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在淅川

編者按:最近幾年,“屈原熱”在河南淅川周邊的鄖縣、西峽、丹江口、老河口等地悄然興起,且方興未艾,唯獨屈原真正的故里淅川沉默不語。

2014年8月25日,與淅川毗鄰的十堰鄖陽區(原為鄖縣)召開了全國性的屈原文化研討會,研討論證的主題為“屈原與鄖陽”;自2015年至今,與淅川毗鄰的西峽已經舉辦了三屆“屈原故里中國(西峽)端午文化旅遊節”,宣稱屈原故里在西峽;2016年6月至7月,學者李敦彥多次撰文表明屈原故里在老河口市……筆者認真研讀了這三地的所有論文,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無論是鄖陽,還是西峽、老河口,他們所有的觀點都離不開四個詞:丹江、丹陽、淅水、淅川。因為離開了這四個詞,他們所有的觀點都站不住腳。這也為“屈原故里在淅川”揭開了冰山一角。


屈原故里在淅川

以訛傳訛,留下千古謎案


屈原故里在淅川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關於屈原的出生時間,中國著名史學家白壽彝考證為“約在楚威王五年(公元前335年)”,百度百科記載“約公元前340年。”,前後相差5年,因為,前面都有一個“約”字,大約均為推測罷了。但是,關於屈原的故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沒有明確記載,但《中國通史》及其它歷史典籍大都記載為:相傳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

第一,何為“相傳”?

相傳就是民間口頭傳說,非正式記載。

第二,“相傳”的內容是啥?

“相傳”的內容就是“相傳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這裡麵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楚國始都丹陽在秭歸,二是因為屈原出生在丹陽,楚國始都丹陽在秭歸,所以屈原故里在秭歸。

第三,為什麼會出現“相傳”二字?

這個“相傳”源於屈原死後700多年的一部書,那就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酈道元在寫《水經注》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到過秭歸,而是引用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記》;而《宜都山川記》的作者袁山松也沒有親自到過秭歸,也是用的“相傳”。所以,此後的屈原秭歸說追隨者用的都是“相傳”二字,包括近代著名學者郭沫若。

由此看來,“屈原故里在秭歸”不過是一個傳說。既然是“傳說”,那就可以討論,可以研究。而隨著淅川周邊的屈原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觀點指向“淅川才是屈原真正的故里”這一事實。


屈原故里在淅川

楚國始都丹陽的論證,確立了屈原故里在淅川

咱們再回到剛才“相傳”的內容,之所以出現“屈原故里在秭歸”,這是因為“相傳楚國始都丹陽在秭歸”。也就是說,如果楚國始都丹陽沒有在秭歸,那屈原就不是秭歸人;如果楚國始都丹陽在鄖陽、在老河口、在西峽,那屈原就是鄖陽人、丹江口人、西峽人。歸根到底來說,楚國始都丹陽在哪兒,屈原就是哪兒的人。所以,在論證“屈原故里在哪兒”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得先搞清楚“楚國始都丹陽究竟在哪兒”這個問題。

楚國在建國前,已經在丹陽居住了數百年。具體觀點筆者已經在《丹陽古城,沉沒在丹江湖下的大楚風雲》(刊發於2014年《中華遺產》11期,後被收錄為百度百科)一文中表述很清楚,這裡就不再贅述。楚國國姓為羋(mi)姓,熊氏。自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冊封楚國為子爵諸侯國,至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滅亡,楚國先後經歷了42位國君,819年。楚國曾在丹陽、郢(荊州)、陳、矩陽、壽春等地建都,其中,在丹陽建都時間最長,大約在353年左右。楚國42位國君,有18位國君在丹陽生活和工作過。可見,丹陽在楚國曆史上的位置非常重要。


屈原故里在淅川

楚國始都丹陽究竟在哪兒?近代學術界主要有當塗說、秭歸說、枝江說、丹淅說等說法,現在公認的是丹淅說。關於這些歷史公案,現在已經明朗,我就不再一一引述,只說兩個方的公認證據。一是公認的地望。古時候,山南為陽,水北為陽,丹陽,顧名思義,就是丹水之北。而丹水就是丹江。而丹江只有淅川境內的大石橋至小三峽段為東西走向,符合“丹水之陽”的地望。

二是公認的文獻。史學家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正史。在《中國通史》第三卷第1007頁第一段:“(丹陽)位於今陝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處。丹水與淅水合流,進入漢江上游,與荊山山脈連成一片”。百度百科說的更直接,“關於古丹陽的位置,近代學術界有當塗說、秭歸說、枝江說、丹淅說等說法,現在公認的是丹淅說(即河南省淅川縣丹水和淅水交匯一帶)。”這個丹水與淅水交匯的地方現在隸屬河南省淅川縣老城鎮楊山村,其具體遺址名叫雙河鎮,已經在1971年丹江口水庫蓄水後被丹江水淹沒。

既然楚國始都丹陽在淅川,那麼,屈原故里就在淅川。

屈原故里在淅川

屈邑的位置,論證了屈原故里在淅川

屈姓源自屈邑,其祖先為楚武王的兒子屈瑕。楚國國姓為羋(mi)姓,熊氏。其後代因為隨封邑姓,後分為白、景、屈、昭、熊等姓,其中,景、屈、昭三姓勢力最大。春秋時期,楚國貴族家庭的子弟在沒有入仕前,一般都是在封邑成長。因此弄清楚屈邑在哪兒,對於屈原故里在哪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遺憾的是《史記》上並沒有明確屈邑的具體位置。但是,屈邑是楚武王登基後封給兒子屈瑕的封地,因為,在屈暇之前,就是楚武王,沒有屈姓之說(或沒有楚國屈姓之說)。我們可以根據楚武王時期的楚國地盤來推斷屈邑的大致方位。


屈原故里在淅川

第一,屈邑冊封時間和楚國疆域範圍佐證了屈邑在淅川。楚武王是楚國第十七代君王,名熊通,公元前740年登基,在位51年,是楚國第二個在位時間長的君王,僅次於楚惠王(在位57年)。

在楚武王登基前,也就是公元前740年前,楚國的疆域面積很小,《史記》記載,楚國“土不過同”。“同”為春秋時期的計量單位,100裡為1同。也就是說,那時候,楚國的疆土面積方圓不超過100裡,大致在現在淅川的老城、滔河、大石橋、荊紫關、馬蹬、盛灣、上集、香花等地,可能包括與淅川相鄰的鄖陽部分地方。楚國是自楚武王以後才大範圍擴展疆土的。

屈邑是楚武王登基後封給屈瑕的封地,屈瑕在得到封地後才改姓為“屈”姓。不可能提前多久,也不可能推後多久。因為,楚武王給屈瑕的官職是“莫敖”。“莫敖”是一個僅次於令尹的軍事指揮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元帥級別。在此後楚武王南征北戰的戰役中,屈瑕每次都是主帥,並且從《史記》等史書上記載來看,在征戰中,屈瑕這個名字已經在使用。由此,可見,屈邑就在淅川境內,且距離丹陽不遠。


屈原故里在淅川

第二,楚始都丹陽不在秭歸,屈邑更不可能在秭歸,而是在淅川。因為,在公元前740年,秭歸還不屬於楚國的疆土。老河口市學者李敦彥的撰文更直接,他用的標題就是《屈原一生疑從來沒去過秭歸的樂平裡》。李敦彥還在文章中引用韓隆福教授的話:“ 2012年6月,屈氏宗親11省代表統譜會議在秭歸召開,沒有一人願去樂平裡參加虛設的祭祖活動。連荊州著名學者張世春在多年考證後也得出了‘秭歸併非屈原故里’的結論”。

第三,屈邑不可能在老河口,楚始都丹陽更不可能在老河口,而是在淅川。學者李敦彥的《屈原一生疑從來沒去過秭歸的樂平裡》一文,首次提出“丹陽老河口說”和“屈原故里老河口說”、“屈邑老河口說”等三個學說,這就有些牽強附會了。首先,硬把漢江作丹江。稍微懂一點地理的人都知道,丹江是漢江的支流,丹江在丹江口併入漢江。因此,老河口沒有丹江,只有漢江。李敦彥老先生為了自己的學說,硬是把丹江往南圈了100餘公里,看來這位老先生也是夠拼的啦。其次,硬把東西當南北。隨便在電腦上搜一個地圖,不難看出,丹江只有在淅川境內的大石橋到小三峽段是東西流向;過了淅川境內的小三峽,就變成了南北流向。併入漢江後,自丹江口以下,一直到茨河鎮,還是南北流向。這看起來是一條河流的流向問題,但是,丹陽在丹水之陽,也就是在丹江的北邊。如果真如李敦彥說的丹陽在老河口,莫非這座古城建在漢江河裡不成?再次,一切不攻自破。既然“丹陽老河口說”不成立,而李敦彥老先生的“屈原故里老河口說”、“屈邑老河口說”都是建立在“丹陽老河口說”之上的,一切都不攻自破了。不過,李敦彥老先生說的屈原到過老河口,到過丹江口,到過鄖陽,這些觀點我還是贊成的。

屈原故里在淅川

第四,屈邑不可能在西峽,楚始都丹陽更不可能在西峽,而是在淅川。西峽自舉辦“屈原故里中國(西峽)端午文化旅遊節”以來,引起了全國學者的質疑,特別是“丹陽老河口說”持有者李敦彥老先生更是撰寫了《十大楚史證:“楚國丹陽屈原故里西峽說”荒謬之極》一文,還畫出了地圖作證。這裡,我想說的有三點:首先,西峽只有淅水,沒有丹水(丹江)

。雖然有一個鄉鎮地名叫丹水,但是,那裡只有鎮,沒有水。這在地理位置上是不成立的。其次,西峽在公元前740年前屬於古鄀國。古鄀國是一個位於秦楚之間的小國,直到公元前622年才被楚國滅亡。古鄀國的貴族被楚國人挾持前往湖北宜昌,成了楚國的附庸國,故有了上鄀和下鄀之說。而此時,已經到了楚穆王時期,距離楚武王封屈瑕封地已經至少過了119年。再次,李敦彥老先生的謬誤。老先生為了論證漢水就是丹江,為了證明楚始都丹陽在老河口,硬是不顧實際,把百度地圖生生地撕裂,把丹淅交匯之處硬是畫到了丹江口(實在淅川境內的老城鎮楊山村一帶,原名雙河鎮)。不僅如此,他還說西峽、淅川不屬於漢北,不是屈原流放地。試問,難道丹江口以下的漢江叫漢江,而丹江口至鄖陽縣城段就不叫漢江?而恰恰是,丹江口以下的漢江是南北向,丹江口至鄖陽縣城段是東西向。無論怎麼說,淅川、西峽都在漢江之北。不過,屈原自郢都流放漢北,途徑老河口也是必須的。這就印證了鄖陽、西峽等地有以屈原和屈原故事命名的地名了。


屈原故里在淅川

第五,屈邑不在鄖陽(原為鄖縣),楚始都丹陽更不可能在鄖陽,而是在淅川首先,地理位置不相符。這裡必須說明一點,鄖陽與淅川交接的部分區域可能為楚國疆域,可能是和氏璧產出地荊山山脈,但絕對不是楚始都丹陽。因為,這些地方在丹江之陰,而不是丹江之陽。其次,春秋時期,鄖陽為麇國,不屬於楚國。楚武王時期,採用的是“近交遠攻”的策略,麇國一直存在到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此後,再沒有文字記載。也就是說,麇國在公元前611年之後才被楚國滅亡。既然這樣,楚國的都城丹陽當然不可能在鄖陽,屈邑不可能在鄖陽,屈原故里更不可能在鄖陽。

再次,必須把古鄖國與鄖陽區分開來。公元前701年,莫敖屈暇帶領楚國軍隊與鄖、隨、絞、州、蓼等國聯軍展開大戰。這裡面的鄖是漢陽諸姬之一,位置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一帶。

大量詩句,佐證了屈原與淅川千絲萬縷的聯繫

屈原流放漢北創作了《楚辭》,漢北是一個大概念,在歷史學家中,認為漢北包括現在的鄖、襄、南陽甚至更廣的地區。當然,也包括現在的丹江口、淅川、西峽等地。屈原故里在淅川,這個問題在上面的文字中已經敘述很清楚,但是,屈原流放漢北究竟到沒有到過淅川?其實,屈原的《九章》之《抽思》中大量詩文已經印證了屈原曾經到過淅川,並在登臨淅川境內的岵山,寫下了著名的愛國詩篇《國殤》。


屈原故里在淅川

第一,《九章》之《抽思》中的詩句,符合淅川的地溶地貌。首先,“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一句,說明淅川屬於漢北之地。其次,“長瀨湍流,溯江潭兮。狂顧南行,聊以娛心兮”符合淅川丹江地貌特徵。這兩句詩說明了當時屈原是自南向北逆江而上。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狂顧南行”這句詩的意思。“狂顧南行”是坐船逆水而行的時候,不停地向南遠望。因為,郢都在南方,屈原思君優國,可絕對不是向南行走。那麼,具體行走的江水究竟是漢江還是丹江?這個應該從行走路線和地貌特徵來研判。詩句裡面描述的位置絕對不是丹江口以下老河口段,因為丹江口以下為平原,沒有“軫石崴嵬”之地。只能是丹江口至鄖縣段或丹江口至淅川小三峽段。而丹江口至鄖縣段是東西走向,而丹江口至淅川小三峽段為南北走向。自南向北逆江而上只能是丹江了,並且“軫石崴嵬,蹇吾願兮”的地理特徵最符合淅川丹江小三峽地貌特徵。再次,“低徊夷猶,宿北姑兮”一句明確表明了屈原夜晚就住宿在淅川的岵山。“姑”是通假字,通“岵”。“北姑”就是江水北面的岵山了。為啥屈原自南向北走而又住宿到了江北面的岵山?這是因為丹江自小三峽以上,又變為東西走向,岵山當然在丹江的北邊了。


屈原故里在淅川

第二,屈原在流放漢北時候,寫下了愛國詩篇《國殤》。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論證。一是從地容地貌分析,屈原是在流放漢北時候登臨岵山寫下了著名愛國詩篇《國殤》。通過上文分析,屈原在流放漢北的時候曾經“夜宿北姑”。但是,屈原為啥要夜宿淅川境內的岵山?這是因為岵山腳下就是丹淅大戰遺址。秦楚丹淅大戰也叫丹陽之戰,地點就發生在淅川境內的丹江與淅水交匯之地的丹陽。丹陽不僅是楚國始都,而且是楚國的宗廟所在地,更是屈原的故里。這場大戰造成楚國宗廟被毀,楚人逃離,丹陽古城變成了殘垣斷壁,一片瓦礫。屈原的悲痛之情可想而知。

二是從歷史事件時間分析,屈原在岵山寫《國殤》與歷史事件完全吻合。《國殤》出自屈原《九歌》。《九歌》全是祭祀的詩歌,題材多為鬼神,是屈原在淅川、鄖陽、丹江口一帶民間歌謠的基礎上加工整理而成,唯獨《國殤》是紀實性的祭祀詩歌。屈原流放漢北是在楚懷王25年,也就是公元前303年左右。秦楚丹陽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12年,距離屈原登臨淅川岵山已經過了整整10年。時間邏輯完全符合。

由此可見,《抽思》詩句佐證了屈原是自老河口到丹江口,自丹江口逆水丹江而至淅川,登臨岵山寫下了《國殤》。但是,筆者並不否定屈原去過老河口、丹江口、西峽等地,更不否定屈原到過鄖陽。因為,“滄浪之水”就在丹江口與鄖陽之間的漢江,只不過另外有詩句佐證罷了,但絕對不是《抽思》裡的路線了。


屈原故里在淅川

綜上所述,筆者的觀點是:楚始都丹陽不在鄖陽、老河口、西峽,更不在秭歸,而是在淅川;屈邑不在鄖陽、老河口、西峽,更不在秭歸,而是在淅川;屈原故里不在鄖陽、老河口、西峽,更不在秭歸,而是在淅川。《抽思》與《國殤》論證了屈原流放漢北登臨淅川岵山而寫下了《國殤》。

淅川人,應該記著屈原,紀念屈原。因為,他是淅川人親親的老鄉呀!

後記:筆者撰寫這個文耗時兩週,查閱了大量文獻。必須說明的是:筆者只是一位草根文人,不是史學家,也不是考古專家。只是一種觀點,拿出來與大家討論,分享,交流,歡迎批評。

屈原故里在淅川

作者簡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五四文藝獎獲得者,南陽市五個一文藝工程獎獲得者,南陽市作家協會理事,淅川縣文聯副主席,淅川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刊發作品3000餘篇,《讀者》、《意林》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禪谷禪韻》;長篇小說《淚落水中化血痕》;參與主編《魅力淅川》叢書(六卷),撰寫的《北京,不渴》微電影劇本拍攝後榮獲國家林業部“十佳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