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山海關兵敗,退回北京。又倉皇一路南逃,為什麼不往西退回老家陝西,拒守西安?

玉剛哥哥


事實上,李自成第一時間就是往西跑的

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戰中被清軍和吳三桂聯手擊敗後率領殘軍退回北京,清軍則在帶路黨吳三桂的帶領下直撲北京而來。

北京李自成肯定是待不了了。

但是李自成在這麼緊急的情況下還不忘他的君臨天下的大夢,在撤退前一天在紫禁城登基大典。這一天僅僅與他在山海關慘敗僅相隔了6天。

次日,李自成帥慘軍西逃,而不是南逃。

原因,一則是輕車熟路跑的快,李自成自陝西經山西攻入北京,道路熟悉,再則此路為大部分是新歸附之地,李自成為免進攻北京時後背反叛,因此留有重兵。

但是,清軍沒有給李自成重整河山的機會,一路緊跟李自成的腳步,不待李自成將留守的部隊集合起來,就攻下山西。

7月李自成西渡黃河,關中不僅是李自成的根據地,還有個好處,有黃河天險和天下雄關潼關做屏障,好歹可以遲滯一下清軍的鋒芒緩口氣。

但是李自成漏算了一步,塞外的滿清為什麼非要在潼關外死磕。

塞外人走陝西,不都是走長城嗎?

滿清一面在潼關吸引李自成的主力。一面由英親王阿濟格帥軍從山西出發,從塞外繞道從北面長城而入攻入陝西。

關中已然著火,門外還有前敵堵門。陝西已不可守。

李自成只得跳窗逃跑,還不忘欺負一下南明小朝廷。聲言“水路並進,欲取南京”。攻入湖北趕走了明朝大將左良玉。

被打的到處亂跑了還這麼囂張。這不是把打著給明朝弔民伐罪的清軍一點也不放在眼裡嗎。

清軍立馬追剿而至,誓把李自成給徹底剿滅,不管你李自成在湖北還是在江西,還是跑到湖南向西而逃,你李自成不死不休。

終於李自成在被清軍追剿逃跑過程中老虎打盹,在湖南被一農民給殺死。


歷史小知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城,也就是這一天,明朝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一時之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佔據了整個北京城。

經過多方與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協商未果,招降不成,李自成便親率大順軍隊,壓向山海關,這年的四月二十一日,大順軍與吳三桂部在山海關附近一片石展開大戰,雙方廝殺的難解難分,仗打到第二天,吳三桂部已經漸趨不支,這時候,大順軍的身後,突然出現了頭戴紅頂子的滿清軍隊,幾乎是一個照面,就沖垮了大順軍的陣腳,吳三桂部與滿清軍隊攜手,強力擊潰了李自成的大順軍隊,等大順軍隊一路奔回北京城,人馬折了大半,此時正是四月二十六日。

那麼,我們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李自成山海關兵敗,退回北京。又倉皇一路南逃,為什麼不往西退回老家陝西,拒守西安?”

首先,李自成及其麾下征討吳三桂的大順軍隊的確被滿清軍隊與吳三桂的軍兵所重創,倉惶回到北京城之後,也真是不走尋常步數了。

闖王李自成一回到北京城,先詔令殺了吳三桂一家大小老少34人,之後,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又在紫禁城正式的登基坐殿稱帝,此前,闖王李自成本來在西安已經稱大順皇帝,可能覺得崇禎皇帝這紫禁城更有權威性和特殊意義吧。

稱帝后次日,就火焚皇宮,然後退出了北京城。

但是,在此子由要鄭重提醒題主,闖王李自成退出北京城之後,軍隊的戰略指向就是陝西西安,而且,在山西與河南的全部大順軍隊也漸次撤退,只是留下一些軍兵和大順官員駐守一些重要的是城市和隘口。

潮水一般的大順軍隊一直到了這年的7月,才渡過黃河,到達了西安。

所以,請題主放寬心,當時闖王李自成與您一樣,臨難思家鄉,確實把自己的軍隊收縮、撤退到了陝西,進了西安。

可是,問題到此還是沒辦法解決,崇禎皇帝的死難,雖然標誌著明朝的滅亡,可是,放眼中原之地,山西、河南等地的大順軍勢力尚且依舊影響力不小,這樣的情形之下,基本已經徹底投降了清軍的吳三桂與滿清軍隊兵合一處,將打一家,開始死死咬住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不放,沒等到年底,就把大順軍在山西的勢力基本肅清,然後,清軍與吳三桂等人開始調集兵力,向陝西壓了過去。

當時的清軍兵分兩路;一路的統帥是清朝廷的親王阿奇格,另一路統帥則是豫親王多鐸。

阿奇格的大軍中搭配著吳三桂與尚可喜率領的軍兵,多鐸的隊伍當中更有著孔友德、耿仲明等部的協助。

於是,清軍以這樣的陣勢,直接出河南地界,攻擊陝西的軍事重鎮潼關。

闖王李自成也未曾怠慢,派出了援軍增援潼關。

但是,大順軍的頭號大將劉宗敏率部迎敵卻首戰失利,接著,大順軍大將劉芳亮率軍再戰,依然不敵。

無奈之下,闖王李自成親自率騎兵與步兵協同衝擊清軍大陣,依然大敗。

大順軍甚至組織了幾百人的敢死隊,幾番潑了命的去衝擊清軍陣營,都是鎩羽而歸。

這個時候,清軍站穩了陣腳,後面的紅衣大炮也運了上來,大順軍隊更是難以應付,苦戰13天之後,潼關落於清軍之手。

這個時候的軍事態勢已經由不得闖王李自成猶豫了,兩路清軍橫掃陝西之勢已經形成,李自成遂決定退出西安城,經過陝西藍田,走武關,進入湖北境內的襄陽。

此時在湖北據守的正是明朝將領左良玉,此人原本是闖王李自成的老對手,於是,大順軍隊的到來,逼的左良玉讓開了這一地區,闖王李自成飲馬武昌。

本來,大順軍在李自成的統一指揮之下,準備自武昌東走,奪取東南半壁,再圖大舉。

可是,清軍的進兵速度極快,很快的再度咬住大順軍,而且,圍追堵截,李自成發揮自己之前的闖勁兒,引軍四處遊走,忽而湖北、忽而湖南、悠忽江西、再入湖北。

本來,這樣飄忽不定的戰術是拖不跨大順軍隊的,可是,由於闖王李自成的輕敵,其竟然在湖北通城九宮山被山民武裝所殺害。

這才是所謂大江大浪行船不在話下,誰曾想在這荒山野嶺陰溝之處竟然翻了船,每讀書至此,不由得掩卷長嘆。

綜上所述;闖王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之後,發現了大順軍隊人數雖然居多,但是,每當與彪悍的滿洲騎兵對陣,還是難以抵敵,況且再加上吳三桂等人的關寧鐵騎與清軍合流。

所以,李自成開始對軍隊的戰線做了戰略收縮,先是試圖回到陝西,以此徐圖恢復,可是,每一步軍事部署都在清軍的迅速衝擊之下被粉碎,以至於身死於無名之輩手裡,豈人謀也,亦天意乎?

直面歷史,繼往開來,子由願與讀者諸君結成默契,共勉同行,懇請關注兄弟之頭條號,如有不同看法或爭鳴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和指正。


子由拍案驚奇


關於李自成起義,我們都瞭解不少,明朝末年,來自陝北米脂的下崗驛卒李自成在數十支農民起義軍中脫穎而出,雖歷經磨難,但最終終於打進北京城。當年閱讀明末史料和姚雪垠小說,發現明朝廷已經腐敗透頂,李自成後期基本上是傳檄而定,監軍的太監獻關、獻城,李自成兵不血刃進入北京,一生勤政的崇禎皇帝無奈之下殺死、殺傷妻女,“自掛東南枝”,據說身邊只有一個太監跟隨,事後也隨他而去。

這樣一種朝氣蓬勃的隊伍,進了北京之後卻一敗塗地,最後被清兵一路追殺,李自成丟盔卸甲,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等人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李自成本人在鄂西深山中被當地農民殺死,他的幾個妃子也被清兵擄去,淪為玩物。李自成起義軍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李自成沒有得到士紳官僚和知識分子的支持。起義軍進入北京後,並沒有將這座城市當做自己,而是百般蹂躪,燒殺姦淫,無惡不作;以劉宗敏為首的高級將領則接收了明朝官員的府邸、財產甚至妻女,然後對這些官員嚴刑拷打,逼迫他們交出財產,這樣就挑戰了士大夫的底線,必然得不到士紳群體的支持。

二、對佔據山海關的明朝大將吳三桂政策失誤。如果李自成將其安撫,使其憑山海關之險抵擋清兵,然後經營關內,那麼就不會後面的事情了。

三、聽不進內部將領和官員的逆耳之言,自高自大,疑神疑鬼,終於自嘗苦果。這一點以李巖兄弟為例,李巖被殺是李自成徹底失敗的一個轉折點。當然,學界對李巖其人還有疑問,這一點需要後人繼續考證。

湖北通城錫山原來也叫九宮山,有座李自成墓地,還是郭沫若題寫的墓誌

最後回到本題上來,李自成山海關兵敗後倉皇退回了西安,他也有經營關中的想法,但此時的形勢已經不允許了。清兵尾隨而來,在滿洲軍隊凌厲攻勢下,潼關失手,李自成被迫兵分兩路,向南逃竄,進入川鄂一帶,但不久就兵敗被殺。


民國年間那些事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李自成山海關兵敗,退回北京。又倉皇一路南逃,為什麼不往西退回老家陝西,拒守西安?

其實李自成正是這麼做的,李自成的確退回了陝西,只是李自成面臨兩路清軍,一路阿濟格率領從山西南下,另一路是多鐸率領,有河南西進。李自成自然扼守潼關要塞,目的就是要確保陝西。李自成派重兵拒守潼關,並且親率主力在潼關與清軍交戰,仍然難以擊破清軍的圍困,同時北線阿濟格的清軍已經突破山西,進入陝北。李自成面臨兩路包抄的壓力,才不得不放棄陝西,由商洛撤往湖北。

李自成自山海關兵敗,到最後被殺,只有短短一年時間,真可謂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尤其是從北京撤回,一路逃竄,毫無還手之力。的確對不起闖王的名號,作為具有豐富軍事經驗的李自成,在軍事上有沒有大的失誤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大失誤:

失誤之一:退兵途中未扼守娘子關

娘子關是由北京進入山西的重要關口,在此駐兵把守,可以防止清軍進入山西、陝西,給自己營造一個相對穩定的後方,以利於恢復實力,鞏固政權。相反,清軍輕易尾隨入關,山西在一個月內就完全失陷,造成了被動局面。

失誤之二:主動進攻沁陽引來重兵

李自成退到陝西后,仍然有很強的實力,並且主動進攻河南北部的沁陽等地。本來清軍兵分兩路,一路追擊李自成,一路準備下江南攻打南明,由於李自成進攻河南北部,多爾袞意識到李自成仍然有強大軍力,於是將進攻江南的清軍轉而向西進攻李自成。這樣,李自成面臨兩線作戰的壓力。

失誤之三:兩線作戰顧此失彼

李自成派大軍扼守潼關,又擔心陝北被突破,在兩地來回折騰。最後在潼關十幾萬大軍未能擊破2萬清軍,反而清軍調來了紅衣大炮,轟擊潼關城,眼看潼關不保,而此時陝北也被突破了,李自成只好放棄陝西,再次南逃。

李自成終究還是流寇本色,順風仗可以,啃硬骨頭還是差點勁!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個好的發展,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您在開玩笑吧——誰告訴您他沒退回去的?

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廿六日李自成兵敗一片石,三天後在北京武英殿補即帝位,四月卅日匆匆離開北京,其目標就是先從固關退入山西,再西渡黃河入陝。因為大順的首都一直是西京(西安),李自成東征始終以“行在”名義發號施令。。

在從北京至固關的途中李自成遭到清軍和吳三桂的追擊,蘄侯古可成等重要將領戰死,但清軍暫時未能翻越太行山進入山西。五月,大同守將、明朝降將姜瓖降清,山西門戶大開,但和李自成有一箭之仇的陳永福(仕明時射瞎了李自成一隻眼)固守太原,暫時擋住了清軍。清軍直到十月才攻下太原。

十月十九日,清軍阿濟格部原本南下攻打南明弘光政權,但李自成恰在此時反攻河南,誘使阿濟格部轉而攻打大順且因為早已準備好南下,反應速度奇快,結果李自成部敗回陝州(三門峽),十二月十五日大順軍大敗於靈寶,留巫山伯馬世耀七千人守潼關,李自成退回西京。次年正月,清軍多鐸部攻打潼關,馬世耀偽降被識破,全軍被坑殺,清軍多鐸部從潼關直取西京,同時阿濟格部也從大同繞過榆林,自北路威脅西京,迫使李自成匆匆放棄西京南下湖廣。

李自成並非“沒有回陝北”,而是先回陝北,但此後決策接連出錯導致無法守住。大同失守後北路門戶洞開,儘管精銳的高一功可以死守榆林,但只有不到兩萬人馬的高部無法阻擋繞過榆林南下的清軍大軍,而在潼關方向李自成的淺嘗輒止,則直接令他在山西無法駐足。

即便清軍先南下攻打弘光,李自成在關中也很難持久,因為自唐末後關中殘破,李自成部近20萬大軍在喪失河南、山西后根本無力自給——明朝流賊遍地,不就是因為關中大飢麼?如果陝北能夠豐衣足食,李自成好好的郵政局幹部不做,沒事造啥子反喲。


李厚何


從北京撤退之後,李自成一路撤回陝西,連山西都放棄了。清軍繼續追擊,1644年12月清軍進至陝州(今河南省陝縣)。大順軍張有曾部駐於靈寶縣城外,因兵力有限,被清軍擊敗。清軍推進到距離潼關,李自成得到這個情報,知道駐防潼關的軍隊只有七千餘兵馬,難以抵禦清軍。一旦潼關失守,西安在所難保,因此他親自同劉宗敏、劉芳亮等大將帶領原擬赴陝北的大順軍主力趕往潼關。

清軍對奪取潼關的戰略意義高度重視,作了充分的準備。十二月內增派固山額真阿山、馬喇希等統兵經山西蒲州渡河協徵,並且急調紅衣大炮供攻關之用。潼關戰役開始。大順軍主將劉宗敏先戰,失利。1645年正月,劉芳亮領兵出戰,又被清軍擊敗;李自成親自率領馬、步兵迎戰,多鐸命令八旗兵全力反擊,大順軍再次失利,步兵損失很多。


接下來兩天,大順軍連續利用夜間襲擊清軍營壘,都沒有取得效果。不久,清軍紅衣大炮到達;進逼潼關口。大順軍“鑿重壕,立堅壁”加強防守。清軍先用紅衣大炮轟擊,隨即大舉進攻。在不利的情況下,大順軍仍然頑強拼搏,力圖扭轉戰局,先派騎兵反擊,又調遣部分兵馬迂迴到清軍陣後突擊,都被清軍擊敗。  

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清英親王阿濟格部大批軍隊已經進入陝北,儘管李過、高一功在延安、榆林英勇抗戰,阿濟格為了奪取西安,只留下大同總兵姜瓖率領一批明朝降將繼續攻城,牽制陝北大順軍,自己卻統領大軍南下,向西安推進。


李自成深知原駐西安主力已經調到潼關,如果繼續在潼關同多鐸部硬拼,西安必將被阿濟格部攻佔,大順政權的文武官員、將士家屬以及重要物資都很難保住。在兩路清朝大軍的合擊下,李自成被迫決定主動放棄陝西,另尋出路。正月十一日潼關戰役明顯不利,他同劉宗敏、劉芳亮等率領來援主力奔回西安,十三日到達,當天就帶領兵馬、部分文職官員、家屬和財物由西安經藍田、商洛向河南撤退。十二日,留守潼關的巫山伯馬世耀向清軍偽降,潼關失守。馬世耀很快被清軍發現並且殺害。


潼關之戰,大順軍敗了,正月十八日多鐸部佔領西安。不久,阿濟格部也到達西安。清攝政王多爾袞命多鐸部進攻南明,阿濟格部負責追剿大順軍。

1645年正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領西安地區的大順軍主力經陝西藍田、商洛撤入河南。由於撤退時攜帶家屬和輜重,行軍速度相當緩慢。阿濟格繼續統兵猛追李自成部大順軍。從這年三月到四月,他帶領的滿漢軍隊先後在河南鄧州、湖北承天(今湖北省鍾祥)、德安(今安陸)、武昌、富池口(湖北省陽新縣境)、桑家口、江西九江等七地,接戰八次,大順軍都被擊敗。


大約在三月下旬,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主力到達湖北襄陽一帶。當時,他麾下的士卒有從西安、河南帶來的十三萬,又把原先部署在襄陽、承天、德安、荊州四府的兵員七萬調集隨營,合計二十萬眾,“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李自成決策把襄、荊四府駐防主力調集跟隨主力東下,是因為想搶在清軍之前奪取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需要這支比較完整的生力軍。


大順軍來到武昌,阿濟格部清軍就追蹤而至,劉宗敏、田見秀領兵五千出戰,被清軍擊敗。李自成決定放棄武昌繼續東下。這時,大順軍的處境已經相當艱難,既無地方提供後勤供應,又要保護著隨軍家屬,十萬以上的大軍隨地籌糧,勢必出現組織混亂,指揮不靈。

四月,清軍追到陽新富池口,趁大順軍不備衝入營壘,李自成軍又一次失利。四月下旬,在距江西九江四十里處被清軍攻入老營,大順軍久歷戰陣、位居文官武將之首的汝侯劉宗敏被俘,軍師宋獻策、自成的兩位叔父趙侯和襄南侯以及大批隨軍將領的家屬也被清軍俘獲。牛金星和宋獻策投降滿清。


李自成統率的大順軍在連續遭到清軍重創後,實力損失很大,士氣低落,為東下南京而準備的幾萬條船隻也被清軍繳獲,此時多鐸部清軍已從河南歸德(今商丘)、安徽泗州直趨南京,原先的戰略意圖已經無法實現。


他不得不改變進軍方向,準備穿過江西西北部轉入湖南。五月初,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縣境九宮山下,突然遭到當地民團的襲擊。當時跟隨在他身邊的只有義子張鼐和二十餘名士卒,當地團練不知道這就是名震遐邇的大順軍,更不知道大順皇帝就在這二十餘人之中,就一擁而上。


混戰當中,李自成和隨從侍衛被擊殺,張鼐和一名伴當逃出,向後續部隊報告了這一惡耗。大順軍將士聞訊,悲怒交集,立即對當地團練予以報復性打擊。李自成的死純屬偶然。

在通常情況下,全軍統帥在行軍時往往處於隊伍的適中位置,李自成當時手下的軍隊還有幾萬人,屢敗之後進入通山縣境,在這偏僻山區為了決定大軍的行進方向,親自帶領少數衛士去察看地形道路,也在情理當中。當地的九宮山區團練武裝是在對大順軍主力入境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才敢於動武。


李自成的死標誌著大順政權的最終覆滅,大順軍餘部從此開始了聯明抗清鬥爭。


鄜延路節度使李


因為守不住,只能往南逃。首先我們來看李自成在北京總共只有六萬軍隊,這六萬人就是從西安出發的東征軍,雖然一路上招降納叛接受了十幾萬的明軍投降,但是投降部隊顯然不可靠。



一片石大戰,李自成以不到六萬人的部隊攻打吳三桂四萬軍隊和唐通兩萬軍隊,打到一半被多爾袞的十萬八旗突襲。這最精銳的六萬人損失慘重,除了劉體純帶的部隊全身而退以為,幾乎損失一半。 所以一片石之後,李自成面臨的情況是,前有吳三桂多爾袞的十幾萬軍隊攻打,後有十幾萬投降明軍蠢蠢欲動,而自己手上只有三萬人的可靠兵力。

這時候李自成還有可能據守北京嗎?李自成做出的選擇是將已經下獄的吳三桂父親吳襄又請出來吃飯,之後做了什麼事情歷史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估計到可能是希望吳襄勸降吳三桂?次日吳襄被殺,大概吳三桂已經是鐵了心要做漢奸了。



之後李自成迅速撤離北京返回陝西,這當然是正確選擇,不然區區三萬闖軍陷在十幾萬明軍和清軍中間還有活路嗎?同時李自成又命令分佈在河南湖北等地的袁宗第等等駐守地方的兵力迅速回援。 而清軍方面做出的戰略選擇則是兵分兩路,一路西征入陝西,一路南下山東直驅江淮,同時輿論上聲稱是為崇禎報仇來麻痺南明。

南明方面做出的戰略選擇則是相信清軍是來幫忙的,提出借虜平寇的計劃來,希望和清軍會師潼關消滅闖軍。 結果在三分戰略選擇的推導下,西征入山西的清軍迅速得到投降明軍響應,十幾萬投降明軍做了漢奸攻打闖軍,使得清軍長驅直入到黃河邊上。而南下的清軍在山東等地也沒有遇到南明抵抗而是直達淮河,原本山東的闖軍也被李自成調回陝西了。



面對這一情況,李自成將從河南湖北山東等地回援的闖軍集中,在河南懷慶對西征清軍發動反擊,使得清軍兵力吃緊不得不將南下的另一方面軍也調到西面來——然後南明就坐視清軍返回而無任何動作。

懷慶反擊之後,李自成將兵力集中於潼關,試圖堅守陝西,於是和清軍爆發激烈的潼關大戰。此時在陝北方面,清軍接受了大量明軍投降,使得闖軍陝西北面空門大開,於是清軍從陝北渡河進入關中。李自成不得不從潼關撤退,將陝西兵力帶走進行突圍,試圖轉移到最後一個根據地湖北北部。



最後結果就是李自成在湖北北部戰死,突圍的兩部闖軍合併後改為忠貞營投向南明,成為之後二十年南明川鄂抗清主力,直到康熙三年李來亨戰死。


奇文笑譚


這個問題非常好,這涉及到了歷史上幾乎全部農民起義的通病,就是如果沒有經歷挫折,那麼很有可能是勢如破竹,一帆風順猶如神助。但是一旦遇到了挫折就很容易意志崩潰,昏招疊出,以至於自暴自棄,永無翻身之地。太平天國北伐失敗,天京事變後就開始耽於享樂,不思進取就是例子。

首先,農民起義沒有固定的社會基礎,靠的很多就是一鼓作氣,乘勝追擊。一旦遇到挫折很難重新召回信念,穩住局面。李自成當時採用的就是流寇戰術,也就是說他的後方實際上並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統治。這就是正規軍和起義軍最大的區別,沒有牢固的後勤補給和穩定的財政稅收,戰爭根本不可持久。李自成大敗之後南逃和西逃實際上差別不大。而且,李自成的隊伍中文臣少武將多,沒有人能夠積極的為他出謀劃策。危急關頭,他還要搞什麼黃袍加身,自娛自樂,根本就沒有意義。

第二,李自成的最初計劃是放棄北京轉戰山東河北一帶,可是當時的山東河北非常混亂,他只能不斷南逃,他最後的目的地可能是想回到他發家的襄陽一帶,試圖東山再起。李自成最後死於九宮山也正是在這附近。

第三,從北京到山西路途遙遠,當時的李自成攜帶了大量從北京搜刮出來的財富,所以向西很難說會不會被清軍阻截。而且,向西走靠近蒙古很容易遭到清朝的盟友蒙古騎兵的追擊,基於以上考慮李自成才開始向南逃奔。


經典守望者


李自成從(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入主北京,再到四月二十九日離開北京,前後僅僅四十二天。李自成為什麼如此之快地放棄了北京,而不是在兵敗之後繼續堅守北京城,在北京進行防禦戰曾是有先例的,李自成完全可以效仿明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但是他並沒有那樣做,而是選擇放棄北京。

  李自成放棄北京城,首先要從他進入北京城講起。在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後,為了籠絡民心便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不過李自允許屬下拷掠明官,抄處明官的家產,還頒佈法令規定規定助餉額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對不從的明官,便對其採取酷刑,備極慘毒,不死不休。這一舉動招致了北京士大夫階層的憎恨。在李自成的縱容下,李自成的官兵開始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李自成已經失去民心。導致後來兵敗山海關之後,無法再控制北京。

  當時的李自成雖然佔據了北京,但是滿清在山海關擊潰李自成後,控制住了山海關。滿清軍隊不用再繞道蒙古從山西進攻中原,而可以直接率軍從山海關進軍關內,擁有騎兵優勢的滿清軍隊可以直下北京,橫掃華北平原(可參考控制了燕雲十六州的遼朝)。而且,當時的李自成並未統一整個中原地區,從陝西起兵的李自成,在攻佔了北京城時只控制了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北部和北直隸地區,長江以南地區還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在崇禎死後建立了南明弘光帝朝廷。李自成可謂是腹背受敵,難以招架。

李自成目光短淺,也是他放棄北京的原因之一。李自成在陝西起兵之初,並未想過征服天下,而只是想成為一方諸侯,甚至在兵臨北京南郊,入主北京只需臨門一腳時,李自成居然向崇禎皇帝提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由此可見李自成並無什麼雄心壯志。

  大順軍敗回北京以後,李自成經過斟酌決定放棄北京,主動西撤,是因為當時李自成認為大順軍在北京地區不可能集中一支足以固守待援的兵力,跟蹤而來的清軍一旦圍城,大順政權的領導人物和敗回兵將就可能成為甕中之鱉;但是冒然撤離,使得大順軍軍心不穩,在李自成撤回陝西的途中,大順軍就不對有逃兵的情況出現;不戰而棄城,也讓之前投降大順的明朝舊將紛紛倒戈相向。

李自成在放棄北京城之後,也開啟了他流亡覆滅的結局。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軍分南北兩路進攻大順軍:北路由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率領經大同、榆林、延安南下,南路由豫親王多鐸、孔有德率領經河南進攻潼關。同時,肅親王豪格率領的一部清軍業已佔領河南、山東一些地方。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大順軍,李自成率主力連夜撤回西安。

  潼關為清軍所佔,入陝門戶洞開。阿濟格部清軍進入陝北後,以一部分兵力圍攻據守榆林、延安的李過、高一功部大順軍,自己領兵南下西安。自此,李過、高一功部被切斷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棄陝北,取道漢中,由四川入鄂。在清軍兩路重兵合擊下,李自成不得不放棄西安,取道商洛、豫西,轉入湖廣襄陽。領西安後,清廷命多鐸部東進南京,摧毀弘光政權,命阿濟格部繼續追擊大順軍。此時,50萬大順軍已是軍心渙散、紀律鬆懈、指揮混亂,在清軍追擊下,在襄陽、九江等地連敗十三仗,喪失了全部轄地。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遭當地地主武裝襲擊,不幸犧牲,大順政權遂而瓦解。



䴉香


李自成在山海關兵敗後的第一應對措施就是堅決退回陝西老家,希望在西安重整兵馬,無奈時事異也,可想而不可得。


(李自成劇照,源自網絡)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春,李自成率領大順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破京城,迫使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從而志得意滿地踏入紫禁城,他絕對不會想象到自己僅僅在一個多月後就會面臨入關的滿清大軍和吳三桂關寧鐵騎的聯合剿殺,功敗垂成,不得不倉皇逃出北京城,幾乎按著當初的進軍路線反向潰退,經山西逃回陝西西安。


清軍一路銜尾追擊,當初向大順軍投降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的官吏、軍隊瞬刻間又向清軍投降,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然後清軍兵分兩路進攻陝西。


北路清軍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尚可喜等部,從山西河曲縣渡過黃河,進入陝北,攻克榆林,緊接著從陝北南下進入關中,圍攻西安。


東路清軍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從河南向西進攻陝西潼關。李自成率領大順軍親自鎮守潼關,經過與清軍的數日激戰,還是不能挽回敗局。大順軍在遭受重大損失後潼關失守,陝西的東大門被佔領。


(李自成劇照,源自網絡)


在清軍兩路夾攻下,陝西全境陷落只在朝夕之間。經過連年兵禍,關中破敗不堪,已經不能為李自成這位大順皇帝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來保證他堅守西安,他不得不放棄西安,經過藍田、商洛、武關,退入湖北襄陽,而此時距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宮山遇襲,身死國滅也已為時不遠。


(李自成劇照,源自網絡)


真是終點又回到起點,一年間如夢如幻,李自成逼死大明崇禎皇帝,自己登基稱帝,轉瞬間又為他人作嫁衣裳,使得滿清唾手入主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