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无论是在芭蕾舞台上,还是在影视作品中,“斯巴达克斯”这五个字总是与力和美紧紧关联在一起。

前些年横空出世的美剧《斯巴达克斯》更是把斯巴达克起义的故事演绎得精彩纷呈,充满暴力美学的画面之下饱含了对自由和勇气的讴歌。很可惜,这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故事,天神下凡一般的斯巴达克最终被长矛透体而过,那颗为自由而战的心脏不甘地停止了跳动。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马克思称赞斯巴达克:“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

列宁也说:“斯巴达克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对于这些革命导师的高度评价,斯巴达克当之无愧。

从我们观众的角度来看,斯巴达克起义是角斗士们为追求自由而进行的正义之战,可是最终却没能取得成功。那么,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私以为,斯巴达克起义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都落了下风。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天时

  • 斯巴达克起义发生于罗马奴隶制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

发生于公元前73年的斯巴达克起义,虽然处于罗马共和国的末期 ,但并非是罗马奴隶制的衰亡时期。由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奴隶主统治集团不断对外侵略扩张,使得罗马奴隶制度得到了迅猛发展。经过长达几百年的对外战争,罗马从原先一个小小城邦,一跃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超级大国。

通过对外战争,罗马奴隶制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罗马贵族和骑士在战争中大发其财,利用充足的资金和廉价的奴隶劳动力,通过兼并小农的土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农庄,原先那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被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土地所有制代替。

在罗马,奴隶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之中。除了用于农业生产外,在城市中的手工业、建筑、采矿,甚至家庭教师、医生、画工等行业也大批量使用奴隶。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因此,在斯巴达克起义时的罗马正在从“家长制的、以生产直接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奴隶制度,转化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度”,罗马奴隶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实在是命不该绝。

  • 马略的军事改革提高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

随着罗马大土地所有制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不断遭到破坏,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游民,像之前那样维持强大的公民军已经不再现实了。在这种情况下,兵源和战斗力都成为了制约罗马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重新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在马略任罗马执政官后,罗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把原来按财产招募军队的旧制度改成了募兵制。凡是罗马公民,不论财产几何,只要自愿报名都可以加入军队。入伍后共需服役16年,由国家供养,退伍后还分给土地。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此外,马略还十分重视军队的纪律建设和日常训练,对军队的组织和战术也进行了革新。

通过军事改革,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地利

斯巴达克起义军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来自色雷斯和高卢的奴隶,他们的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在罗马,起义军虽然战斗力强悍,没有长期作战的根据地,只能四处征战,缺乏稳定的兵员和物资补充来源。

而他们的对手罗马人虽然屡战屡败,却可以源源不断地举全国之力补充新生力量,始终对起义军形成数量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

斯巴达克起义军的目标是离开罗马,重获自由。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只有渡海或者跨越阿尔卑斯山这两条路可选,而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势必要面临大自然带给他们的严峻考验。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人和

人心不齐是斯巴达克起义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斯巴达克自从起义以来,每一次和罗马军队进行交锋,总是能取得军事层面上的胜利,这足以证明斯巴达克起义军的军事素养强过罗马军队。

可是,斯巴达克的起义队伍从来都没有打算留在意大利,也没有考虑过要推翻罗马奴隶主的统治。他们所有的军事行动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回家。

因此当起义部队的规模发展到7万人之众时,斯巴达克的决定是向北进军,杀向阿尔卑斯山地区。

一路上,斯巴达克先后打败了前来追击的数支罗马军队,可就在马上可以翻越阿尔卑斯山离开意大利的时候,斯巴达克起义军又突然挥师南下了。

关于起义军突然回头的原因,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在笔者看来,这并非深谋远虑的结果,更大的可能性是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歧:即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北进翻越阿尔卑斯山然后各回各家的计划,因此他们的目标改变了。

不过斯巴达克南下的目标并不是进攻罗马,而是前往西西里,那里属于罗马,又远离意大利本土,虽然不是他们的故乡,却也同样能够获得梦寐以求的自由,属于折中的选择。

可惜的是,此次行动未能如愿,海盗们未能遵守诺言向斯巴达克提供渡海船只,起义军只得另谋出路。

与此同时,罗马方面的克拉苏在起义军军营后面构筑了一道防线,切断了起义军的退路。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在付出巨大代价冲出克拉苏的防线后,起义军迎来了峰回路转的天赐良机:通向罗马的道路已经畅通无比,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兵临罗马城下。

当时就连老奸巨猾的克拉苏都十分害怕斯巴达克会向罗马进军,足以见得如果起义军这么做了,将给罗马带去多么大的麻烦。

可惜的是,斯巴达克并没有和克拉苏想到一起去。起义军放着眼前的罗马不顾,反而袭击了意大利南部的布林的西港,意图东渡亚得利亚海,直奔希腊而去。

复盘斯巴达克起义军的战略行动,他们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模糊的目标,那就是摆脱罗马人的统治,重获自由。但他们缺乏一个切实可行且一以贯之的行动方案,只是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意大利四处乱窜,多次错失重创乃至推翻罗马的机会,最终寡不敌众,兵败身死。

  • 起义队伍两次大分裂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

起义队伍中的第一次大分裂发生在公元前72年,当时斯巴达克拟定了一个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行动计划,便率领军队向阿尔卑斯山前进。

但是,起义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以克利克斯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并不认可这个计划,他们要求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斯巴达克不建议这么做,却也无法阻止。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于是,分裂产生了,克利克斯带领三万人脱离大部队,并在加尔干山附近与罗马军队的战斗中全军覆没。

这一次分裂由于出现在起义活动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所以并未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失,起义队伍不久后就猛增到了12万人。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第二次分裂发生在公元前71年起义军前往西西里的行动失败后,以康格尼斯和卡斯特为首的一部分人由于不愿意离开意大利,又一次率部脱离了斯巴达克的大队伍。

克拉苏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果断向这支分裂出来的部队发起攻击,并全歼了他们。

这次分裂行动和第一次不同,当时起义部队为了突破罗马军队的防线,已经付出了超过半数的巨大伤亡,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因为路线问题产生分裂,严重削弱了起义部队的实力。

  • 没有产生统一的领导核心和军事统帅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斯巴达克起义队伍在冲出加普亚角斗士学校后不久,就登上了维苏威山。在那里,他们推选了三名领袖——斯巴达克、克利克斯和恩诺迈。由这三人组成的临时领导集团只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他们并没有明确军队指挥权的归属,而是由谁召集起来的军队就由谁全权指挥。当大家行动计划一致的时候还好,可一旦意见发生分歧,一些人就不再听从斯巴达克的话,选择各自为战。

对此斯巴达克虽然试图阻止,却也只能提出口头上的请求。并且斯巴达克非常具有仁爱之心,这点也注定了他不可能采取强硬手段迫使其余人屈服于他的意志。


结语

由此可见,斯巴达克起义虽然具有着追求自由、反对奴役的合理诉求,却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尽数落入下风,面对综合实力远超过他们的罗马军团,他们的失败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悲歌因何响起: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探析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


斯巴达克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为了回家,为了自由,用自己的勇气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关于血与沙的慷慨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