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1

其人

亞里士多德,生活於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圖的學生,跟隨柏拉圖學習了20年,但卻並沒有按照柏拉圖的思想走,他說,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柏拉圖拋棄了自然哲學,而亞里士多德又撿了起來。以前的哲學家主要是解決問題,不建立體系。但到了亞里士多德這,不僅解決問題,而且建立了體系。亞里士多德可謂西方哲學歷史中,學說最為全面最為系統的一位,完全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以前人們只討論哲學,而亞里士多德之後,科學和邏輯學從哲學中獨立了出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由於哲學的研究對象是宇宙的最高存在,要追求事物的普遍性,因此建立的思想必須得自圓其說。但亞里士多德的人生坎坷,完全沒有像他老師柏拉圖那樣的人生待遇,因此他的很多學說都遺失了,無法自圓其說。

據說他的著作當時多達1000多卷,但留傳下來的只有47卷,真的是太可惜了,但就是這47卷,也幾乎囊括了哲學、邏輯學、自然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幾乎把當時所有的知識都給談論了遍。目前留存的有《工具論》、《論靈魂》、《形而上學》、《物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政治學》、《詩學》。

2

其行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很少用推理和演繹,而是相反,他從經驗和日常生活入手,非常思辨地揭示了人們感覺中的一些哲學要素。更為重要的是,他把科學從哲學中獨立了出來。

現在,我們認為科學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一種技術和手段,但在古希臘,人們並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大自然是神聖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來自大自然的恩賜。認識自然的本性,是人的最高使命和境界。但到了亞里士多德這,知識變為了一種實用,一種求知的渴望,一種具體的實用技能。而哲學要被單獨而神聖地對待。

由於人對宇宙好奇,所以才去探索。他說,知識都有目的,但唯獨哲學沒有任何目的,它是最自由的學問。哲學要超越現實,它沒有實際的功用。

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這裡,亞里士多德的貢獻在於,為後來的科學奠定了基礎,開闢了道理。由此,西方文明開始了一段長達上千年一直延續至今的科學認識世界之路。而哲學很多時候到時被束之高閣了。

由於重視邏輯,他還創立了形式邏輯,把邏輯看做是認識自然世界的工具。柏拉圖認為世界有兩個,一個是感覺世界,一個是理念世界,所有的感覺都是為了理念做準備。理念是本質,感覺是現象。這就是哲學中著名的個別與一般、感性與理性、存在與非存在之間的關係論證。而運用邏輯,亞里士多德把這些對立甚至模糊的抽象概念,變得更加清晰和不再對立。

3

知識劃分

亞里士多德把知識分為三種: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創新知識。

第一種即自然科學,第二種即倫理學、政治學和社會經濟學的綜合,第三種是詩學,通過人心靈的創新而來。

通過對知識的精細劃分,亞里士多德把人的思維從具象提升到了抽象,即從一開始的直覺經驗過度提升到了純粹的思維演繹論證。由於這個提升,後來出現了數學和幾何學。從事這些的科學家都非常重視數理邏輯和演繹推理。比如著名的哲學家帕斯卡爾、笛卡爾、牛頓、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等。

為何當時的哲學會非常重視數學和幾何學呢?因為正是數學和幾何學中所展示出的演繹推理,直觀數理,讓哲學與數學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由此推動著西方哲學進一步向物理學、非歐幾何和現代化學發展提升。

據說,柏拉圖也非常重視幾何學,在他創辦的雅典學院門口,曾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不懂幾何學者不準入內”。可見幾何學在古希臘時期的受歡迎受重視程度。

4

其思

亞里士多德認為萬事萬物的發展其背後都有一個根本的動因,即事物的第一性原理。比如一塊石頭,它的存在原因首先來自大山,大山又來自礦物的堆積,礦物又來自地球億萬年的進化,地球又來自宇宙的數萬億年的更長時間的進化,但宇宙又來自哪裡呢?這樣不停追問下去的話,就沒有一個頭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存在著一個最開始最原始的推動事物發展存在的動因。亞里士多德把這個動因叫第一性原理,並把它分為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所為因四種。

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質料因就是構成事物的材料,比如桌子由木頭構成,宇宙的構成質料是水、火、土、氣,以及其他元素物質;形式因就是事物的內在和外在形式,比如質量、形狀、顏色、氣味等;動力因就是讓事物開始運動的那個最初的東西,動力因是事物的根本原因。離開了動力因,事物就無法存在和生成;所為因是指事物都有目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它總有一定的目標和目的。比如太陽的存在是為了散發光和熱,植物的根向下是為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料,葉子向上是為了吸收陽光和熱量。

亞里士多指出,無論是自然物還是人的技術物,都要追求好,追求善。二者唯一的區別就是,自然物是自發而為的,不加謀劃和思慮的,表現為自發和諧的運動;而技術物是經過人的意識和理性選擇並藉助於工具中介來實現其目的的。

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的動力來自宇宙本身,自己是自己的動力,宇宙自身就有一種動力,促使萬物生髮。蘇格拉底認為推動宇宙萬物生髮的是一種善,一種世界秩序。而亞里士多德覺得他們說的都不全對,他認為構成萬物生髮的原因不止一種,而是有很多種。這多種原因在動態中發展,在互相碰撞的化學反應中生髮演化。

5

潛能與實現

在亞里士多德那裡,潛能被看做一種能力、能量,是事物的存在狀態,具有能實現其本質和目的的潛在力量,但這種能量或力量只是潛在的,還沒有實現出來。事物要想生髮,必須依靠外部力量,靠自身無法實現。

實現是指通過活動獲得自己的本質。實現即現實,或在現實中存在,或表達為目的和存在意願的達成。

如果把事物分為質料和形式,那潛能代表質料,形式則代表實現。質料一旦獲得自己的形式,就實現和表現出來,成為一種現實的存在。由此,亞里士多德解決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一個難題,即現實世界的事物是如何產生的問題。本體論認為世界是絕對靜止不動的,而宇宙變化論認為世界是一直變化無常的,二者雖然都切中了事物發展的部分本質,但都存在著一些難以辯駁的悖論和漏洞。

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亞里士多德中和了前人的學說,他認為事物的生成是一個從潛能到實現的逐步發展過程,從質料到形式,從潛在到現實,事物是通過時間的逐步累積和邏輯推演同時進行的。這為後來的認識論打開了新的視角,為動態認識世界提供了思想基礎。

如果沒有亞里士多德,我們對宇宙和世界的認識,尤其是科學,可能要晚上很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