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大明王朝從洪武帝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初四在應天府稱帝開始,至崇禎帝朱由檢1644年三月十九在北京煤山上吊止,享國276年,歷十六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他有"

治隆唐宋"的興盛,有"遠邁漢唐"的氣魄,特別是還有廣為流傳的"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讚譽,雖然這個言過其實,但是明朝由始至終,在對外戰爭這方面,確實態度比較強硬,也值得稱道。

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大明開國北征

在明朝歷史中,大部分戰爭都是和少數民族打內戰,基本上都是遊牧民族和中原百姓的歷史摩擦,但是有兩次對外戰爭,明朝當時的帝王都表現出了強硬態度,並且還是兩位執掌大明皇權時間最長的皇帝,因此他們用絕對的皇權,將國家行動完全貫徹下去,從而取得了永載史冊的勝利。

這兩次對外軍事勝利就是嘉靖帝蕩平倭寇,萬曆帝援朝徵日。從具體情況看,這兩次征戰有很多相似之處,從中也能夠看出明朝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讓人能再看一看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

兩位少年天子的霸氣執權路

嘉靖帝是萬曆帝的祖父,但是兩人的命運卻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少年繼位,都是執掌皇權近半個世紀,都是長期不上朝曠工狂人,都有著執拗甚至偏激的性格,當然,也都有很多自作聰明的舉動,當然作為爺爺的嘉靖帝更勝一籌,但是都不能掩蓋二者的帝王霸氣,說到底就是對皇權的深刻認識。

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嘉靖帝畫像

嘉靖大禮議。嘉靖帝其實按正常情況和皇位是沒有關係的,他是藩王世子,但是運氣好,趕上個無後而終的堂兄正德帝,這樣只能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選繼承人,這樣時年十五歲的嘉靖帝才繼承大統。但是按照皇位繼承的根本制度以及儒家法理,嘉靖必須是以正德帝的親弟弟、弘治帝的親兒子身份來繼承皇位,這樣他就等於過繼給弘治帝了。其實這樣也沒什麼大事,畢竟認個爹拿個皇位,這個事回報大,但是關鍵是不能再認原來的父母為父母,他只能稱呼原來的父母為叔父母。並且在正德朝舊臣的聯合抵制下,毫無根基的嘉靖帝剛開始對策全無,最後新科進士張璁抓中正德遺詔中"嗣皇帝位",搞繼統不繼嗣,這才抓住了制勝法寶,並且聯合朝中王陽明心學力量,先以太后禮迎生母進宮,後尊生父故興獻王為帝,改稱弘治帝為皇伯,贏得了勝利,史稱"大禮議之爭"。這次勝利,嘉靖帝杖殺朝臣十六人,逐退大學士楊廷和,順利完成了皇權交接,向朝堂展示了帝王的崢嶸,並學會了用權術執掌這個帝國。

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萬曆帝畫像

萬曆爭國本。萬曆的皇位不用爭,十歲的時候順位繼承他老爹的,但是他想為自己的兒子爭,因為他沒有嫡子,長子朱常洛是他和宮女王氏的激情結果,次子朱常洵是他寵愛的鄭貴妃所生,按《皇明祖訓》,只能是朱常洛繼位,但是萬曆覺得他出身低,不能當天子,反而想立愛妃所出次子為太子,以後繼承他的皇位。然而萬曆的這個想法被眾臣一致反對,期間萬曆也是想了各種辦法,不上朝、不視事,還搞"三王並封

",企圖以拖字訣來達到目的,但是都被群臣逐一破解,最後足足拖了十五年也還是不得不立長子為太子,這中間一系列的鬥爭統稱為"爭國本事件"。萬曆帝失敗了,可他的失敗也向群臣表達了帝王的權威不可冒犯,他先後逼退四位內閣首輔、十餘名部級高官,把三百多官員罷官解職流放,並又開始重用宦官,加強皇權。

其實如果從具體的事來講,不論是嘉靖帝爭禮議還是萬曆帝爭國本,他們都可以選擇更加溫和的辦法,就算是萬曆帝贏面小,他完全可以換個角度,把長子朱常洛的繼承人資格搞掉,照樣可以達到目的。但是,他們卻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正面對抗,付出了極大地代價,但是這個代價是大明朝的代價,不是他們的代價,他們是利益獲得者,嘉靖藉此搞掉了弘治帝系的政治力量,萬曆帝藉此清洗了張居正殘留勢力,從而達到了他們維護自身絕對皇權的目的,這樣才有了自己長時間統治的政治基礎,以至於所統治的時代都號稱中興,即嘉靖中興、萬曆中興。

兩次酣暢淋漓找場子的霸氣

這兩次的對外戰爭,其實也是有趣,均是號稱"倭亂",即倭寇禍亂,嘉靖倭亂與壬辰倭亂,嘉靖朝是沿海海盜假借倭寇之名在沿海燒殺搶掠,壬辰倭亂是萬曆朝壬辰年(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興軍侵略大明屬國朝鮮,這兩次動亂,都直接威脅到了大明朝的核心利益,所以嘉靖、萬曆兩位皇帝要堅決予以打擊。

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沿海抗倭形勢

萬里海波平

其實明朝的倭寇自從立國的時候就有了,但是洪武帝就下旨"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倭寇)來了,殺了再說",但是倭寇流竄快,並且當時大明因此實行海禁,戰略重心一直在北方,倭寇也就零星作亂。到了嘉靖年間,因海商串通勾結,倭寇坐大,特別是在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五十三個倭寇竟然流竄浙、皖、蘇三省,劫掠二十餘州縣,直逼南京城下,橫行八十餘日,殺傷明軍四千餘人,這完全把朝臣們粉飾的太平撕的一乾二淨。

這樣的倭寇肆虐,完全把大明朝整蒙了,嘉靖帝完全不能忍啊,並且每年倭寇入侵的頻率和規模越發難以控制,嘉靖三十一年到三十六年,有記載的倭寇劫掠就有一六十九次。所以嘉靖帝在嘉靖三十一年令王杼巡視浙江及福建,靠前組織對汪直、毛海峰等海盜勢力的打擊。嘉靖三十三年,令南京兵部尚書御倭,次年張經聯合俞大猷取的王江涇大捷,斬首二千級,取得抗倭首勝。到嘉靖三十八年,戚繼光在浙江編練戚家軍,次年在寧海九戰皆捷,後來明軍又在寧波、溫州一帶大敗倭寇,自此浙江倭亂基本平定。此後倭寇聚集在福建,嘉靖四十一年,戚繼光率六千精兵第一次入閩,取橫嶼、福清、林墩之勝,莆田一帶的倭寇基本被消滅。次年俞大猷調任福建總兵,與戚繼光一起平定福建倭亂。最後實在嘉靖四十四年,戚繼光與俞大猷配合,殲滅廣東倭寇,至此基本肅清了東南沿海為禍已久的倭寇之亂。

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嘉靖影視形象

嘉靖朝平定倭亂,保證了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民生活穩定和社會生產,維護了東南財賦之地的安穩,夯實了明朝的統治根基。同樣以戰練兵,用實戰把腐朽的大明軍隊篩選了一遍,練出了一支百戰精兵,這樣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四藩不敢輕動,也為後來明軍在萬曆年間的三次大的軍事行動打下了基礎。

世紀宗藩情

到了萬曆年間,大明朝自己內部清算完張居正也算平安無事,但外面卻不太平了。日本的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覺得日本太小,滿足不了他的野心,並且知道他的前輩們隨便弄幾個人就能在大明如入無人之境,那他率領大軍過去,不得直接得了天下,也可以當一代開國之主。

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萬曆援朝抗日

當然他也知道路得一步步走,所以在萬曆二十年攻朝鮮,企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大明。剛開始,不得不說日本軍力還可以,把朝鮮虐的不行,一個月攻佔朝鮮京都,朝鮮雖然自己菜,但是他有老大啊,他的宗主國是超級霸主大明,因此向大明求援。大明一看小兄弟被欺負了,立馬帶人過來救場子,派兵四萬,入朝作戰,前期因為情況不熟被朝鮮隊友坑了一波,後來情況熟悉了之後調集精銳,在平壤大敗日軍,殺傷敵九千餘人,明軍陣亡七百九十人,此後李如松乘勝追擊,以五千兵力在碧蹄館與四萬日軍遭遇,雙方鏖戰,最後李如松退走,日軍傷亡慘重。此後因為明軍限於先期準備不足和日軍認識到明軍的強大戰力,雙方議和。

議和時日方提出以大同江為界的無理要求,談判破裂。到萬曆二十五年,日軍再次發動進攻,這次大明也知道不能輕慢了,調集各邊鎮精兵入朝,先期帶了四萬,後期陸續增援到十一萬。剛開始也是打得很艱難,但是萬曆帝一直支持前線作戰,明軍也開始掌握主動,逐步反攻,取得稷山大捷,朝鮮隊友也贏得了鳴梁海戰,後面就是豐臣秀久死在了日本京都,日軍士氣受挫,雙方各自退兵。

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萬曆帝戎裝像

萬曆援朝抗日戰爭持續了七年,"動天下之兵,費天下之財",把國運壓上去了也得救朝鮮,這不僅是單純因為宗藩關係,而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決策,體現了朝鮮之於中國的重要地緣位置,也維護了中朝兩國人民的歷史友誼,所以即使明朝滅亡了,朝鮮一直使用華夏衣冠,沿用大明崇禎年號至近代,還按時祭祀大明洪武、萬曆、崇禎三帝,以表對中華再造之情的感恩。

大浪淘沙來的兩代超級名將

兩朝風雲,湧現出不少風雲人物,那些直接指揮戰爭的將領,就是時代風雲的弄潮兒。大明朝的軍制是衛所制度,軍丁世代相傳,給養依賴屯田,這個制度怎麼樣就不評價了,有初創時為大明穩定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有後期崩壞的腐朽不堪。但是盤點一下嘉靖、萬曆兩朝負責指揮兩次對外戰爭的名將,他們都是出身將門,無非就是世襲職務高低之分,這也告訴大家,打仗確是是個專業活,祖傳幹這個的果然不差,至少他們大浪淘沙過後的成材率高一些。

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俞龍戚虎

俞龍戚虎。嘉靖朝平定倭寇的將領有兩個人功績最大,俞大猷和戚繼光,戚繼光大家可能熟悉點,可俞大猷也不簡單,所以時人將他們倆併成為"俞龍戚虎",俞大猷可是以"龍"排在戚繼光前面,當然,後面還有一句"殺人如土"。

俞大猷的一生,絕對是個傳奇,他祖上傳下的職務是百戶,營連級,起點相對較低,但是他自身能力過硬,江湖地位也很高,拜過名師,先從趙本學學兵法,後從李良欽學習劍術,踢過場子,單身持劍挑翻了整個少林寺。戚繼光的故事就廣為人知了,他起點比俞大猷高,戚繼光的祖籍可是濠州,他祖先戚祥是洪武帝起兵時的心腹親兵,後來幫洪武帝擋刀犧牲了,因此得到了正四品的登州衛指揮僉事鐵飯碗,是登州軍方的第三把手,這個級別相當於現在市軍分區大校參謀。

從明朝在位最久的兩位皇帝,看皇權高度集中下的對外軍事勝利

東李西麻

東李西麻。到了萬曆年間,因為東北少數民族坐大,所以在東北鐵嶺這塊,產生了不少將門,特別是在抗倭援朝到戰爭中,李家的李如松和麻家的麻貴表現突出,先後擔任備倭總兵官,為前線主將,直接負責一線指揮,並且都取得了勝利,所以將二人並稱。

李如松是少年得志的典型,他老爹李成梁鎮守遼東三十年,爵封寧遠伯,率遼東鐵騎在東北無人能擋,關外的少數名族被管的服服帖帖,先後奏大捷十次,連清朝立國頭領努爾哈赤都曾是他家的家奴,因此李如松一如官場就憑藉父蔭為指揮同知,從三品,比戚繼光的世職務還高。

麻貴的名氣不如李如松,但也是出身將門麻家,《明史》記載:麻氏多將才,麻貴的父親是大同參將麻祿,但麻貴不是長子,所以並沒有承襲世職,但也是以舍人從軍,雖然他的父輩不是很顯赫,可他的子侄輩都很優秀,六個人都當過總兵、參將一級的中高級將領。

這兩代將領,遇上了一個屬於他們的時代,雖然都各自遭遇過不同的曲折磨難,但是他們還算比較幸運,創造瞭如星璀璨的事業,總體來說,也算功德圓滿,並且是在封建君主專制的明朝,確實有很大部分要得益於當時在位的嘉靖帝、萬曆帝,不然要是遇到崇禎帝,如孫傳庭、盧象升之流,也只能無力迴天。

備註: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