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后王”勝“前王”的問題很糾結

王鐸:“后王”勝“前王”的問題很糾結

王鐸是明清調書法對日本書壇中有影響的一位,這位“后王”吃透“前王”的精髓,少些許二王的流媚而增添雄強與骨力,王鐸的書風的形成於清代碑學興起的前夜,先行者得以不為趙董之風左右,從漢魏與先秦的書跡中尋找養分,同樣融合張、懷激情四溢的唐風草法,千錘百煉,融鑄一體,書法的內含更為豐富。在王鐸之先唐之李邕便有北碑的骨力風尚引入,只不過到了王鐸這裡,更加深入,從“二王”入手穩步突破,造就孟津先生光芒四射的“后王”風尚,為近代的東瀛書家所折服,掀起由他引來的一種流風餘韻。從人品上論,士大夫的媚骨何以成為雄強沉沉,那是許多的仕清文人不得已的選擇,媚在表面,骨在裡面,這個心理狀態與趙子昂相同,(參讀本博文章《趙孟頫的顯與隱、媚與骨》)仕清者在物質的生活上是優越不同如陶潛之類卻在良心上有太多的鬱抑,心靈的磨難不亞於隱在山林的遺民,書法的實踐不僅僅是一個藝術的過程,同樣是一個人生心理鍛鍊的過程,所有的書法的藝術造詣正好印證自己的心跡,技載著道,畫著自己的真心給人看,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因追尋漢魏先秦,字體較之二王書法更為濃郁高古,筆畫的增添豐富字的藝術感染力,用墨也更為豐富,用水增多,被稱為“漲墨”,字與字的濃淡相參增添作品的煙雲變滅、飄渺多姿的感覺,在藝術造詣上強過傅山,黃道周,倪元璐等人,氣節的不完美不影響東瀛書家對其的喜好,但日本書法家學王鐸者成就就算不上高,因其在於少有創造性,不過後來的少字、墨象、前衛書法卻為東瀛人贏得面子,故書法的創造不有追隨而有超越,書法藝術如此,其它藝術同樣如此。

王覺斯的影響首先還是在日本明清調那種環境,在另一個國度為官的氣節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藝術本身的價值所在,然而王覺斯影響的日本書壇很難說得上成功,一些書家流於偏執,形成惡札,這是日本書家師法不追王鐸之師晉人所致,少創新的意味,但沿著不斷的狂逸,結合現代歐美交流之風,日本少字前衛書法取得成功,那也是明清書家不斷有新面貌出現影響亦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王覺斯對國人的影響在近來才成,歷史的記憶似乎在淡化,實際上作為降臣的王鐸其心境與趙子昂無二,內心的磨難是人難以理解的,故清皇帝對其評價不高,似乎其心仍在漢營,確實王氏無心為官而是放浪形骸,醉在溫柔鄉里,這些不說也罷。其人生際遇難掩其藝術的光輝,他使二王流媚書風得到提振,趕在尚碑風潮來臨之前,作為有識見的書家,王氏學習晉人確實沉得住氣,在《聖教序》一帖中下個相當的功夫,當然還有閣帖,並滲和北碑的雄強而形成骨力不弱的帖學大家風範,這裡面沒有碑學的刻板,流暢而不流媚,骨力滲透,似不象其無“氣節”,看來藝術的面貌總是奇怪的東西,讓人難以說透。實際上對於王氏的內心,降清後生不如死,藝術成為其麻醉的媒介,他的字沿著晉人的風尚,先是靜坐,然後是行走,再後是奔跑,最後還出現某種意義上的狂奔。這就是你所看到的后王之面。(作者:雷家林)


王鐸:“后王”勝“前王”的問題很糾結

王鐸:“后王”勝“前王”的問題很糾結

王鐸:“后王”勝“前王”的問題很糾結

王鐸:“后王”勝“前王”的問題很糾結

王鐸:“后王”勝“前王”的問題很糾結

王鐸:“后王”勝“前王”的問題很糾結

王鐸:“后王”勝“前王”的問題很糾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