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大家好,我是六軒島的戰人。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德國黃鼠狼自行反坦克炮是二戰德軍最早大量裝備的坦克殲擊車,儘管它的產生有很大的應急的成分,而且作為過渡車型最後一種型號在1944年也已停產,還是有近三千輛三型系列裝備了若干“裝甲反坦克營”(Panzerjägerabteilungen)配屬於坦克師和機械化師。更重要的,Marder(黃鼠狼,下同)系列確立了德國坦克殲擊車的發展方向,併為建立相應的部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斷斷續續4年的時間裡,德國人制造了近萬輛各型坦克殲擊車,留下了一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武器家族。

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歷史照片中的“黃鼠狼2”


綜述

在入侵蘇聯以前,德國人已經制造了少量的坦克殲擊車,但這些產品的表現默默無聞。它們的反坦克戰績甚至比不上客串的Ⅲ號突擊炮。T-34坦克的威脅使得德軍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製T-34失敗後,德國人迅速找到了一個替代方法:將T-34的76.2mm主炮或相似的長身管75mm炮裝在自己的坦克底盤上,作為支援武器協同裝甲部隊作戰。於是幾種型號的Marder幾乎在同時投入生產。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利用現有設備拼湊而成。MarderI Ⅱ的威力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80-90mm的裝甲,而到了Marder Ⅲ,這距離已經達到2000米。

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黃鼠狼2型”


“黃鼠狼I”型

1940年5月~6月,德國軍隊橫掃法、荷、比、盧後,繳獲了上千輛法國和英國的坦克裝甲車輛。德國軍隊對這些戰車,或直接利用,或加以改造後利用, 用以補充德國戰車的不足。其中,德國軍隊繳獲的法軍的“洛林”履帶式補給品輸送車約300輛,德國人將其中的大部分改裝成自行榴彈炮或自行反坦克炮。裝 75mm反坦克炮的,稱為Pak40/1型或Sdkfz135型自行反坦克炮,即“黃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後來稱為“黃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

“黃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戰鬥全重為8.3t,乘員4人~5人,由於原來的法國“洛林”輸送車主要用來運送作戰物資和牽引火炮,上部結構較簡單, 這使它的改裝工作相對容易些。“洛林”輸送車的傳動裝置和駕駛室在車體前部,發動機位於車體中部,車體後部是貨艙。德國人在改裝時,只將後部的貨艙改裝成 炮座,安裝上75mm反坦克炮,並在火炮的四周裝上薄裝甲板,便成了“黃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其頂部是敞開的。在二戰中,各國的自行火炮很多是頂部敞 開的,其缺點是頂部防護性差,但結構比較簡單,便於改裝和大量製造。

其主要武器是1門Pak40/1型75mm反坦克炮,身管長為46倍口徑,火炮的高低俯仰角為-5°~+22°,方向射界為左右各24°,彈藥基數為40發~48發。無輔助武器。車體尾部有一個駐鋤,射擊時將駐鋤放下,以減小後坐距離。
  其動力裝置為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70hp(51.5kW)。每側有6箇中等直徑的負重輪,3個託帶輪,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炮車的最大速度為38km/h。公路最大行程150km。
  由於它一般用於二線作戰,裝甲厚度僅為9mm~12mm,而原來的“洛林”裝甲車的裝甲更薄,只有6mm。
  德國人共改裝了185輛“黃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而且就在佔領的巴黎就地改裝,德國人所花費的改裝代價極小。“黃鼠狼I”型主要用於歐洲西線的反坦克作戰。

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黃鼠狼1型(法國繳獲版)


“黃鼠狼II”型

“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算得上是“舊瓶裝新酒”的典型事例。這“舊瓶”,便是德國的II型坦克;這“新酒”,便是反坦克炮。有趣的是,由於所用底盤的微小差異及所安裝的火炮的不同而有兩種“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76.2mm“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全稱為76.2mmPak36(r)自行反坦克炮。它採用性能已落後 的德國IID型坦克的底盤,裝上蘇德戰爭初期繳獲的蘇制76.2mm反坦克炮組合而成。當然,炮架和上部結構也作了相應的改裝。開始研製的日期為1941 年12月20日,研製代號為Sdkfz131。  
其基型車IID型的數量較少,和其他II號坦克的最主要的區別在行動裝置上。IID型坦克上有4個大直徑的負重輪,沒有託帶輪;而其它各型有5個負重輪、4個託帶輪。這一點成為識別兩種“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徵。  其戰鬥全重約10.5t,乘員4人,主要武器是蘇德戰爭初期繳獲的蘇聯F22型76.2mm牽引式反坦克炮。由於炮架的位置較高,使整個車高達到近2.6m。上部炮架結構的不同,也成為識別兩種“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另一個主要的外部特徵。  


這種F22型反坦克炮的初速很高,穿甲威力大,後坐力也極大,德國人在將這種火炮裝車前,特意加裝了雙氣室式炮口制退器,以平抑火炮的後坐力。火炮的俯仰角為-5°~+16°,方向射界為左右各25°。彈藥基數30發。輔助武器為1挺7.92mm機槍,攜彈900發。

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黃鼠狼II”型油畫


由於基型車的機動性相當好,估計其最大速度可達50km/h,裝甲厚度為14.5mm~30mm。  76.2mm“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生產總數約180輛,1942年~1943年間生產,主要裝備德軍裝甲師和步兵師的反坦克營或反坦克連。這種反坦克戰車在東線和西線均有應用,一直使用到1944年下半年。 


75mm“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這種自行反坦克炮,是“黃鼠狼II”型的主流產品。其底盤為德國IIF型坦克,全稱為75mmPak40/2自行反坦克炮,研製代號為Sdk.fz132。從1942年7月開始生產,到1943年6月生產結束,共生產了約580輛。
75mm“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無論從底盤看,還是從上部炮架的結構看,都和76.2mm“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有明顯差別,外觀上不難識別。 其戰鬥全重為10.7t,乘員4人,主要武器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製造的75mmPak40/2型反坦克炮。順便提一句,這家公司便是當今“豹”2主戰坦克 120mm滑膛炮的生產廠家。火炮的俯仰角為-8°~+10°,方向射界為左右各32°。彈藥基數37發。輔助武器為1挺7.92mm機槍,攜彈600 發。但有的車上未裝輔助武器。  
其動力裝置與基型車IIF型的相同,最大功率140hp(103kW)。其最大速度45km/h,最大越野速度19km/h,最大行程185km。
“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廣泛裝備德軍,東線和西線均有配置。它可以擊穿二戰時期中型坦克的裝甲。但是,它的裝甲太薄,裝備的數量又不太多,在二戰的中後期只能是配合坦克作戰,發揮的作用有限。

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黃鼠狼3型


黃鼠狼III”型

有趣的是,“黃鼠狼III”型也有兩種型號。一種是裝繳獲的蘇聯76.2mm火炮,研製代號為Sdk.fz139;另一種是裝德國75mm火炮,研製 代號為Sdkfz138。其底盤都是捷克LT―38輕型坦克的底盤,德國人稱LT.38坦克為38(t)坦克,這是二戰中小有名氣的一種輕型坦克。  
75mm“黃鼠狼I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戰鬥全重為10.5t,乘員4人,主要武器為1門Pak40/2或Pak40/3型75mm反坦克炮,彈藥基數38發。其最大速度42km/h,最大行程185km。裝甲厚度8mm~25mm。總生產數量達975輛。  總的看來,“黃鼠狼I”也好,II型也好,III型也好,都算是輕型自行反坦克炮,用來對付二戰後期的盟軍和蘇聯紅軍的坦克顯得威力不足,而其本身的裝 甲又非常薄,不堪一擊。這上千輛二戰中的“黃鼠狼”,在二戰中期還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到了二戰後期,它的作用越來越有限,以至在二戰中沒有留下什麼名聲。 倒是在二戰後,許多“黃鼠狼”自行反坦克炮被蘇聯紅軍或盟軍繳獲,在美國的阿伯丁戰車博物館和前蘇聯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裡,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早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意識到需要擁有更強大以及更具有機動性的反坦克炮來取代現有的Pak 36反坦克炮和一號自行反坦克炮,此需求在1941年6月變得非常急迫,因為德軍的反坦克炮無法擊穿蘇聯的T-34坦克以及KV-1坦克。


為 了先渡過這個危機,德國決定以俘虜的法國載具,像是Lorraine牽引車和輕型坦克(成為黃鼠狼I)、過時的德軍二號坦克(成為黃鼠狼II)以及LT- 38坦克底盤為基礎,上面安裝一門強大的德國7.5釐米Pak 40戰防炮或是蘇軍的7.62釐米F-22野戰炮。由於這些底盤的重量和空間的限制,使得黃鼠狼的裝甲並沒有全面性的保護組員,只有前方和側面有薄弱的裝 甲,而且是敞篷的,甚至有一些建議要在車頂蓋上帆布保護組員。

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黃鼠狼3型模型


參戰經歷

最初的一批黃鼠狼是在1942年投入了東部戰線,配備於步兵師團坦克驅逐 (Panzerjäger) 大隊。但是這些貂鼠I型在後續車型如黃鼠狼II型、黃鼠狼III型出現後,就陸續被後送回法國境內使用。主要理由是因為Lorraine牽引車以及其他法軍坦克底盤,在法國會比較容易由當地其他的法軍車輛來取得、挪用零件的關係。而在聯軍登陸諾曼底的前後,配備於大西洋防線的幾個裝甲師由於坦克不足,許多都是以法軍坦克底盤改造的黃鼠狼型來填補缺額。

裝備部隊為,德31步兵師、德35步兵師、德36步兵師、德76步兵師、德206步兵師、德256步兵師、德第31反坦克營、德第35反坦克營、德第38反坦克營、德第72反坦克營等部隊,參加了自1942年挺近頓河、斯大林格勒、第三次哈爾科夫會戰等戰役,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後多數用於西線,參加了諾曼底及阿登等戰役。

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黃鼠狼3型


綜合評價

黃鼠狼系列火炮因為其搭載火炮的優秀,而成為能充分對抗盟軍的一項利器。

這也使得黃鼠狼為國防軍和黨衛軍的裝甲師的反坦克營,以及一些空軍單位所廣泛使用

不過黃鼠狼也有其弱點,就是存活率偏低。除了車高較高之外,沒有車頂、背後也為開放式,加上戰鬥室的裝甲相對薄弱,對於成員的保護極度不足。除了裝甲完全無法抵擋敵軍反戰車炮的炮擊之外,開放且脆弱的戰鬥室導致黃鼠狼很容易因為歩兵的肉搏攻擊而被擊毀。

不過以戰車的標準來看待黃鼠狼系列本來就不公平,比起戰車或是突擊炮,黃鼠狼頂多只能算是有自走能力的反戰車炮,不適合用於主動的對戰車戰鬥。原則上均使用在被動的防禦性戰鬥,相較於牽引式的反戰車炮能夠迅速的轉移陣地是其優點所在。

雖然黃鼠狼是種十分有效的反戰車自行火炮,但是因其生產線已經決定轉換來製造同樣使用二號戰車底盤為基礎的黃蜂式自走榴炮,所以結束了生產。不過配備於反戰車部隊的黃鼠狼,仍然其他殲擊車共同活躍於第一線,持續戰鬥至德國投降為止。

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黃鼠狼3型(蘇76炮版本)


文化作品中的“黃鼠狼”

作為客觀打完全場的黃鼠狼,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提及,其中影視作品多在反應西線戰爭的作品中。

遊戲:坦克世界(算是比較好的初期AT)、戰爭雷霆、戰爭之人、突襲。

電影:最長的一日、拯救大兵瑞恩(對所有人可謂印象深刻,也側面反映了黃鼠狼的裝甲薄弱以及敞口的弱點)。


實用主義的小巧野獸——德國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使用燃燒瓶攻擊黃鼠狼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