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系统破坏者》?

两毛钱的冰袋


《系统破坏者》是一部德国剧情片,获得了今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阿弗雷鲍尔奖。

导演是一位生于1983年的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这是她第一次执导长片。就连女主演,11岁的小女孩海伦娜·曾格尔(Helena Zengel),也是生平第一次担当主演,她的演技让人过目难忘,这还是她初登大银幕之作。它还将代表德国角逐明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电影讲的是曾经和妈妈相依为命的贝尼,经历了具有暴力倾向的生父和同样对她拳脚相加的妈妈其他男友,因而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身边所有的人,从母亲到护工,都被她辱骂和殴打过。在所有人都认为贝尼无药可救时,被指派陪伴贝尼上学、保护她身边人的护工米查却提议,由自己带着贝尼去森林中休假治疗一段时间,或许大自然的宁静环境能让贝尼的病情有所改观。一大一小两个人生活在贝尼的林中小屋,由陌生到熟悉,通过劳作和探索增进了解。在治疗结束之时,贝尼和米查都对彼此产生了医患关系以外的依赖。然而分别不可避免,无法和米查或者亲生母亲住在一起的贝尼再次暴走,闹得天翻地覆。

由电影映射出骇人的残酷现实:德国现有的(已经比较完善的)社保系统儿童福利特殊教育下中仍存在在「问题儿童」成长中的某种恶性循坏,只会更烂。女孩的每一次愤怒发作都像是冰斧凿在我的心上,而她童言无忌的诚实粗暴和偶尔卸下武装毫不掩饰的对母亲的爱又总能即时平衡这种「强暴力」的表现。电影结构就像女孩的症状一样反复,后半段的观影中我感到了一种疲惫和麻木。细想来,这一如我作为「普通人」对女孩的态度的转变:最初对她是「无条件同情」(可怜、不是她的错、她也不想这样),随着她对他人的严重攻击和操纵,我感到一种无所适从(是不是只能关起来?到底要怎样?)——更何况「谁都有苦处」。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不知道Benni长大之后会怎么回答。

“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

导演拍摄这么一部“熊孩子”的电影,其实是在为这一部分小众的儿童发出声音。他们的“坏”或许是人性本恶,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经受到创伤,又惨遭多次抛弃于是变本加厉变得更脱离社会。他们怎么办?难道就让他们自暴自弃么?最终电影也没能给大众一个确切的答案,没有大团圆结局,现实总比这个还要冰凉。


撩了个电影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萧萧1308


越看后面越绝望

《系统破坏者》是由诺拉·芬沙伊德执导,海伦娜·曾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等主演的剧情片,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讲述一个因为幼年家庭创伤而患有狂躁症的九岁小女孩贝尼,辗转于多个寄养家庭、医院和疗养中心,也无法获得治愈和平静的故事。

海伦娜的爆发力演绎最惊人夺目完全的融入了本尼这个角色。如果这不是电影你会以为她就是那个患有狂躁症的孩子。

电影中最应该谴责的就是本尼的母亲,本尼现在的处境完全是她妈妈一手造成的,母亲的懦弱,无能和不负责任。她妈妈在生下本尼之后至少有个两任男朋友且和生父一样都有暴力倾向,而且妈妈并没有阻止男友的暴力。从电影中本尼偷偷回到家中可以看到,家中的弟弟妹妹跟本没有人照顾,而本尼则熟悉为弟弟妹妹准备食物以及告诉他们不应该看恐怖片。而在米查家中她问米查妻子怀孕是不是也要吃很多炸鱼条可以想象当时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炸鱼条照顾自己的母亲,到后面她照顾米查的儿子时熟悉的冲奶粉以及哄孩子。你可以想象她母亲有多么的不负责任。

有人说本尼是她自己不愿变好,我想说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且患有家庭创伤狂暴症的孩子你让她理智是不是有点难了。电影中有几次都拍到她尿床的画面,电影中也交代了她的创伤来源于小时候被尿不湿盖住了脸差点导致窒息,至于是谁这样做的大家看了电影心里应该都知道。

至于本尼有没有治愈的可能,完全是有的,她在照顾米查的孩子时,小孩用手触碰了本尼的脸,她却没有出现暴躁等情绪。而她只想回到母亲的身边,而母亲却选择抛弃了她,生而不养才是最大的罪。

至于电影中的“教育家”他们,都是在努力的照顾本尼,希望本尼回归正常的生活。本尼多次辗转与紧急收护中心和寄宿家庭,仍然无法安定下来,甚至要被关进精神病院或送往非洲。这肯定是福利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这个系统里最大的问题的父母生下了孩子,却没有想过如何教育孩子。

影片结尾给出了两种可能,一是本尼在森林中已经死亡,二是本尼在这个系统依然无法被救治而送往了国外。

值得大家去静心观看。


LGY剪辑


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为没有发现这部电影想讲的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作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来越陷入绝境的,她不止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时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她成为了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极为不稳定的因素。电影也全方位地诠释了造成这个女孩子陷入绝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亲的演员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亲这个角色被演绎得非常丰满。一方面母亲也深深爱着女孩,但是却是一个无法遵守自己承诺的人,也想离开女孩不喜欢的男朋友,但是一旦离开了,又无法自己谋生。她也想将女孩重新带回家里,但是又怕小儿子跟着作为大姐的女孩变得一样狂躁。

女孩虽然越来越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但是她身边却有一个“系统”在努力尝试着将她拉回正常社会中。这个“系统”中有的人如紧急收护中心的两位养护员,以前已经吃到了女孩的苦头,女孩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里,他们默默忍受着,但是打心底里希望这个女孩能够被移出自己的工作范围。“系统”中也有只是追求“专业”的女医生,冷静而又似乎关心女生,但或许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专业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离地“专业”地处理这个女孩。“系统”中也有两位极度关心女孩的人,总协调员大姐,女孩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地区内几乎已经没有儿童收容机构或者家庭要这个女孩了,但是她还在努力尝试挽救这个女孩,甚至为女孩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愤怒,对女孩的往下坠感到无比的无力。还有一位小大哥陪读,不但悉心呵护女孩,并且尝试用突破死板系统的方式,带着女孩去森林中感受,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女孩出现了一些正常化的倾向。但是陪读大哥也开始内心纠结和质疑自己是否不够“专业”,已经超越了一个“专业人士”应该承担的专业范围,并且不断否定自己是拥有挽救情节,内心开始否定自己比一个死板的系统做得出色是否正确。当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过夜,女孩又犯错,光脚逃向远方之后,他还是下意识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处境,以及这只是一个工作,自己不能不“专业”,再超越“系统”来挽救这个女孩了,选择了不再追,其实也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放弃。

这个故事想说的东西太多了,人物描绘也比较饱满,但是需要观看者对于欧洲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了解的基础上,才会觉得这个故事的深意。欧洲不少国家已经适应了一种类似于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也透过系统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必须要说明电影中这个为了尝试将这个女孩从深渊拉出来的而设立的小组,会将围绕着女孩的所有人一块集中起来开会一起想方案,这是一种典型的欧洲式leadership的方式,很多德企甚至欧洲企业也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运作的。比如有一个项目,就是由一位人士牵头,然后其他相关涉及业务人员一块集中开会制定方案,牵头人士一般只比其他人高半头,起到一个调节会议节奏和方向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方式用于针对帮助这个女孩,不但是非常人性的,同时理论上也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即使假使每个组员都是无比高尚,都想使出全力来帮助这个女孩,但是他们都也要遇到一个内心的问题,我已经做到了我专业范畴内的最大化,比如陪读的作用就是陪女孩去读书,看她课堂表现,如果我超越了自己的范畴和体系去工作,是否我会不专业呢?

电影是给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至少每个组员都是希望女孩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女孩的。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如何呢,最明显的一个弊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组织方式往往会让组员只愿意呆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每个组员之间会留出巨大的责任窟窿。一个美好的说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实际上往往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工作,不能将自己投入太多。第二个弊端是,无真正的领导,不但会让决策非常困难,决策的时间也会非常长。第三个弊端是,逐渐的,所有组员的能力会太过细分化,不再有统筹应付问题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喜欢用这样方式的社会保障部门来说,长期来看都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我自己在德国的经历也有一些感受,如果你很明确这个人是负责某个具体的事情,你问他,他能答出来。但是但凡你问一个综合性的困难,对方就很难帮助到你。我还是得回家自己Google。

同时,我也始终坚信个人奋斗的重要性,系统再完美再人性,但是构成系统的每个元素之间都还是有间距的。你不可能依靠一个四处充满间距的系统,躺在这个系统上成长。只能通过个人的奋斗才可以。

而习惯了这样运作方式的德国企业,或者德国社会,未来如果遇到了某种巨大的冲击,也会令人非常担心。不但可能没有这样具有统筹能力的人站出来力挽狂澜,甚至有可能不少这样的组员会打着“专业”的旗号,以“相信我们的系统”的信念,袖手旁观着,看着问题逐渐变大,甚至组织走入深渊。



朱泳函


首先,我很荣幸能回答您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对于《系统破坏者》这部电影的评价。《系统破坏者》讲述的是一个作为"系统破坏者"的女孩子本尼是如何越来越陷入绝境的,她不止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时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她成为了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极为不稳定的因素。女孩虽然越来越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但是她身边却有一个“系统”在努力尝试着将她拉回正常社会中。“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 先说这部电影好的方面吧。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本故事感觉还是不错的在电影的拍摄,后期的剪辑和声音处理是做的无可挑剔的,在观影过程中对观众的情绪调动也是非常到位的。其次,电影中的小女孩本尼演技爆炸,各种情绪的释放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整部电影就是靠小女孩撑起来的! 但是电影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我想导演在看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对“system”的定义是凭空想象的吧?完全没有从社会层面去真正的了解这个“system”的吧,电影的前半部分还很不错,可最后感觉有点烂尾的意思。


影视演讲阿木


《系统破坏者》获奖情况: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提名)

第32届欧洲电影奖 最佳影片(提名)

第21届台北电影节 国际新导演竞赛 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为没有发现这部电影想讲的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作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来越陷入绝境的,她不止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时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她成为了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极为不稳定的因素。电影也全方位地诠释了造成这个女孩子陷入绝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亲的演员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亲这个角色被演绎得非常丰满。一方面母亲也深深爱着女孩,但是却是一个无法遵守自己承诺的人,也想离开女孩不喜欢的男朋友,但是一旦离开了,又无法自己谋生。她也想将女孩重新带回家里,但是又怕小儿子跟着作为大姐的女孩变得一样狂躁。

女孩虽然越来越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但是她身边却有一个“系统”在努力尝试着将她拉回正常社会中。这个“系统”中有的人如紧急收护中心的两位养护员,以前已经吃到了女孩的苦头,女孩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里,他们默默忍受着,但是打心底里希望这个女孩能够被移出自己的工作范围。“系统”中也有只是追求“专业”的女医生,冷静而又似乎关心女生,但或许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专业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离地“专业”地处理这个女孩。“系统”中也有两位极度关心女孩的人,总协调员大姐,女孩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地区内几乎已经没有儿童收容机构或者家庭要这个女孩了,但是她还在努力尝试挽救这个女孩,甚至为女孩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愤怒,对女孩的往下坠感到无比的无力。还有一位小大哥陪读,不但悉心呵护女孩,并且尝试用突破死板系统的方式,带着女孩去森林中感受,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女孩出现了一些正常化的倾向。但是陪读大哥也开始内心纠结和质疑自己是否不够“专业”,已经超越了一个“专业人士”应该承担的专业范围,并且不断否定自己是拥有挽救情节,内心开始否定自己比一个死板的系统做得出色是否正确。当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过夜,女孩又犯错,光脚逃向远方之后,他还是下意识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处境,以及这只是一个工作,自己不能不“专业”,再超越“系统”来挽救这个女孩了,选择了不再追,其实也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放弃。

电影是给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至少每个组员都是希望女孩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女孩的。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如何呢,最明显的一个弊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组织方式往往会让组员只愿意呆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每个组员之间会留出巨大的责任窟窿。一个美好的说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实际上往往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工作,不能将自己投入太多。第二个弊端是,无真正的领导,不但会让决策非常困难,决策的时间也会非常长。第三个弊端是,逐渐的,所有组员的能力会太过细分化,不再有统筹应付问题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喜欢用这样方式的社会保障部门来说,长期来看都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影视英语


《系统破坏者》是由诺拉·芬沙伊德执导,海伦娜·曾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9年2月8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 。

实际上《系统破坏者》也是诺拉的首部长篇处女作,关于创作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她在拍摄一部被遗弃妇女家园的纪录片的过程。一名14岁的女孩儿,被无数家孤儿院拒之门外,正因为这个女孩也是一个《系统破坏者》,那是诺拉首次听到这个非官方术语词,她难以忘怀,于是开始了大量的调研考察。

“对我来说儿童暴力是一种呼喊”。诺拉在调查期间也遇到了一位11岁的男孩,他辗转了52个德国福利机构,而那时诺拉意识到她必须要去讲述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她自述说“我拍这部电影的动机是让人们对像本尼这样的孩子更加关注,因此电影主要是从她的角度来讲述的。与此同时,本尼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狂野、不确定、充满幻想的世界,一个孩子在为自己的存在感而奋斗。”

这位年轻的女导演,通过小女孩儿的主要视野为我们呈现了一出别样的故事,她也坦言,她并不想通过本片试图表态,而只是希望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去揭示德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相对应的是,诺拉以动感的视听元素赋予了这个本来带有浓厚悲情色彩的故事一抹儿童应有的纯真色彩。

也许我们能在本影片中,找到儿童电影熟悉的影像,一如很多观众在本片前20分钟,会一度认为这个小女孩儿一举一动之间都有“假小子”的风范,而导演诺拉对这个问题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我的确希望她有一点男孩子气,因为她一直处于一个战斗者的状态,为了存活她不得不厚脸皮,但我也有意在她身上设置了一些明快的色彩,如红色、粉红、橘色和黄色。并非因为粉红是属于女性的颜色,而是因为电影本身需要这么一个易于辨别性别的概念,让人们能快速明白这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LV影音时光机


前段时间正好看过这部电影,对于这部影片,感触颇深,简单评价一下:

这是一部德国剧情片《系统破坏者》,由诺拉·芬沙伊德执导的处女座影片,影片获得阿弗雷鲍尔银熊奖,各环节处理非常细节,当之无愧。

先来看看剧情:

该片故事发生在1870年,美国内战结束,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被印第安人残忍的杀害了家人,并绑架了她。经过长达4年才被救出。随后,她被人托付护送去圣安东尼奥,找她的姨父母。她不懂穿鞋,吃饭邋遢,哪也不想去,患有狂躁症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

曾经和妈妈相依为命的贝尼,经历了有暴力倾向的生父,以及对她拳脚相加的妈妈男友,她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身边所有人,都被她辱骂和殴打过。


在大家都认为贝尼无药可救时,她身边人的护工米查愿意自己独自带着贝尼去森林中休假治疗一段时间,他觉得或许大自然的宁静环境能让贝尼的病情有所改观。

两人由陌生到熟悉,不断互相了解后。贝尼和米查都对彼此都产生了好感,但是小女孩的脾气依旧没有改观。最后分别不可避免,分离之后,无法容忍和亲生母亲住在一起的贝尼回家后再次暴走,关系还是很差。她的亲生母亲不敢养她,所有的儿童福利机构也都没法承受,身边的人都无法改变她。


再来说说感受

这是一部生理和心理上都看得人不太舒服的电影。小女孩出色的表演,演技惊艳!能让你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她的暴躁。系统中的"破坏者",指的就是对家庭关系的破坏,意识到自己的破坏性,改变或者离开都需要变通。


但在这个故事里想要帮小姑娘摆脱情绪困境的护工也尝试失败了,这也更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状,很多事不是你做了就会有好的结果,现实中往往失败的例子比较多。

这个故事反而是以一个没有结局的开方式告终而结束的,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


引人深思

家庭关系不睦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别会给一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一个人要做的最好是融入这个社会,努力维护自己身边的感情,引以为戒,谨而慎之!



来自雨哥有料,欢迎互相探讨

雨哥有料


《系统破坏者》的评价:影片的视听效果如此出挑,离不开剪辑师在幕后做出的贡献,是剪辑师的努力让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整体节奏控制得很快,一场戏结束之后没有废话马上进入下一场;在教导者因为两头受气而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节奏就调得慢一点,下一场戏又马上恢复节奏。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乡间小武说电影


幕捕捉力强,直观且摧枯拉朽的观感营造,应该是让人深刻的孩童视角,也是演绎得最生动立体的孩童形象,每一次对立失控,每一个面容变化都尽收眼底,更加偏重于体验感官上的传递,而非是文本上的完善。“越界”之后进入失控“场景”的混乱,导演太懂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情绪调动了。无论拍摄还是人物上都相当不寻常,目的是将观众引入观感漩涡。正如被冠以破坏者名号的本尼一样,博得环境关注终归是有原因的,被欺骗被放弃,不稳定的被动发泄来源于父母与社会的角色缺失,躁动音乐和手持镜头营造的势能伴随着湍流而下的一次追逐,一次逃离结束。和很多开放式收尾一样,电影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呈现一种状态,一种极其不稳定的情绪传递。一种极端的“象征”宣言,观众得以见证本尼带着这些一同飞向了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