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學好行書和草書,《聖教序》是繞不過去的一部經典字帖,寫小草則《書譜》是必臨的課本,而大草則王獻之的《草書九帖》就是必須打基礎的經典字帖。但是這些字帖練好了,出來的人還是很少,還必須將這些字帖中的重點加以反覆訓練。

行草書有哪些必須提高的核心技術呢?

第一是用筆圓厚,把筆畫寫出立體感是基礎,在宣紙上,畫一個棒槌絕對比畫一片葦葉有力度,經得起挑剔。這點,筆者在去年的文章中已經談過,此不贅述。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箭頭所指的筆畫皆如圓柱,厚實

第二是筆勢。筆勢是筆毛和手運動後自然產生的勢能,說通俗點就是筆要往哪裡跳,是要順其自然的,筆跳起來產生什麼樣的勢能,也是有審美上的高低之別的,首先是勢能越大,則審美層次越高。通常來說,逆勢的勢能比順勢大。除了紙上筆毛運行本身蹲、跳形成的勢能之外,還有一些無形的勢能,比如空中畫方,則紙上畫圓,如此則弧線更有力度。如空中畫圓則紙上必須畫方,總而言之,就是追求逆勢和反勢,而不宜順勢。趙子昂的字,有很多筆畫是空中畫圓,紙上也畫圓,因此學久了,熟悉了之後,就會甜、俗、媚,這也是為什麼書法界批評沈尹默的原因。如果紙上要順勢,就是準備一瀉千里,空中就要逆勢和回勢,控制得住筆。準備寫一大豎畫,則必先在空中取橫勢。所有這些都不是臨紙的時候去思考,而是要形成習慣,達到一氣呵成,否則於勢能有損。

第三是力度。前面兩點都涉及到了力度,是基礎,沒有前面兩點,就達不到更高的力度。除了把筆畫寫成立體的,圓厚、筆勢充分之外,還得去除蜂腰鶴膝兩種毛病,鶴膝就是筆畫中部猶豫,所謂蜂腰,就是筆畫中部太滑太薄,尤其是寫米芾的人,因為用刷筆,刷筆最薄,很容易寫成了蜂腰,對治的辦法就是筆畫的中部,筆毛要對紙面有一定的壓力,將蜂腰寫成飽滿,筋骨包含(圓中有方,方中有圓)便好了,這種筆畫我們稱之為撐柱,略呈弧形的撐柱比全直的撐柱通常顯得更有力度。如下圖米芾寫的幾個字,箭頭所指皆是撐柱形,筋骨都強勁。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米芾的撐柱都是斜向筆畫,無一例外

第四是平穩。由於行草每一行的軸線是左右擺動的,因此要注意用力度去支撐這種左右的移位。通常的方法就是用將斜向的線條寫成撐柱(其中以黃金分割角度最具美感)。為什麼是斜向的筆畫而不是水平線或者豎直垂線呢?這是因為斜向的線條有著側面支撐行勢和字勢的作用。行草書行勢彎曲,軸線左右擺動大,斜向的線條有四面支撐的作用,其力度就顯得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斜向的線條可以和軸心線形成三角形,三角形在抽象藝術中是最有穩定和力度感的。而水平和豎直的線條呢?豎畫雖有支撐本字的作用,但是行草書字距都很緊密,如果豎畫一律寫成粗重緊張,則束薪的感覺會非常明顯,且豎畫過於緊張承受的力度過大容易斷氣,再說一根獨竿的支撐,本身也不穩定,至少沒有三角形穩定。通常來說,水平和豎直的筆畫力度過大過於緊張,不僅會形成束薪,還會使得字勢僵硬,不協調,阻礙筆勢尤其是行勢的流轉。

上圖米芾寫的“天王上有”四個字,就可以看出,米芾一生書法中幾乎所有的撐柱基本都在斜線上,看最後那個有字下面的月字便知,月字的一撇寫成撐柱,而彎鉤寫成柳葉飄飛般的柔形,剛柔相濟,十分耐人尋味。因此,歷代書法家都是將接近水平的筆畫寫成柔勢,將纏繞的筆畫寫成柔勢,而將斜畫和部分豎畫寫成撐柱的形狀。

再看米芾的這個“借”字和“嗟”字均選自《苕溪詩帖》,非常明顯的斜向撐柱。臨寫米芾的字,如果沒有掌握這個特徵,那麼你基本寫不出一手流暢的米體字,尤其是米芾的尺牘,即是臨寫得熟練,也多半是在紙上描米而已。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米芾的斜向撐柱,特地加粗處理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米芾的斜向撐柱,加粗加厚處理


米芾的尺牘,斜向筆畫的撐柱,非常明顯,柔性筆畫的處理也常常能有效地襯托那些剛勁的撐柱。如米芾的《清和帖》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每個字的斜向撐柱,只有在臨寫時能體會更深


不僅是行書,米芾的草書也是這樣處理的,只不過草書中不僅有直的撐柱,也有略曲的。但是撐柱,一般來說,略曲的比死直的更有筆勢。我們來看米芾的幾個草字。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偏直的撐柱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曲的撐柱,立體厚重

不僅是米芾,漢代的《禮器碑》《張遷碑》,三國時期的鐘繇,魏碑、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李邕、顏真卿,宋代的黃庭堅、蘇軾、蔡京、蔡卞都有這個特點,到了明朝的張瑞圖、王鐸、倪元璐、黃道周、傅山,這種手法就被他們誇大到了極其明顯的境地,尤其是傅山和王鐸。我們先看王鐸的剛柔處理,箭頭所指即是撐柱。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王鐸行書中的撐柱完全和米芾一樣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王鐸草書中的撐柱


我們再看傅山,傅山因為線條纏繞圓柔,所以他的撐柱一般都會寫得粗重一些,誇張一些,以防筆力柔弱。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傅山筆下的撐柱都加重

很多人讀不懂傅山,以為傅山是醜書,以為其線條太綿軟無力,其實傅山的線條是綿裡裹鐵,是用筆的最高境界之一。傅山的四寧四毋,不是要寫醜書,相反,傅山的字在對傳統的繼承上比張瑞圖、祝允明、文徵明都要深厚得多。

行草除了學好《聖教序》外,還需掌握米芾、王鐸、傅山的這些技術

極其誇張的斜向撐柱

一個字缺乏有效的斜向撐柱,則會明顯顯得力度不足,何況是一行字,更何況是一幅字,一幅字若缺乏有效撐柱,在書畫評選的時候必然飽受詬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