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拔尖的孩子背後一定都有一個執著栽培的家長嗎?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其實,是不是拔尖的孩子背後,都是刻意栽培的父母,這事還真就未必。

小學階段,其實基本上是看不出來成績差距的,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從初中開始,但是小學高年級開始,也就是4-6年級開始,是逐步分化的時候,很多孩子小學時候成績很好,但是上了初中就慢慢成績下來了,所謂“泯於眾”,至於背後是不是有一個執著栽培的家長,真的很難說。

舉幾個栗子吧,大家慢慢吃著栗子,看著我寫。

都是身邊的真實栗子。

一個是親戚家的一個孩子,老大各種頑劣,無奈,親戚覺得老大養廢了,生個老二吧,別說,當時真的是這種想法,原以為想要個女孩來著,但是沒有遂了心願,生出的還是個男孩,但是這個男孩和老大可就截然不一樣了。

和哥哥差了10歲,整天追著哥哥後邊玩,哥哥也沒少往“壞”裡帶他,但是這娃天生就是帶不壞那種,一樣地淘氣,但是學習從來都很好,長得玉樹臨風一般。

前幾天來我家,我問他怎麼從小到大學習這麼好,還沒受哥哥的影響,他說:就是從小習慣了,必須先把重要事情做完了再去做其他事,玩啊鬧啊的。

而且,這孩子從小到大,不僅學習不用家裡操心,上大學,到大學畢業分配,再到找工作,結婚,買房,都是自己弄的,一點沒讓家裡給管,真的是天生是“別人家的孩子”類型。


其實,說起教育來,這哥倆屬於一個爹媽生的,一個爹媽教育的,但是就是出了兩個不同性格的孩子,而且還性格都是相對兩個極端的樣子。

還有1個遠方親戚家裡,父母倆屬於大字不識的那種,從來沒管過孩子學習,基本上就是任由孩子自由生長,但是孩子也是一路特別出息,考大學,找工作,自己存錢結婚娶媳婦,一路開掛,對父母也是孝順。

這倆娃都是羨煞周圍老父母老母親的樣子。

而有些家庭確實對孩子盡心盡力,但是孩子卻覺得父母管的太寬,沒有自由,很逆反。這是反例了。當然也有執著培養的父母背後是無敵學霸的例子。


像有個哈佛爸爸吳天馬,自己就是搞教育的,一路從小可以培養女兒,真就把孩子一路送上哈佛,還有劉亦婷的媽媽,按照卡爾威特的教育方式,從小教育劉亦婷,也一路把劉亦婷送上了哈佛大學。


這些是對栽培孩子相當執著的父母了,也是很成功的父母。


現在大多數父母,基本上對孩子還是有意栽培的,一方面是現在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一些,一方面經濟條件也好了,家裡一般只有1-2個孩子,對於孩子還是很在意的。

基本上,週末的孩子們不是在上培訓班,就是在上培訓班的路上。

我身邊就有一對父母,孩子從週一到週日,差不多每天都有課,基本沒有休息的時候,孩子也是很整齊,學習很好。

刻意栽培的父母,這裡也需要注意培養的方式,如果是朋友式的關心,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愛,相信孩子會很優秀,如果是強制型,控制型,可能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

只能說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