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在临终之前,为何烧了所有欠条?背后藏有大智慧

“春申门下三千士,小杜城南尺五天。”

这句话是清末民国初期,同盟会饶汉祥送给杜月笙的对联。前句引典战国春申君,此人门下食客三千,以广纳贤士闻名。下联则指的是唐时长安城南郊,此地多住贵族,因此恢弘壮阔,有去天五尺的气势。

杜月笙在临终之前,为何烧了所有欠条?背后藏有大智慧


一句对联,将杜月笙这位重义轻利的大佬刻画的入木三分。而杜月笙被这位同盟会元老如此吹捧,绝不单单是江湖人抬举,单看这位昔日的上海滩老大临死之前做出的一个决定依旧惹人深思,令人敬佩。

这位在上海滩叱刹风云的大人物,临死前做出的决定是毁去昔日自己借出的外贷,将所有人的借条一把大火烧了个一干二净。

都说杜月笙大佬重义轻财,也因此收获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尊敬,可是其临死之前下的最后一道决定,却让人在悍然起敬之外,却也生出几分不解。欠债还钱,本就是天经地义的问题,倘若杜月笙当真这般大气,为何在身体健康时却未曾这般做,而是要在临死之前烧光借条呢?

杜月笙在临终之前,为何烧了所有欠条?背后藏有大智慧


我们不妨来追忆一番这位上海滩旧日大佬罗曼蒂克一般的起家消亡史。

虽是地下黑社会大佬,可这位武人却用一身长袖为自己平添了几分书生气。在和杜月笙相交的友人眼中,一身长衫无疑是杜月笙的标配。在古代,长袖和短袖,无疑代表了两个不同阶级,长袖者,自然是有知识和高社会地位的文化人,而短袖者,大多是日日劳作的苦命人。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用来表现此人迂腐性子的手段便是一席破旧不行的长袖。

孔乙己是家世破败,屡考而又不中,偏偏有生在了新旧时代交接的夹缝处,他和旧的封建阶级之间具有显明差距,和寻常以劳计为生的汉子之间,纠结于回字有多少种写法的孔乙己自然与他们相处不来。所以,他夹在两种人之间,最终在无人问津下消亡。而杜月笙的那一席长袖,自然不代表他是个迂腐读书人,却可以代表杜月笙的自我认知和人生哲学。

杜月笙在临终之前,为何烧了所有欠条?背后藏有大智慧


杜月笙在上海滩人眼中,虽然黑帮身份平添了几分恐怖,可是不论是他庇护张学良,还是组织抗日行动的事迹,都让人免不了平添几分敬意。

身处于那样的时代,杜月笙一步一步,靠着攀上黄金荣和大使馆的关系,从一个港口卸货的汉子,成长为后世的大佬,这般经历让他饱经世事,坐上高位后却又能保持一分清醒。

在这一路上,他已经见惯了江湖上的尔虞讹诈,虽然杜月笙以义气闻名,可他却也深知人心,自己在生前广收门人,结交四方攒下来的交情,在自己死后还能剩下几分,又能庇护自己后代多久,杜月笙深知没有人会在乎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杜月笙在临终之前,为何烧了所有欠条?背后藏有大智慧


或许还有人会记得旧上海曾出过这么一位风云人物,还带着几分敬意去追忆他,可是,在利益下,没有几个人能把持的住。生前,那些欠下杜月笙债的人或许会畏于杜月笙的江湖名气,不敢不还钱。可是,当他死后,他的后代又有什么资本去收回旧债。

与其让自己的儿孙们因为金钱的利益而迷失自己,甚至死于讨债的路上,杜月笙选择了一条更明智的路,那就是烧光所有的债条,让自己种下的交情在多保持一些时日,多庇护自己的后代一些时间。

杜月笙在临终之前,为何烧了所有欠条?背后藏有大智慧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斯人已逝,褒贬都成了身后事,或许对于杜月笙自己来说,旁人的嘉奖或者是诽谤都无碍于他吧,这位上海滩的风云人物,真正祈求的,不过是一席长衣,在乱世中多懂得一些道理,安然一世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