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具備發掘秦始皇陵的條件?

考古之事,歷來引人矚目,這不外乎今人對於中國古代帝王的諸般好奇之心。史書雖有記載,但大多終究是後人所寫,加之一些主觀因素的作用,能為我們提供的,也只能是局部而並非全貌。我們希望客觀公正的瞭解歷史,想去認識當年一些歷史事件的因果關聯,除了不能盡信的史書之外,還有一個方向,就是深埋地下的墓葬,通過發掘得到的文物及相關的文字記載,抽絲剝繭,接近真相。

然而帝王陵寢的考古發掘事關重大,再加上國家文物局1959年之後定下的“不主動挖掘古墓”的規矩,我們當下能夠參觀的一些古代帝王陵寢的景點,基本上都是搶救性發掘的成果,事前可能是因為城市建設、地下管廊的鋪設或者是老百姓農耕時意外碰到,於是及時通報當地或者是上一級的文物局,進場考古發掘,隨後成立博物館,或是上交更具權威性的文物保護單位,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而新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主動考古發掘,是明萬曆皇帝的定陵,在建國初期,也是由此,引發了關於考古與文物保護的爭論,喋喋不休,從未停止。

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具備發掘秦始皇陵的條件?

定陵

1955年,著名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聯絡郭沫若、范文瀾、沈雁冰、鄧拓、張蘇等人聯名上報國務院,申請發掘明十三陵之一的長陵,並提交《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獲批之後,吳晗等人開始籌建長陵發掘委員會,並最終確定包括鄭振鐸、夏鼐(nài)在內的七人名單。

之後,夏鼐便讓其學生趙其昌(後任首都博物館館長)帶領探工先行前往長陵做前期調研。一番現場考察以嘗試挖掘之後,趙其昌並未找到能夠發掘長陵的線索和突破口,便把情況如實上報給吳晗、夏鼐。而後,經過發掘委員會的激烈爭論和商討,決定放棄挖掘長陵,轉而向定陵突破。一來,定陵營造年代較晚,保存較完善,後期修復也會更加容易;二來,萬曆皇帝在明朝統治時間最長,在位長達48年,相應的,在他的墓葬中,會存在更多的文物信息,史料價值更大。於是,定陵的挖掘被提上日程並緊鑼密鼓的展開。

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具備發掘秦始皇陵的條件?

明定陵

1956年5月,定陵開始試掘,歷時一年,到了1957年,玄宮被打開,大量的珍貴絲綢、金銀玉器呈現在考古人員的面前,玄宮的主室裡,停放著帝后的梓宮,萬曆皇帝居中,孝端皇后在左,孝靖皇后在右。然而由於當時技術手段的不成熟,導致這些彌足珍貴的文物還未來得及保護,便迅速被風化,成為灰燼。至於帝后的梓宮及屍骨,則是在文革的衝擊下,被當做“牛鬼蛇神”來批鬥,徹底的破壞掉了,這也成為考古人員心中永遠的痛。

此次事件,給當時的考古學界深深的上了一堂代價慘重的歷史課。1959年,鄭振鐸、夏鼐上書國務院,請求立即停止批准對帝王陵墓發掘的一切申請,國務院同意,此後,不主動挖掘古墓,便成了考古學界的一條規定,也是一種告誡。

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具備發掘秦始皇陵的條件?

定陵地宮一處

定陵之後,除了工程施工建設時引發的搶救性發掘,新中國再無主動的開挖過帝王陵寢,不管是秦始皇陵,還是武則天的乾陵,抑或是其他各個朝代的帝王陵。而在這之中,秦始皇陵因其特殊的歷史地位,以及通過勘探得知的複雜且規模宏大的地下墓葬結構,加之司馬遷《史記》中對始皇帝陵墓的逼真描寫,讓其更能牽動社會大眾和歷史愛好者的關注目光,並且隨著建國70年來新中國綜合國力的突飛猛進,關於當下是否具備發掘秦始皇陵的客觀條件的爭論,又開始浮現出來。

位於驪山北麓的始皇帝陵,因為1974年的一次意外考古發掘,聲名大震。然而當時發掘的只是皇陵以東1.5公里之外的一個隨葬墓坑,兵馬俑。兵馬俑的出土,打開了這個當年歷經二世39時間修建成功的帝王陵墓的冰山一角。隨葬墓坑尚且如此的規模宏偉,那麼真正的帝陵該是何其壯觀?我們不得而知,卻又滿懷期待。

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具備發掘秦始皇陵的條件?

兵馬俑一號坑

如司馬遷所言,地宮的形制依地上而建,城牆宮殿應有盡有,日月星辰、山川大海點綴其中,注水銀以為河,集娃娃魚的油脂用作長明燈,機關暗箭列於四周,地宮之中光亮永在,不止不熄。當然我們很容易就能斷定封閉的地下空間裡是不可能有永遠的光亮的,但除此之外的所有東西,僅僅是想象,都會讓人覺得瘋狂。

秦始皇徵發70萬丁來修建的陵寢,在歷史的記載中,應當是古往今來所有封建帝王中規模最大、形制最高的了。下葬之後,秦二世又下令將所有工匠永遠封鎖在內城與外城之中,從此便再無人知道地宮的入口所在。三年之後,當項羽的大軍開拔到驪山,所過之處燒殺劫掠,但對於始皇陵,只是破壞了地面之上的所有建築,兵馬俑墓坑也有部分焚燒的痕跡,除此之外,對地下部分,並沒有進行大肆的挖掘損毀,如今來看,這也算是一件幸事了。

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具備發掘秦始皇陵的條件?

始皇陵復原圖

時間進入新世紀之後,在2002年,國家集合當時最先進的人工、科學技術及專業考古人員,對秦始皇陵開展了一項名為《考古遙感和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的“863項目”。根據當時最權威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是皇陵是一座建立在九層夯土之上的金字塔結構的巨大陵墓建築,在夯土之下,則是四十多米厚的封土,封土之下是地宮,地宮呈矩形狀,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墓室位於地宮正中央。

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具備發掘秦始皇陵的條件?

始皇陵剖面圖

由此可見,秦始皇的陵墓與後世大多數的帝王陵墓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朝向問題,不是傳統的坐北朝南,而是東西朝向,面向東方。其中的深意,想來多半是有向後人展示自己一掃東方諸侯國、統一華夏的豐功偉績吧。然而他終究沒有想到,身後不過數年,便戰亂四起,起義不斷,歷經百年的功業成果,轉瞬間煙消雲散,成為了他人的嫁衣,留給後人的,除了歷史,便只剩下孤獨的帝王陵。

當今,四維超聲成像及遙感技術不斷突破,考古學的專業團隊比之建國初期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我們已然具備了相當水平的專業考古發掘力量和文物保護能力,但是基於不主動發掘的慣例,始皇帝陵及其他的帝王陵墓,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間裡,會一直靜靜的深藏地下,作為文化瑰寶和歷史驕傲的形象,見證著江河奔湧,歲月流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