野老纪闻》

此事在宋仁宗眼里并未当回事,但狄青却是一位低调的偶像派,他在战西夏的时候就被宋仁宗推上神坛,老百姓对其崇拜至深。狄青在军中虽法令严明,但也非常体恤士兵,获得的封赏往往都分给部下,因此军中口碑极佳。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狄青是一位大帅哥,宋哲宗时期为公主选驸马,规定的颜值标准就是狄青之子狄咏,这是狄青帅气的一个侧面证据。由于狄青对西夏作战时尝尝带着铜面具,因此民间也传言狄青太过帅气,在战场上没有震慑力,故而才戴上面具,颇有兰陵王的风范。这样一位集颜值、能力、品格于一身的偶像,怎能不得民心,不得军情呢?但这也是他最危险的一个方面,宰相文彦博正是抓住此事,以陈桥兵变为典故,劝说仁宗免了狄青之职。
(宋太祖剧照)


就政治环境而言,太祖为立国正名,大肆封赏柴氏后人,又是丹书铁券,又是拜将封侯,为了树立“禅让”之名。所以文彦博以陈桥兵变为劝说的理由,我觉得并非真实,朝臣对此事应当闭口不谈方为明智。但狄青得民心,得军情是现实情况,宋仁宗也不会视而不见,文臣集团由此入手也恰到好处。狄青被免职之后到文彦博处讨说法,文彦博只言六字——“无他,朝廷疑尔。”此话一出,《宋史》记载狄青的反应是两眼呆滞,吓退数步。随后被贬陈州,朝廷每月派使臣“抚慰”两次,这种抚慰无疑是监视狄青的举动,说明仁宗确实担心狄青的群众基础和军中口碑。狄青赴任陈州半年后死去,按照史料记载,他是因“疽发于髭”而死,也就是长了毒疮,但就前后事件联系来看,狄青应该是被朝廷的免职与抚慰活活吓死的。
(赵构、秦桧剧照)


综上,岳飞之死死在民族危亡之际,并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得到宣传,甚至带有不能兴复疆土的遗憾。赵构在淮西兵变之后力图削弱各路家军实力,又有金人以归还生母为议和条件,岳飞坚持抗金事业与赵构心中战略背道而驰,恰巧秦桧是主和派官员,所以秦桧与赵构的君臣双簧直接害死了岳飞。反观狄青,北宋军国大事已定,政治环境偏向于内部治理,并无开疆扩土或抗击外侵的大事,只因文武之间的利益划分,狄青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受到猜忌与监视后,心中竭虑,又因患病在生,故而郁郁而终。与岳飞的轰轰烈烈死于莫须有相比,狄青更加憋屈,且岳飞死后不久得到昭雪,狄青有冤无处喊,一代名将陨落的毫无声息。

参考资料:《宋史》、《三朝北盟会编》、《江邻几杂志》


棍哥观史


事实上,狄青的倒台并不是欧阳修一个人在起作用,而是整个北宋文官集团都在排斥武将的后果。众所周知,宋代是文人的天堂,文官的地位高得前所未有。同时,宋朝还开创了以文制武的惯例。久而久之,朝中得势的文官们形成了庞大的集团,而北宋名将欧阳修也只是其中一份子。

狄青是北宋中期少有的名将,他虽然是囚徒出身,但却从普通士卒的位置做到了副枢密使的高位。这是因为他不仅在宋夏战争中功勋卓著,与骁勇的党项铁骑周旋多年,而且还平定了越南的侬智高叛乱。因此,战功显赫的狄青深受宋仁宗的重视。

不过,生活在重文轻武的宋代也是狄青最大的不幸。由于他从普通士卒做到了副枢密使,进入了政治核心,所以为文官集团所不容。武将狄青最终遭陷害并被排挤出朝廷,晚年郁郁而终。在这一系列悲剧的酝酿及演变过程中,文官集团中欧阳修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堂堂的北宋名臣欧阳修曾在给宋仁宗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上仁宗论水灾》、《上仁宗论水灾》中三次构陷狄青的罪名,对其极尽污蔑和陷害。另外,文彦博、韩琦等文官也是多次弹劾狄青。文彦博还以宋太祖“陈桥兵变”为例子,暗指狄青这个人掌兵太久,将来难以控制。

听到众多谗言的宋仁宗因此逐渐疏远了狄青,还找借口罢去了狄青的副枢密使职务,把他发配到陈州,严密控制起来。此后,狄青便再未返回朝廷,最终抑郁而终。


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均有重大建树。然而就是这样一代文臣,却前后三次诋毁狄青,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啊。对于欧阳修、文彦博等人陷害狄青一事,早已是公论。不过,这与秦桧陷害岳飞的性质又有不同。欧阳修等人陷害岳飞只是在党争中打压他,并把他排挤出政坛核心而已,这在宋代司空见惯。而奸臣秦桧是在金国压境的大背景下,为了苟和而构陷岳飞的死罪,全然不顾“靖康之难”的仇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