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朱祁鈺如果退位將皇位讓給朱祁鎮會怎麼樣?

導語:

“無情最是帝王家”,這是中國曆任封建王朝的一個共性,為了皇帝的寶座,歷代封建王朝,皇室子弟為了爭奪皇位,不惜弒父、手足相殘的事情屢見不止。

如:隋煬帝楊廣弒父殺兄;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死兄弟李建成與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遜位與李世民;清世宗雍正參與九子奪嫡事件,在繼承大統之後,對於曾經參與奪嫡的兄弟,大多數都遭到清算,不是被終身幽禁,就是被迫害致死。

同樣的案例,發生在大明朱家王朝,即使朱祁玉在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主動退位,還政與朱祁鎮,朱祁玉也同樣難免一死的命運。


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朱祁鈺如果退位將皇位讓給朱祁鎮會怎麼樣?

明代宗朱祁鈺


其一、無情最是帝王家。

朱祁鎮原本作為大明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在經歷土木堡之變後,成為瓦剌的俘虜。大明王朝在面對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朱祁鈺如果退位將皇位讓給朱祁鎮會怎麼樣?

明代宗朱祁鈺

當時瓦剌的大軍已經完成對大明京都的包圍,隨時都可以發起對大明京都的進攻,面對這種情況下,郕王朱祁鈺繼承大統。我們常說特殊情況下,特殊對待可以理解。

然而,當大明王朝打贏京都保衛戰之後,瓦拉也同樣看到無法拿被俘虜明英宗朱祁鎮,要挾大明王朝,索性釋放明英宗朱祁鎮還朝,這樣還可以以此為藉口與大明朝王朝停戰談判,提供對自己有利的局面。

明代宗朱祁鈺對於釋放英宗歸國事件並不高興,這可能對於自己皇位構成威脅。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然而,當明英宗朱祁鎮回到大明朝之後,

體現出來的“無情最是帝王家”;皇權至上,神聖不了侵犯。

這一點,我們從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的會面的記錄可以看出:

《明朝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明代宗朱祁鈺為了確保自己皇位穩固,將已經追曾為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鎮軟禁於南宮,這一軟禁就是漫長的七年之久。

為了防範軟禁的明英宗朱祁鎮與外界取得聯繫,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明英宗朱祁鎮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強錦衣衛防務,嚴密監視英宗的日常起居,就連給明英宗朱祁鎮送飯,也僅僅只能通過專門的小洞遞入,甚至明英宗朱祁鎮下令將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以達到徹底斷絕英宗與外界的聯繫。


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朱祁鈺如果退位將皇位讓給朱祁鎮會怎麼樣?

被軟禁的明英宗朱祁鎮


被軟禁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日常生活苦不堪言,時常吃飽都成問題,為了改善明英宗朱祁鎮被軟禁的生活,明英宗朱祁鎮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親自做女工,託人變賣,以補貼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活。

另外一點也彰顯明代宗朱祁鈺對於皇位十分迷戀。

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鈺為了確保一脈世代為君,執意堅持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同時追曾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后。

朱祁鈺先是試探司禮太監金英。

景泰二年的一天,他對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東宮生日也。”可是金英卻回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朱祁鈺說的太子生日,是朱見濟的生日。金英回答的太子生日,是朱見深的生日。

金英,原本作為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太監,在明成祖末年時期,金英當時大約年僅三十餘歲,就被任命為升任禮太監右監丞。之後,經歷仁宗、宣宗、英宗,到英宗時期,撤掉了金英的禮太監職位。代宗即位後,又給予金英官復原職,朱祁玉本以為金英會感恩,沒想到金英如此剛正不阿。

而後,朱祁鈺以貪汙的藉口,把金英給下獄

司禮太監金英這裡吃了閉門羹,朱祁玉仍然不死心,先去請示孫太后,告知自己改立皇太子的想法,孫太后沒有任何反對,也不予支持,沉默不語。

而後,朱祁玉在身邊的太監提示下,通過賄賂朝廷的大臣,于謙為首的大臣與孫太后在沉默不語,最終,朱祁鈺廢除皇太子朱見深,冊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明代宗朱祁鈺這些行為,頗讓後人詬病,有損英明之主的稱號。

其二、明代宗朱祁鈺繼位名不正、言不順,明英宗朱祁鎮七年軟禁仇恨。

自古我國封建王朝講究名正言順,特別涉及封建帝王的皇位傳承問題,更講究名正言順繼承性。

明代宗朱祁鈺作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得益於特殊歷史時期,特殊對待。

當年,瓦拉的十萬大軍包圍京都時,在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的情況危機之下,大明王朝需要一位能夠臨時決斷的國家備選指揮人選,當此之際,在於謙等朝臣的支持下,勸服孫太后,明代宗朱祁鈺得以繼承大統。

雖然明代宗朱祁鈺皇位得到孫太后的批准,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時期,就曾經在《明祖訓》中,明確所立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

“明太祖立國,家法嚴,史臣稱后妃居宮中,不預一發之政,外戚循理謹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漢、唐以來所不及”。

來自於《明史·外戚》。

因此,當時英宗仍然在世,英宗沒有明確的詔令傳位於明代宗朱祁鈺。而且當時英宗有官方確立的皇太子朱見深,作為皇儲的繼承人,即使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明代宗朱祁鈺皇位得到孫太后的默認與朝臣的支持,從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法中,明代宗朱祁鈺的皇位仍然被視為:名不正、言不順。


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朱祁鈺如果退位將皇位讓給朱祁鎮會怎麼樣?

明英宗朱祁鎮


因此,在明英宗朱祁鎮的眼裡,明代宗朱祁鈺仍然視為亂臣賊子。

英宗復辟後,給與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

明代宗朱祁鈺去世後,按照親王的禮節葬與北京西山,因此,明代宗朱祁鈺也成為大明王朝遷都北京城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入明朝帝王皇陵的皇帝。

因此,從以上英宗對明代宗朱祁鈺的懲戒,可以看出英宗對於明代宗朱祁鈺的仇恨有多深。

另外,七年的軟禁之仇,不可不報。

在英宗歸來之後,面對其弟明代宗朱祁鈺。雖然英宗已經被代宗尊稱為太上皇,但是此可英宗已經歸來,明代宗朱祁鈺理應還政於英宗。


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朱祁鈺如果退位將皇位讓給朱祁鎮會怎麼樣?

明英宗朱祁鎮


其結果,明代宗朱祁鈺不僅不還政於英宗,而且將英宗軟禁於南宮,名義上為軟禁,實則與囚犯無意。

一方面,明代宗朱祁鈺不僅加強了南宮錦衣衛的人數,把南宮大門上鎖灌鉛,英宗的食物僅僅只能通過一個專門的小洞遞入。

另外一方面,軟禁英宗南宮周圍的樹木被明代宗朱祁鈺下令全部砍伐掉。而英宗最基本的生活食物都時常得不到保障,還要靠自己的髮妻親自編織女工,變現之後來維持自己被囚禁的日常生活。

再者,明代宗朱祁鈺方法設法通過廢除皇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明代宗朱祁鈺這一做法,無異於明擺要餓死或者囚禁困死英宗,以達到鞏固皇位的目的。廢除皇太子朱見深,一方面除了可以確保皇位可以傳位自己後世,另外一方面,可以從根本上確保英宗的後人對於自己死後的清算。

明英宗朱祁鎮經歷七年被囚禁的生活,生命時刻都受到威脅,這種仇恨,讓明英宗朱祁鎮會如何放掉明代宗朱祁鈺。

因此,新仇舊恨加在一起,英宗豈能輕易放掉明代宗朱祁鈺。

其三、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帝王之心,深不可測。

《禮記·曾子問》:“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元史·太祖本紀》:“吾聞東方有稱帝者,天無二日,民豈有二主耶?”

歷代封建王朝,封建帝王都講究“授命於天、皇權至上、皇權神聖不可侵犯”。任何想觸碰皇權的人物,都會被視為謀反罪,被處以極刑,而且會被誅滅九族,牽連甚廣。

這是最能體現皇位獨尊之處。

即便是皇家,威脅到皇位,都會被皇帝無情的給予滅族。如: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亂”,除了皇太子劉據被處死,劉據的兒孫府邸人員,不是被誅殺,就是被流放充軍,皇后衛子夫被逼自縊,凡涉及參與劉據“起兵政變”的人員,都被逮捕砍頭或者充軍。

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亂”最能體現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放到大明王朝,當英宗在土木堡之戰後,成為俘虜,明英宗朱祁鎮臨危即位,打贏北京保衛戰。

然而,一年後,瓦剌歸還英宗還朝,在面對明代宗朱祁鈺時,大明王朝出現兩個皇帝,俗語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即便明代宗朱祁鈺主動退位給英宗,自古帝王之心,深不可測,加上英宗在被俘期間,經歷各種磨難屈辱,必然會成長很多,為了徹底斬草除根,明代宗朱祁鈺豈能有活命。


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朱祁鈺如果退位將皇位讓給朱祁鎮會怎麼樣?

明英宗朱祁鎮


這一點,在英宗復位後,短短一個多月之後,明代宗朱祁鈺離奇的去世了,最能體現出來,此刻的英宗已經深知帝王之術。

總結:

朱祁鎮被瓦剌放歸後,即便朱祁鈺退位將皇位讓給朱祁鎮,也難逃一死。

在封建王朝中,皇權一直被歷代封建帝王視為授命於天、皇權獨尊、皇權神聖不可侵犯。朱祁鎮即便臨危即位,但是從根本上,已經觸碰了英宗的紅線。何況,在面對英宗還朝之後,明代宗朱祁鈺同樣不是為了確保自己皇位穩固,不僅軟禁了英宗,而且長期使英宗處於封閉獨立的南宮之內,英宗生命時刻受到斷糧的局面。

另外一方面,明代宗朱祁鈺廢除皇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這除了確保皇位傳承自己這一脈之外,更可以從根本上確保自己即便駕崩之後,也不會遭到後繼之君的清算。從這兩點,難道不體現出明代宗朱祁鈺對於皇權的貪戀嗎?

因此,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帝王之心,深不可測,在經歷多次挫折磨難之後的明英宗朱祁鎮,已經深刻領會並且熟練運用帝王之術,自然,即使在面對明代宗朱祁鈺主動退位,也絲毫不會心軟,必然會斬草除根,徹底剷除明代宗朱祁鈺。

參考文獻:《明朝紀事本末》、《明實錄》、《明史·外戚》、《元史·太祖本紀》、《禮記·曾子問》、《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