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唯物论:从生养观看待野生动物保护

2019年末,我国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瘟疫,对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事实上,这次瘟疫的爆发并非偶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2013年SARS的延续,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并未从观念上、法律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

至善唯物论:从生养观看待野生动物保护

关于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源头,如今已经毋庸置疑。有关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修订的呼声,一时间也甚嚣尘上。实际上,自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立法后,《野生动物保护法》就一直处于修正中。SARS疫情之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进行了第一次修正,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正,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再一次进行修正。尽管如此,新冠病毒还是如期而至了。

是因为我们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不够努力吗?显然不是。那么,根本问题出在哪里?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立法以来,我们实际上一直关注的是对野生动物经济价值的保护和有效利用,而并未从保护野生动物本身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从未在哲学角度、法理角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一个正确的哲学理念对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至关重要,对于建立正确的法理并指导立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野生动物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中写道:“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似乎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就是纯粹的利用与被利用关系。第二十二条写道:“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依法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核发的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何谓濒危?何又谓重点保护?既然保护,又为何颁发狩猎证并服从猎捕量限额?在我们的观念中,保护野生动物的最终目的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野生动物,而非出于保护野生动物本心。这是保护野生动物在观念上的不彻底,以使一些不法分子有隙可乘!而实际上,很多野生动物一旦到了濒危的境地就很难再通过人类重点保护而逆转灭绝的趋势。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价值论可靠吗?

现代哲学强调价值论,重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科研价值等等。我们不否认价值论的正确性,但是也应该看到价值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价值论是存在适用范围的。在这个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商品社会,绝不能把所有事物都看成商品!

现代哲学为什么要将价值论奉为圭臬?难道,事物与事物之间就是纯粹的价值关系吗?追根溯源,现代哲学始终没有认清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唯物辨证法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统一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人类要满足自身物质需求,所以要不断发掘其他事物对于人类的价值。我们不否认这种观念的正确性,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神,一日三餐不能缺,衣食住行都要有保障。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人类之于大自然,存在的价值又何在呢?世界的本原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应该引起人类思考了。

人类文明在不断进化过程中,长期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就是善。为什么世界上各个宗教都在讲善?就是因为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而人类意识却远善久矣。人类哲学从唯心主义发展到唯物主义是历史性的具大进步,但为什么却离善远了呢?这是不应该的,这反映了辨证唯物论的不足。根本问题在于,善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人的主观概念?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是一切理念的源头!

我在这里提出至善唯物论,就是要弥补辨证唯物论的不足,将唯物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首先,至善唯物论是主张至善的唯物论,而非唯心论,它强调客观存在的同时更强调客观选择性。其次,至善唯物论是至善的辨证法,它在强调唯物辨证的同时更强调至善的辨证。而至善唯物论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它重新厘清了物质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认为物质并不等同于客观存在。实际上,客观存在包括物质存在与非物质存在,而非物质存在产生并决定了物质存在,物质存在是现象,非物质存在才是本原。人类科学所能认知的永远只能是物质现象,由于非物质本原没有时空具象,所以只能从哲学角度进行推断。非物质存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种认为非物质存在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它会导入唯心主义。

尽管非物质本原没有时空具象,但是它的某些特性仍然可以被我们认知。比如善,就是非物质本原的一个根本特性,它决定了物质现象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方式,宇宙万物皆有善根。周敦颐在他的《太极图说》中论述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何谓太极?太极者,物质之极限,宇宙之本原。何谓阴阳?阳者物质也,自太极而生。阴者意识也,自阳而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非物质本原的存在及其对物质世界的作用,这是现代哲学不及古人智慧的一点。

为什么说善是非物质本原的根本特性?这就涉及到物质现象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至善唯物论认为,非物质本原作为客观存在,差异性是导致其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所以这里的善,就被定义为非物质本原平衡自身差异性与同一性之间矛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便产生了物质。所以古人云:“极化而成太极,去极化而成无极。“可见太极代表了差异性,而无极代表了同一性,两者的矛盾产生了运动着的物质。

善作为万物之本,在于其生养之性。太极动而生阳,阳无生便无灭,物无养便无其用。所以,物之价值是由生养之善决定的,这是天道。因此,野生动物之所以为野生动物,它的界定应当区别于人工饲养动物而言的。野生动物是由天地所养,其生死自然要由天地决定。鸡鸭牛羊由人类效法天地所养,其生死自然要由人类决定。所以人类欲决定野生动物生死,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你不养它却要杀它,有违天道!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呢?既然人类并不生养野生动物,那么两者之间就应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一方面人类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来维系自身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野生动物也依靠人类保护而得以更好地生存繁衍。同时,人类亦应求同存异地解决好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何为求同存异?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并没有脱离动物属性,仍然处于食物链中。这是“同“。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就在于拥有智慧,我们知道如何将野生动物变为人工饲养动物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是“异“。所以出于天地道义,野生动物是必须要禁止猎杀的,它不存在合法与非法一说。人类要想让野生动物为人类服务,就必须将野生变为养殖。将野生变养殖的行为应是国家行为,一切从事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人工繁育工作的机构只能以人工训化的野生动物作为基础。

保护野生动物,关键是要保护其栖息地。界定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空间活动范围,不仅是处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关系的重点,也是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点。须知,人是自然界中的人,而自然界并不只是人的自然界,野生动物与人类一样要有生存的空间。生存权利是天地赋予的,天地有好生之德,万物皆应平等。不仅是陆地野生动物,海洋野生动物亦是如此。某些争议海域本就是大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它不属于人类生存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争议变为共同保护与开发更为合理。

总而言之,人类保护野生动物,要从生养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天地有好生之德,万物皆有善根,人亦应效法。天地至善,生生不息。保护地球,保护我们依赖的生态环境,人类责无旁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