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無論是在芭蕾舞臺上,還是在影視作品中,“斯巴達克斯”這五個字總是與力和美緊緊關聯在一起。

前些年橫空出世的美劇《斯巴達克斯》更是把斯巴達克起義的故事演繹得精彩紛呈,充滿暴力美學的畫面之下飽含了對自由和勇氣的謳歌。很可惜,這是一個以悲劇結尾的故事,天神下凡一般的斯巴達克最終被長矛透體而過,那顆為自由而戰的心臟不甘地停止了跳動。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馬克思稱讚斯巴達克:“具有高貴的品格,為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的代表”。

列寧也說:“斯巴達克是大約兩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對於這些革命導師的高度評價,斯巴達克當之無愧。

從我們觀眾的角度來看,斯巴達克起義是角鬥士們為追求自由而進行的正義之戰,可是最終卻沒能取得成功。那麼,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私以為,斯巴達克起義的失敗,主要是由於他們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都落了下風。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天時

  • 斯巴達克起義發生於羅馬奴隸制蓬勃發展的上升時期

發生於公元前73年的斯巴達克起義,雖然處於羅馬共和國的末期 ,但並非是羅馬奴隸制的衰亡時期。由於羅馬共和國時期貴族奴隸主統治集團不斷對外侵略擴張,使得羅馬奴隸制度得到了迅猛發展。經過長達幾百年的對外戰爭,羅馬從原先一個小小城邦,一躍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超級大國。

通過對外戰爭,羅馬奴隸制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羅馬貴族和騎士在戰爭中大發其財,利用充足的資金和廉價的奴隸勞動力,通過兼併小農的土地,不斷擴大自己的農莊,原先那種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土地所有制被逐漸發展起來的大土地所有制代替。

在羅馬,奴隸被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之中。除了用於農業生產外,在城市中的手工業、建築、採礦,甚至家庭教師、醫生、畫工等行業也大批量使用奴隸。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因此,在斯巴達克起義時的羅馬正在從“家長制的、以生產直接生活資料為目的的奴隸制度,轉化為以生產剩餘價值為目的的奴隸制度”,羅馬奴隸制正處於蓬勃發展的上升時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實在是命不該絕。

  • 馬略的軍事改革提高了羅馬軍隊的戰鬥力

隨著羅馬大土地所有制的不斷髮展,小農經濟不斷遭到破壞,許多農民失去土地變成遊民,像之前那樣維持強大的公民軍已經不再現實了。在這種情況下,兵源和戰鬥力都成為了制約羅馬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為了重新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在馬略任羅馬執政官後,羅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把原來按財產招募軍隊的舊制度改成了募兵制。凡是羅馬公民,不論財產幾何,只要自願報名都可以加入軍隊。入伍後共需服役16年,由國家供養,退伍後還分給土地。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此外,馬略還十分重視軍隊的紀律建設和日常訓練,對軍隊的組織和戰術也進行了革新。

通過軍事改革,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地利

斯巴達克起義軍的主要組成部分都是來自色雷斯和高盧的奴隸,他們的家鄉遠在萬里之外。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在羅馬,起義軍雖然戰鬥力強悍,沒有長期作戰的根據地,只能四處征戰,缺乏穩定的兵員和物資補充來源。

而他們的對手羅馬人雖然屢戰屢敗,卻可以源源不斷地舉全國之力補充新生力量,始終對起義軍形成數量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

斯巴達克起義軍的目標是離開羅馬,重獲自由。但是要達到這一目標,他們只有渡海或者跨越阿爾卑斯山這兩條路可選,而無論選擇哪條路,都勢必要面臨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嚴峻考驗。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人和

人心不齊是斯巴達克起義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缺乏明確的戰略目標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斯巴達克自從起義以來,每一次和羅馬軍隊進行交鋒,總是能取得軍事層面上的勝利,這足以證明斯巴達克起義軍的軍事素養強過羅馬軍隊。

可是,斯巴達克的起義隊伍從來都沒有打算留在意大利,也沒有考慮過要推翻羅馬奴隸主的統治。他們所有的軍事行動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回家。

因此當起義部隊的規模發展到7萬人之眾時,斯巴達克的決定是向北進軍,殺向阿爾卑斯山地區。

一路上,斯巴達克先後打敗了前來追擊的數支羅馬軍隊,可就在馬上可以翻越阿爾卑斯山離開意大利的時候,斯巴達克起義軍又突然揮師南下了。

關於起義軍突然回頭的原因,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在筆者看來,這並非深謀遠慮的結果,更大的可能性是起義軍內部出現了分歧:即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北進翻越阿爾卑斯山然後各回各家的計劃,因此他們的目標改變了。

不過斯巴達克南下的目標並不是進攻羅馬,而是前往西西里,那裡屬於羅馬,又遠離意大利本土,雖然不是他們的故鄉,卻也同樣能夠獲得夢寐以求的自由,屬於折中的選擇。

可惜的是,此次行動未能如願,海盜們未能遵守諾言向斯巴達克提供渡海船隻,起義軍只得另謀出路。

與此同時,羅馬方面的克拉蘇在起義軍軍營後面構築了一道防線,切斷了起義軍的退路。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在付出巨大代價衝出克拉蘇的防線後,起義軍迎來了峰迴路轉的天賜良機:通向羅馬的道路已經暢通無比,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兵臨羅馬城下。

當時就連老奸巨猾的克拉蘇都十分害怕斯巴達克會向羅馬進軍,足以見得如果起義軍這麼做了,將給羅馬帶去多麼大的麻煩。

可惜的是,斯巴達克並沒有和克拉蘇想到一起去。起義軍放著眼前的羅馬不顧,反而襲擊了意大利南部的布林的西港,意圖東渡亞得利亞海,直奔希臘而去。

覆盤斯巴達克起義軍的戰略行動,他們自始至終只有一個模糊的目標,那就是擺脫羅馬人的統治,重獲自由。但他們缺乏一個切實可行且一以貫之的行動方案,只是像沒頭蒼蠅一樣在意大利四處亂竄,多次錯失重創乃至推翻羅馬的機會,最終寡不敵眾,兵敗身死。

  • 起義隊伍兩次大分裂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

起義隊伍中的第一次大分裂發生在公元前72年,當時斯巴達克擬定了一個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行動計劃,便率領軍隊向阿爾卑斯山前進。

但是,起義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以克利克斯為代表的一部分人並不認可這個計劃,他們要求主動向敵人發起進攻,斯巴達克不建議這麼做,卻也無法阻止。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於是,分裂產生了,克利克斯帶領三萬人脫離大部隊,並在加爾幹山附近與羅馬軍隊的戰鬥中全軍覆沒。

這一次分裂由於出現在起義活動蓬勃發展的上升時期,所以並未造成傷筋動骨的損失,起義隊伍不久後就猛增到了12萬人。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第二次分裂發生在公元前71年起義軍前往西西里的行動失敗後,以康格尼斯和卡斯特為首的一部分人由於不願意離開意大利,又一次率部脫離了斯巴達克的大隊伍。

克拉蘇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果斷向這支分裂出來的部隊發起攻擊,並全殲了他們。

這次分裂行動和第一次不同,當時起義部隊為了突破羅馬軍隊的防線,已經付出了超過半數的巨大傷亡,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因為路線問題產生分裂,嚴重削弱了起義部隊的實力。

  • 沒有產生統一的領導核心和軍事統帥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斯巴達克起義隊伍在衝出加普亞角鬥士學校後不久,就登上了維蘇威山。在那裡,他們推選了三名領袖——斯巴達克、克利克斯和恩諾邁。由這三人組成的臨時領導集團只是一個鬆散的聯合體。

他們並沒有明確軍隊指揮權的歸屬,而是由誰召集起來的軍隊就由誰全權指揮。當大家行動計劃一致的時候還好,可一旦意見發生分歧,一些人就不再聽從斯巴達克的話,選擇各自為戰。

對此斯巴達克雖然試圖阻止,卻也只能提出口頭上的請求。並且斯巴達克非常具有仁愛之心,這點也註定了他不可能採取強硬手段迫使其餘人屈服於他的意志。


結語

由此可見,斯巴達克起義雖然具有著追求自由、反對奴役的合理訴求,卻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盡數落入下風,面對綜合實力遠超過他們的羅馬軍團,他們的失敗看似偶然,實為必然。

悲歌因何響起: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斯巴達克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曾經有那麼一群人,為了回家,為了自由,用自己的勇氣和生命譜寫了一曲關於血與沙的慷慨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