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的日本軍隊中,胸前為何會有一個紅色的M?

一隻漂亮的花狸


我是錟錟我來答,本文1168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分鐘

在二戰中,日軍最後戰敗結束為止,日軍大部分都還是穿著九八式軍服的。而上面的M型圖案,其實是代表著日本陸軍的意思。名為山形兵科章,圖案由兩座連接的簡陋的山峰構成,寓意著遠征的目標。

而日本天皇在日本的發音裡,是“米卡多”,英國人通過音譯將其翻譯成了“MIKADO”,日本人當時也是向西方學習的一個國家,說是學習,實則照搬,所以乾脆將軍服上的標誌也向英文靠攏,所以M就順之而生了,論形,日本人能解釋,論含義日本人也同樣能解釋。

而日本當時的M字軍服,也是統一的,這個統一是指涵蓋了日軍所有的軍隊和兵種的,區別只是在於顏色的不同。如最龐大也引為主導的陸軍,則是紅色M,空軍是藍色M,騎兵則是綠色M,炮兵是黃色M等等。因為在日軍早期侵華時穿的軍服是昭和五式,對於這套軍服,日本人賦予了它一個特點,那就是軍層的區分。這個便於日常的管理和等級制度的鞏固,因為日本是以天皇為主的軍權神權合一的國家,忠誠度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可這種官僚主義的作風,在敏智的中國軍隊面前,反而成為了一大殺器,為日本那個肥的流油軍官招來殺身之禍。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交戰,中國人都是挑著日本的高層和指揮官來打,正所擒賊先擒王,就算是殺,也是同樣的道理的。

所以這身耀武揚威的等級制軍服,因為分的太過明顯,令日方先折損的,反而都是當官的人物。所以九八式就順應著這種情況出現了。

可日本也根本沒有解決這樣的根本性問題,因為九八式的顏色過於顯眼,衝殺過戰場的軍人,和沒衝殺過的,看起來區別很大,所以在這種改變下,日軍懶惰的高層,依舊天天被瞄準了頭顱。

九八式還是沒有改變這種便於區分的缺點,在1941年,日本最後一套軍服,03式軍服就誕生了,而這也是日本在二戰中最後設計的一套軍服。在幾年內的侵華戰爭中,日軍打戰之餘還有空研究軍服,可見這彈丸之地的民族,除了開化的制度,智慧依舊是下風。自從03式軍服出來之後,日軍也就是開始走了戰爭的下坡路了。珍珠港事件,導致日本兩座城市被核彈襲擊,本土戰場的牽制,在華戰場的失利,1945年,日本終究是不支,只好宣佈戰敗,所以要說起二戰的抗日和日本落敗史,三套軍服也可以概括。

而山型兵科章的九八式軍服,也可以看出日本對天皇的一種近乎瘋狂的追隨和迷戀。一個M便可感覺到這不理性的戰爭背後大部分人的糊塗和無知,因為崇拜和誤導,導致了一場人類史上的浩劫和令其民族後世蒙羞的歷史。這M並不是什麼光彩的標誌,對於受到波及的國家和人民,是災難根源,世仇橫,而對於日本人而言,也一樣是一種深藏在骨子裡,一種難以改變的落後,永遠不能改變的愚蠢。


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每個國家的軍種都有自己的獨特習慣,可以是行軍打仗的習慣,也可以是穿衣搭配上的習慣。

總之這一點在二戰的時候體現的很明顯,各個國家都有各個國家的特點。

比較突出的就是日本人,日本人在二戰時期對自己的軍服做了很大的改良,其中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衣服的左胸部位有一個紅色的M圖案,那麼這個M圖案究竟代表了什麼,它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首先這個M字母的意義是兵種的標記,簡單來說就是要跟其他兵種進行區分。

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法國軍隊就是這麼做的。

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前,他們沒有正規的軍隊,各個組織的紀律比較散漫,形不成戰鬥力。

起初日本向世界軍事強國法國學習,甚至連帽子的樣式都是仿照法國軍隊製作的,但是後來法國被德國打敗,因此日本人把更多的精力轉向德國,開始學習他們衣著的樣式。

後來,在日本裕仁天皇繼位的第5年,日本更改了自己軍服的樣式。因為當時天皇的年號是昭和,所以這個軍服就被命名為昭和式軍服,昭和式軍服是日本最常見的一種軍服款式。

而在這款軍服上,我們能看到德國風格的影子,普魯士立領顯而易見。而這款軍服的肩章是豎著的,而現在的肩章都是橫著的,此外這款軍裝沒有胸章。

這款軍服算是日本軍服歷史上第一次大改革,但是問題也顯而易見,就是這種設計很不利於武器的裝備,一些日本士兵曾說穿上這種軍服攜帶武器很不方便。

同時這款軍服非常強調軍銜,軍銜被擺在了很顯眼的位置,但這在真刀真槍的戰場上可不是一件好事。往往會成為敵人的目標,所以在1938年日本又一次改變了軍服的款式。

這一次的軍服被命名為98式,M字圖案也就出現在這款軍服上。 在這款軍服裡,肩章取消,而把勳章放在了衣服上來顯示兵種。

M字胸章在顏色上也有很大的講究,比如說紅色是步兵專用的,綠色代表騎兵,黑色則代表憲兵,藍色航空兵。

可見在二戰時,日本人對兵種的劃分已經有了非常嚴格的規定,這種超前思想還值得當下人們學習的。 1941年,日本人第3次更改了軍服的樣式,為什麼要取消M標誌?原因更加難以啟齒,八路軍專門盯著那些戴紅色M標誌的兵進行射擊。

日本軍服胸前的M圖樣是紅色的,紅色在戰場上很顯眼,很多八路軍士兵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就專門打那些有紅色樣式的軍官。此外,紅色標記不利於士兵的隱藏,日本人在考慮到這一情況後就決定要取消這一制度,M型圖案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在半年時間內日軍換了三次軍服樣式,但卻沒幫助他們打贏戰爭,想想實在是可笑。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海軍跟陸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無論陸軍的軍服怎麼改革,海軍那邊都不為所動。

而且日本海軍非常低看日本陸軍,認為他們戰鬥力很弱。當然,幾年之後日本海軍也會在太平洋戰場上慘敗,那都是後話了。 這幾套軍服的出現,算是日本對自身軍事現代化的一次改革,也算是在追趕世界的潮流。

不過在戰爭途中,屢次更改自己的軍服款式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對軍隊來說首要任務是殺敵,前兩次改革是因為軍服的樣式存在問題,不利於武器的攜帶且太過顯眼,而第三次改變則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當時日本人在我國已經盡顯頹勢,很多人都知道日本離失敗已經不遠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索性放手一搏,取消M型圖案的使用,力爭把所有兵種融合在一起,造成一種人多兵多的局面,實際上,在我們英勇的八路軍戰士面前,這些行為都是徒勞。


貓眼觀史


侵華日軍的胸前,為什麼有個顯眼的大“M”?

假如您經常觀看抗戰劇,不難發現在日本士兵胸前,有個有點讓人跳戲的存在,那是一個顏色豔麗的“M”形狀標誌,在硝煙瀰漫的戰場十分的現代且搶眼。

因而部分網友就在網上痛斥,這完全是不尊重歷史的,那個時代怎麼可能有這麼“現代感”十足的東西,不但形狀是簡約,顏色還跳躍感十足。

對於這樣類似的指責,小袁要說需要按照具體時間,做切實的分析,且從歷史的文獻記載來看,“M”形狀的標識確實是曾經長期存在於日本軍中,它的正式名稱叫作“山型胸章”,是日本98式軍服的典型特徵。

至於這個“M”的來歷,它是來自於日本在中國租借的憲兵,自中國清王朝在1840年被英國用利炮撬開了國門,中國快速進入半殖民地狀態,以英國、法國、日本為代表的列強,在中國像上海那樣的大都市劃分自己直轄土地“租界”就是這種狀態的典型特徵。

在租借裡面中國將無法行使管轄權,該權由各路列強行使,而為了維護各自租界的秩序,不至於出現混亂,進而使租界喪失價值,列強往往都會派憲兵入駐。

而為了方便自己的憲兵能被其他列強的相關部門認知,日本高層對士兵的軍服進行了國際化的改造,以“憲兵”二字的英文“military police”簡化而成了“M”標識。

1938年6月日本軍隊進行軍服改制的時候,沿用了這個以M標識進行職能辨別的傳統,即為所有陸軍士兵在胸前製作了M標識,該標識以不同顏色來區分日本士兵分屬的不同兵種。

其中紅色代表步兵、黑色代表憲兵、藍色為航空兵、騎兵為綠色、炮兵則是金燦燦的黃色,工兵跟自己職能色很相近,是土白色。而因跟中國作戰的士兵,主要是步兵,所以在抗戰影視劇中,紅色M標識出場率極高,也最為我們所熟知。

但我們需要著重注意的是,1938年日本才用這套M標識的軍服,即中國抗戰的關鍵節點,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1937年11月20日上海淪陷、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時,日本士兵穿的都不是M標識軍服。

是為一套名為“昭五式”的軍服,該軍服在外形上跟98式軍服區別不大,多了一個標識軍銜的肩章。而這個肩章正是促成“昭五式”向98式轉變的重要主因之一。

當日本1937年全面侵華之後,軍銜標識的肩章從遠處看顯得格外的“耀眼”,極其容易被埋伏的中國狙擊手襲擊,加之肩章在負重行軍中不耐磨,容易受損。

於是日本在中日戰爭僵持的1938年開始,使用98式軍服作戰。出於防止軍官被狙擊手盯上、以及因不耐磨造成後勤負擔的考慮,這套軍服取消了肩章,將軍銜的標誌儘可能的縮小,做到了領口處。

而原本在領口處放置的用於區分兵種的“分兩叉型”標識,沿用租借憲兵的經驗改成了M形標識,位置則從領口平移到了胸口。


袁載譽


二戰期間,日軍曾在一段時間內的裝備過一種軍服,這種軍服有一個特點,在胸口位置有一個M形的圖案!




這個圖案,有一個專業的稱呼:山形兵科胸章!

根據這個名字,我們很容易得知這個胸章的用途:

山形,代表形狀;兵科,代表兵種;胸章,代表位置!

沒錯,山形兵科胸章是日軍用來區分兵種的,而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兵種。

步兵用紅色表示,炮兵用黃色表示,騎兵用草綠色表示,工兵用褐色表示,輜重兵用藍色表示,憲兵用黑色表示,軍樂隊用深藍色表示,法務部用白色表示,技術部用黃色表示,軍醫則用深綠色表示。

紅色見得比較多,那是因為日軍中步兵人數最多!

山形兵科胸章出現在日軍九八式軍服上!日軍九八式軍服從1938年開始裝備,到1943年被三式軍服所取代,前後存在了5年左右的時間。

而山形兵科胸章存在的時間更短,只有兩年,從1938年到1940年。1940年以後,日軍便廢棄了山形兵科胸章的使用!

在裝備九八式軍閥以前,日軍裝備的是昭五式軍服。昭五式軍服也有區別用於區別兵種的徽章,在領口的位置,同樣也是以顏色來區分!


小鎮月明


二戰時期,日軍派遣了幾十萬軍隊入侵中國,很多抗戰類型影視劇以此為題材。在這類影視劇中,不乏看到日軍身著那種特定的軍裝。

留心觀察的人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日軍士兵的軍裝上在胸前會有一個“M”標誌。日軍不同的兵種這個“M”標誌的顏色是不同的,那麼這個標誌有何意義呢?

這實際上是日軍改良軍裝後的結果。一開始,日本是參照法國的軍裝設計本國軍隊士兵的軍裝,不過後來它又參考德國的軍裝設計,設計出了“昭五式”軍服。

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日軍再次改良了軍裝。這次它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的兵種,就將原來“昭五式”軍服的肩章改為胸章,設計出了“九八式”軍裝。

原來的軍裝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其衣領是寬鬆式折領。“昭五式”有鏟形兵種領章,這個領章位於領口。

為了顯示出士兵的兵種所屬,穿著“昭五式”的士兵需要將領口扣好,這樣在戰場上需要進行大幅運動時,就會不太靈活。


不過“九八式”軍裝看似容易區分出士兵兵種,然而這讓日軍因此吃盡了苦頭。日軍步兵的胸章顏色是紅色,有這樣一個鮮豔的胸章,在戰場上日軍步兵很容易就被對方發現了。

為何這個胸章是“M”形狀的呢?這代表著Mikado's Army。

原本日軍改良“昭五式”所獲得的這一易辨識優勢,在戰場上卻成了一個很大的劣勢。

這個代表日軍步兵的紅色的“M”,用了2年就被日軍廢除了,之後的“九八式”軍裝上就沒再用“M”標誌。

到了1943年,日軍又設計出了“三式”軍服,之後一直沿用到日本投降。

一般的影視劇中,觀眾看到的多是穿著“九八式”軍裝的日軍士兵,很多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也多是選的抗戰前期作為背景。

軍裝的設計,既要兼顧展現出軍人的氣勢,也要能區分不同的兵種。將肩章改成胸章的設計,看起來更加易於辨別,一般用於作戰類軍裝的設計。而像那種正式的軍裝,加入肩章的設計更顯正式化特點。



雖說日軍對軍裝進行了多次設計改動,然而多次改動後並未有太大變化。日軍的軍裝看起來很具日軍特色,即使它取消了紅色的M設計,也無法避免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日軍士兵。

似乎日軍軍裝的那種黃色設計,已經成了日軍的標籤。對比日軍的軍裝和二戰時歐美國家士兵的軍裝,可以發現日軍的仿製風格明顯。

它能從一個東方小國,迅速崛起成為一個對外侵略的帝國,跟日本善於向歐美國家學習是分不開的。

看似日軍士兵的軍裝設計的沒有風格,然而其軍隊的戰鬥力很強,這是歐美國家都認可的。如果它沒有主動去招惹美國,或許它不會那麼快戰敗。


策神歷史


在一些反映二戰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常看到日本陸軍的士兵胸前會有一個紅色的“M”標誌。其實這個所謂的“M”標誌是日軍陸軍士兵“九八”式(98式)軍服的兵種色胸章,外觀很像字母“M”,不過日軍內部則稱它為“山型”胸章。

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軍隊的軍服最初是以參照法國軍隊為主。到了昭和初期,日本軍服開始向德國學習。比如在1930年,日本軍隊就換裝了參考德軍的昭和5式軍服。


因此,侵華戰爭初期的日軍基本上都是身著這種軍服。那麼,所謂的“M”胸章又是怎麼回事呢?

由於昭和5式的軍服不利於區分不同的陸軍兵種,所以日軍在1938年又使用了“98”式軍服。為了表現不同的陸軍兵種的特色,所以日本人在陸軍士兵的軍服上使用了異色胸章。其中,日本陸軍步兵的胸章就是這個“M”型紅色胸章。所謂的“M”是日本陸軍的英語單詞Mikado's Army的首字母,用以代指日本陸軍。

順便提一下,只有日本陸軍步兵的胸章為紅色(寓意是鮮血);炮兵為黃色(寓意火藥煙霧);騎兵為淺綠色(寓意為大地植物);工兵為褐色(寓意泥土);航空兵為淺藍色(寓意天空):憲兵寓意為黑色(黑色最深,不能被它色所染,寓意嚴肅穩重)。

不過這個紅色的“M”(山型兵科胸章)僅存在了2年的時間,也就是從1938年到1940年8月這段時間,之後就被廢除了。據說這樣的設計在戰場中非常不實用,不僅沒有實際意義,而且還讓陸軍吃盡了苦頭。因為士兵胸前那顯眼的紅色“M”容易吸引敵軍的火力,讓士兵成為敵軍的靶子。到了1940年,日本陸軍宣佈取消了這種M標誌。



世界人文通史


二戰期間的日本軍隊中,胸前為何會有一個紅色的M?有的人認為這個M代表的是憲兵,因為英語裡面憲兵的縮寫是 MP(Military police);還有一種認為是M代表了皇軍,因為皇軍的英語是"Mikado's Army",直譯過來就是天皇的軍隊。其實日軍胸前的這個M代表的是軍種區分標識,是日本九八式軍裝的改革重點。

萬惡的侵華日軍從侵略中國開始,先後進行了三次軍隊換裝:“昭五式”軍裝存在於1931年~1937年;“九八式”軍裝存在於1938年~1943年;改良版的“三式”軍服存在於1943年~1945年。九八式的軍裝是日本借鑑德國軍裝進行的設計,主要是將肩章改為胸章,而胸章前的倒山字形標識(M型標識)用來區別兵種 。日寇九八式軍裝去掉了領口的鏟形兵種領章,在右胸增加倒山字形的兵種識別章。這個修改是因為戰場上需要軍人作出更加靈活的動作,因此低級軍官和士兵軍服的衣領被仿照德軍式樣改為寬鬆式折領。

侵華日軍分成兩部分,分別是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其中在中國戰場作戰的主要是派遣軍,關東軍的主要任務是防備蘇聯進攻和扶持偽滿洲國。日本的中國派遣軍由第11軍、第21軍、第13軍、華北派遣軍、第12軍、第1軍、蒙疆駐屯軍七部分組成。第11軍的司令官是崗村寧次,下轄 第6、106、33、13、3、101、4、40師團,他們駐防武漢。第21軍駐守廣州,司令官是安藤利吉,下轄第5、18師團、臺灣混成旅團 、近衛旅團、 海軍陸戰隊。第13軍駐守上海,司令官是藤田進,下轄第116、15、17、22、16、15師團、獨立第11師團、獨立第12旅團 、騎兵第四旅團。華北派遣軍的司令官是多田竣,駐守北平,下轄第27師團、第110師團、第33師團、獨立第15旅團 、獨立第7旅團 、獨立第8旅團。

日軍每個師團下連有三個步兵聯隊,一個野戰炮兵聯隊,一個偵察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運輸聯隊,一個通訊隊,合計八個聯隊。正常情況下一個師團的人數是2.5萬人,一個旅團的人數是7800人。日軍一個標準聯隊配置一個指揮部、一個動輸隊、一個彈藥排、三個步兵大隊、一個炮兵中隊總人數約3800人。日軍一個大隊包括一個大隊部、一個運輸中隊、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一個炮排,總人數約1100人。日軍在隊之下則是小隊,小隊之下是班。每個班有13人,包括班長1名、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

我國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投入軍隊560萬,犧牲軍民3500萬以上,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最終我國擊斃日寇130萬以上,將日本侵略軍全部趕出國門之外,收復了所有被日寇佔領的國土。抗日戰爭是從鴉片戰爭以來近代百年時間裡,中國反抗外國侵略取得的唯一一次大勝利,極大的增強了國人的自信。


大秦鐵鷹劍士


地點胸部,外形倒山“M”,日本人管它叫“山形兵科章”,這是興盛一時的日本“九八式軍服”。與之對應,衣領上還有一個“領章”。



最常見的“M”型胸章是紅色,表示你的兵種是步兵。如果是黑色,你就是憲兵。顏色很好識別,胸部一瞥,立馬知曉你是哪一個兵種,再一瞥衣領,哪一軍銜也知道了。

在“九八式”之前,軍服樣式叫“昭五式”,領章的軍種,豎(立)著肩章的軍銜,是在1931—1938。為便於國際接軌,跟上潮流,或自慚比較起德國,有點土鱉氣,或者軍銜位置過於醒目了,害怕引起地方關注,更或影響佩戴。



所以“九八式”橫空出世,但也僅僅從1938持續到1943年,M型胸章就更短,僅僅存在了兩年時間,便不戴了。



之後就是“三式”軍服。軍銜領章的面積加大,增加了袖章,更加清楚表示軍銜。

〈九八式和三式衣領比較〉




〈三式的袖章〉


三叔小記


有人說是M,我看更像一座山或者蝙蝠俠的蝙蝠鏢,此標誌名叫“山形兵科胸章”,是日本陸軍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兵種標誌,只用了不到2年的時間。

明治維新後,日本陸軍軍服經歷了幾種款式的變化,包括四五式、昭五式、九八式、新三式等,這個“山形兵科胸章”就是佩戴在“九八式”軍服上,用於區分兵種的胸章。

昭和五年(1930年)4月,日本陸軍正式啟用昭五式軍服,由於陸軍軍服款式一致,為了區分兵種,昭五式軍服的兵種色表現在領章顏色上,比如步兵紅色,炮兵黃色,騎兵草綠色,工兵茶褐色,輜重兵藍色,航空兵天藍,其他兵種也不盡一致,等等。

(左圖是昭五式軍服領章,右圖是九八式軍服胸章)

到1938年(日本天皇紀年2598年)5月,日本陸軍修改昭五式軍服,定名為九八式軍服,同時把區分兵種的領章換成了“山形兵科胸章”,就是那個長的既像W、M又像蝙蝠鏢的東東,區分方式依然採用顏色區分,顏色對應兵種沿襲不變,紅色仍表示步兵。

由於我們接觸的抗日影視劇中,日軍出現的大多是步兵,其他兵種人數較少,鏡頭也少,所以我們很少發現其他顏色的“山形兵科胸章”,大多是紅色。

不過這個“山形兵科胸章”使用了僅2年時間,到了1940年8月,除憲兵外,“山形兵科胸章”被廢除,也就是說不需要這個胸章來區分陸軍兵種了。一直到1943年,日本陸軍啟用了新三式軍服,兵種標示色再度出現,不過改到了袖口上。

除了兵種標誌,諸如軍帽、衣領、紐扣、肩章、袖口……等日本陸軍軍服的眾多元素也經歷過很多次變化,有的是整體改款,有的則是細微改動,總之十分複雜。


由此可見,拍攝抗日劇光是日軍服裝就是一個高度考驗歷史知識和專業素質的環節,大多數抗日神劇的編劇、導演和服裝師,估計是不會考慮如此細節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是日軍“九八”式軍服的兵種色胸章,外觀象M,其實日本鬼子稱之為“山型”胸章。比較常見的是步兵的紅色和抗日神劇裡憲兵的黑色,其它還有炮兵黃色、騎兵綠色等,主要目的是既能迅速辨識軍官肩章上的軍銜,也能分辨其所屬兵種。

一,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先後換裝過三次軍服樣式,1931年到1938年使用“昭五式”軍服,特點是用領章表示兵種、用肩章表示軍銜,而沒有胸章。


(昭五式軍服的步兵中尉服裝)

(昭五式軍服的憲兵中尉)

二,但是這樣的立式肩章雖然醒目,卻非常影響武裝帶和其它武器的佩掛,另外軍官的軍銜過於顯眼在戰場上也不是什麼好事,於是1938年以後日軍換裝“九八式”軍服,特點是取消肩章,軍銜體現在領章上,而用胸章顯示兵種。

(日軍步兵大尉,紅色胸章)


(智者無敵裡的日軍憲兵司令,中將)

三,不過“九八式”軍服的兵種色除憲兵保留外,1940年8月1日以後其它兵種全部廢止,到1943年日軍又推出“三式”軍服,特點是領章加大易於辨識,袖口增加軍銜標識。



(已經沒有兵種色的日軍大將)

四,日軍“昭五式”和“九八式”軍服兵種色明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