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國展草書評審之思

近十年來,展品備受形式主義困擾,拼貼佔多,經多年引導,本次展品的圖式有了較大轉向:整紙多,大字多。儘管小字拼貼現象還有,但一般能做到字形大小、紙張色彩及筆墨髮揮之間達到較為合理的視覺平和。可見,作者膽子越來越大了,表現慾望明顯提升,草書“尚情”功能有了不小的釋放,這對草書創作是極為有利的。然隨著字形放大、點畫加粗、筆墨運用、通篇建構及風格走向等諸多方面的改變,出現的宿弊被不斷放大,“新病”也應時而生。

陳海良 | 十二屆國展草書評審之思

十二屆國展評委作品——陳海良草書

由於學草資源匱乏,一般作者只能在“明清調”“顛素”“二王草”及章草等經典中徘徊,不然就學當代名家。這是當今草書創作明顯的風格取向。不過,近五年來,一向不被主張學習的山谷草書備受青睞。但無論哪種腔調,都未脫胎換骨,非胸中之草。我們一再堅持“堅守傳統,鼓勵創新”,並不是因襲陳調;學當今名家也是通向自我書寫的可尋路徑,但需要消化,應二次、再次,或多次的創作拔高,須有自我淨化的揚棄過程。藝術創作需要一個真誠的情懷,它是真實的,來不得半點偽飾,抄襲就是瘋狂的偽裝。草書最能抒發自我靈性,是通神、通心之體。韓愈講張旭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說明草書過程心無旁騖,專心一書,不苟合,忌做作,更無草率之意。

陳海良 | 十二屆國展草書評審之思

什麼是抄襲?在此作一解讀。低級的是:亦步亦趨,集字,對上下文氣息稍作簡單梳理,幾無新意。但只要作者臨摹功夫紮實,如此習作在點畫、筆墨上不是相當有內容的。高級的是:字形都能找到源頭,古人的一些精彩引帶,對古人筆墨意趣有著相當的理解,足以迷倒一般書者及一些“尚古派”評委,此類作品可稱之為擬作。最高級的是:幾乎看不到古人字形的原型,引帶、組合等點畫的起伏範圍一般頻動在某一風格之下,了無新象,這是一種對氣息、風格的模仿,是超級模仿秀,常以學古純粹為標榜,盅惑俗流。當然,這也包括對當代名家的仿效。


陳海良 | 十二屆國展草書評審之思


由此,細審參展的作品,無論哪種書體,大部分有抄襲之嫌。比如草書的抄襲之風。首先是學時調。近年來,各類課程班的開設,大量學員一睹了名家風采,從中學到了相關技能,增長了見識,也拓寬了書法文化視野。這是新時代書法教育發展的特色和見證,是值得肯定的。但大量學員畢竟學書時間短,知識面窄,難有獨立主見,只能在老師的系統裡摸索。從學習書法的階段性成果來考察,是必要的,通過數年的學習能充分把握老師的一整套技能和審美意趣,並可以相對自由地書寫,是很大的進步。但對有一定創作高度的國展競技場,這顯然不夠。這種情況在以往的國展中尚有機會的話,隨著評審要求的提高,若創作定位還停留在模擬層面,這與不斷提高的書法創作審美要求和藝術品性的強調,是不相適應的。當然,導師的審美能力對學生的極大的,由於教育經驗及自身創作理念的偏失,有些導師以為寫得與自己或古貼一樣就是創作,這是對創作的訣誤讀。更有甚者,寫得一手顏真卿《勤禮碑》投稿是不能接受的,但寫得一手“二王”投稿就心安理得,這同樣違背藝術創作規律,藝術不是模仿。


陳海良 | 十二屆國展草書評審之思

新世紀以來,由於“二王”書風的興起,人們習慣於追求書寫的純粹,似乎學其他書風都不叫精粹。“二王”書風是當代深入傳統的一個重要時期,在前幾屆國展上,不少作者因此斬獲獎項,於是,深入“二王”蔚然成風。那是特殊時期,是當今書法堅持傳統的必經過程,更是國展對堅守和引領,但不是目的。當人們已經把“二王”作為書寫的一項基本技能併成熟應用時,無論何等純粹的“二王”書風,怎麼也不是我們今天書寫的終極,對“二王”的深入,使我們拓寬了審美空間,它不僅是帖學的高端,更是書寫技能的集大成者。但無論怎樣,“二王”不屬於我們,我們學“二王”,不僅要掌握和理解這一套書寫程序和審美品性,更要站在藝術的高度來看待“二王”,自由對“二王”進行再度的加工或深加工,站在自身角度哲理性取捨,堅守“寧做我”、不重複的藝術品格,“二王”的魔盒才能真正打開,為我所用,那種對“二王”的描摹或集字的時代可以休矣。同樣,我們學張旭、懷素或明清調進行投稿,也不能模擬,而應再度、深度進行化合,逐步進入取古人筆意,寫心中形體的自我書寫中來。


陳海良 | 十二屆國展草書評審之思


長期擬作的危害是很少或根本不去觸碰自我心靈的真實。古人講“書如其人”正是書法成為藝術所堅守的底線,它忌匠氣,尚理趣,揮灑才情,是個性生命的律動,洋溢著獨特的個性生機故而文質相彰,氣韻生動。今天,不少作者對書法之所以歸類藝術的本質缺少深刻理解。經典古帖所反映的氣息是先賢們獨特時期的個性寫照,字形更是一時的偶然天成。這種氣息和字形與我們今天生活的現狀或個體文化結構,相距甚大。學習經典是在理解並再現古蹟的基礎上,深刻把握它的審美特性,如何為我所用,而不是“搬運”,對古人字形生成的內在規律進行把握,作為自我書寫的認知,而不是照搬字形,我們國展也不應是大夥穿著古代各時期道袍招搖於展廳的“集市”。我們需要有真實個體的思想傳達,反映當今生活思想意趣的個性化呈現。本次國展,這種所謂的擬作很少有上展覽的,但還是有一些學當代名家風格的作品僥倖闖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