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蜿蜒於廣西興安縣境內的靈渠。攝影/盛久永

-風物君語-

一條改變中國南方格局的運河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


同為秦始皇嬴政發動興修的浩大工程,靈渠長城一樣,從一誕生就擔負著家國使命,但她們肩負的責任卻完全不同:長城為阻,她為通——她首次連通中國長江、珠江水系,為五十萬“南取百越之地”的秦軍運送糧草,嶺南因此得以被納入秦朝版圖,使秦代疆域擴大近一倍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小小的靈渠,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製圖/Paprika


完成政治、軍事任務後,靈渠又化身古代中原與嶺南文化、經濟交流溝通的要道,使兩廣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2000多年後的今天,她依然發揮著重要的水利功用——澆灌沿岸

2688.53公頃的農田,使溶江平原成為遠近聞名的糧倉;同時防洪排澇、為興安縣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活、經營用水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在靈渠邊上洗衣、洗菜的居民,靈渠是他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攝影/壹米網線

靈渠,位於廣西興安縣,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境內,她似乎有些“貌不驚人”——雖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但36.5千米的“體量”,與全長1797千米的京杭大運河一比,便顯得“微不足道”。“一條水渠而已”,走馬觀花的遊客這麼說。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靈渠景區內樹木蔥蘢、飛橋流水,是當地人常去的休閒之所。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確實,靈渠是有些,但“水善利萬物”,她打開的卻是一個廣袤的世界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若無大智慧,難鑿“小”靈渠

沒有京杭大運河的體量,更沒有“同胞姊妹”長城的名聲,甚至連“靈渠”這個名字也鮮有人知。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興安秦皇宮前執矛的秦代士兵雕塑。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靈渠那麼小,在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到底怎樣發揮重要作用?是誰修建了靈渠?她從一誕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嗎?靈渠憑什麼有資格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這一美譽?

2000多年前就不能有奇思妙想嗎?


公元前221年,嬴政滅六國、成帝業,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六王雖畢,四海未一,志在天下的嬴政,負手站於咸陽宮殿的臺階上,將目光投向了南北兩個方向:南,有百越;北,有匈奴。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建於秦漢時期的古嚴關,由於地勢險要,歷來“嶺南戰事,嘗繫於此“。攝影/壹米網線

既有“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南取百越之地,便是順理成章之事。3年後,雄心勃勃的嬴政大手一揮,“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進入嶺南腹地。隨著戰線深入,運往南方的糧草在漫漫途中消耗過甚,而且當時的“高速公路”馳道只修到長沙郡(今湖南),滔滔湘江水將運糧船送到海洋山下(今興安縣境內)時,便無路可去。同時,越人利用複雜的地形展開游擊戰,使得秦軍屢遭設計、處境艱難。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山嶺連綿、嶺谷相間,廣西多有此種地貌。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前方戰事吃緊,催糧的快報一封接一封傳回來。怎麼辦?

山重峰疊,如果能修築一條河渠,溝通湘水與灕水就好了。於是,負責秦國糧草監察、督辦的祿開始了靈渠的籌劃。史載“祿仕秦以史監郡”,他也被後世稱為“史祿”。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株洲湘江盧淞大橋。 圖/圖蟲·創意

由於東南、西北兩邊高,中間低的特殊地勢,又處於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之間的分水嶺,興安便出現了“湘水北去,灕水南流”的奇特現象。經過一番勘查,史祿發現,距離湘江上源海洋河1.7千米處,有一條灕江的支流始安水,可是這兩河之間卻橫亙著一條臨源嶺,如果挖穿這條寬300餘米,高20餘米的土嶺,就可以連通湘江、灕江二水。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一灣碧水,懷抱群山,兩岸人家,安居樂業。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還沒來得及欣喜,史祿就皺起了眉頭——即使挖穿了土嶺,這兩條河之間還有近7米的落差,這個落差足以使原本水量就不多的始安水全部傾入湘江,從湘江而來的船隻,根本無法進入始安水,更無法進入灕江。

如何讓一條河流向另一條高出7米的河?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閃閃發光的灕江。 攝影/王文偉

對現代人來說,這件事易如反掌,可是對於2000多年前的史祿來說,這卻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築一座7米高的大壩,將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嗎?不要說當時的技術難以做到,即使做得到,前方戰事緊迫,時間上也根本不允許。

否決了這個方案的史祿靈機一動,沿著海洋河繼續往上游勘查,果然蒼天不負有心人,在海洋河與始安水相距4200米處,兩水高差僅1.1米,而且那裡有海洋河形成的靜水區,這裡江面開闊,水流平坦,非常適宜攔河築壩。在這裡修築大壩,將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再將始安水疏浚擴寬,運送糧草的船隻便可直達灕江!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桂林興安靈渠滾水壩,因為豎立的石頭像魚鱗一般排列,也叫“魚鱗壩”。 圖/圖蟲·創意

史祿緊蹙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了,立刻下令“以卒鑿渠而通糧道”。靈渠鑿成後,秦軍從遙遠的咸陽出發,經陸路到達漢江,順流而下,過洞庭,取道湘江,溯江而上,經靈渠入灕江,再南下珠江,很快便一舉平定百越。同年,秦始皇設桂林、象、南海三郡。


四海之濱,終為王土。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戰爭促使了靈渠的出現,靈渠也促進了戰爭的勝利,雖然此後她也被多次用於戰爭,但戰爭並不是她的全部。而且,隨著歷代的不斷修葺,她也在一點點發生著變化,終於長成如今我們看到的秀麗模樣。

靈渠,到底有多“靈”?


巨大的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精小的靈渠也不是一天築成的。


嬴政幻想“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的秦,很快就滅亡了。當年被他派去平定百越的趙佗,在秦末的兵荒馬亂中反戈一擊,合併嶺南三郡,建立了南越國。直到漢建國67年後,漢武帝第一次想要收復嶺南之地,卻因“水道多絕,南行”而作罷。又24年後,漢武帝“派歸義越侯為戈船將軍,出零陵(靈渠),下離水(灕江)”,終使南越滅亡,嶺南重歸中原王朝版圖。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百里灕江,風光無限好。 攝影/壹米網線

公元41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地區)兵亂,漢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一路經由長沙、桂陽等地“徵兵十萬,伐之”。兩萬多樓船,十萬人的軍隊,何其聲勢浩大?為保證船隊順利通過,馬援對靈渠進行了維修和疏浚,“開湘水為渠六十里穿度城”。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四賢祠碼頭。 攝影/壹米網線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地方割據與頻繁戰亂,使得靈渠殘破不堪,“年代寢遠,陡防盡壞。江流且潰,渠道遂淺”,遇到朝廷緊急差遣,必須要徵集沿岸數十戶人家拉縴,才能使船隻“以圖寸進”。

隋亡立後,靈渠將迎來歷史上41次維修中最重要的一次維修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靈渠天下第一陡,是經過改造的古陡門。攝影/壹米網線

公元825年,桂管觀察使李勃,對靈渠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這次整修,吸取了當時先進的水利技術成果,在海洋河築成了今日的大、小天平,以及它的主要結構之一鏵嘴,同時修築了南、北渠上的陡門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圖中葉形部分之後為靈渠主要樞紐之一,鏵嘴,至今依然起著重要的分水導流作用。 圖/2019“寰行中國”別


大、小天平,其實就是攔河壩,是靈渠的核心,因為它特殊的“人”字形結構,能夠“稱水高下,恰如其分”,所以叫做“天平”。斜向南渠的一段,將水導入南渠,長127米,稱為“小天平”;斜向北渠的一段,將水導入北渠,長343.3米,稱為“大天平”。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滾水壩,起到緩衝水流衝擊力的作用。 攝影/壹米網線

許多人認為,是大、小天平實現了海洋河水“南三北七”的分水,實際上,根據水的力學原理,在靈渠,分水比例主要是靠南、北渠道的彎度和坡度來實現的。大、小天平雖然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它最主要作用是截斷海洋河水,形成渼潭,解決兩大水系的高度差問題


而位於大小天平前的鏵嘴,前銳後鈍,呈不等邊四邊形,則起到了一定的緩衝水流作用,與大、小天平結合在一起,起到了分水導流的作用。如果這兩處崩壞,“則湘水無涓滴入漓,則田廬受害矣。”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陡門工作原理示意圖。繪圖/五月


至若陡門,其實就是閘水設施,目的在於壅高水位,保證船隻順利通行。靈渠陡門最多時有36座,南渠31座,北渠5座,它們把渠道分成若干段,船隻來時,打開兩段之間的閘門,架陡槓、塞水拼、陡簟等堵塞陡門,水位升高後,用錘擊開陡門,往來船隻便“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出現了爬山越嶺的奇觀。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桂林山水。 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至此,大、小天平與鏵嘴、陡門等樞紐工程,與渠系工程,共同形成了一個功能完整的水利工程。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靈渠的渠道工程與主要樞紐工程示意圖。 製圖/Paprika

回溯歷史,從選址時儘可能地縮短路線,到修築時儘可能地維持航行所需水源,再到整體儘可能地少工程量,

每一次的選擇、每一次的整修,都充滿了匠心獨運的智慧;從奇妙溝通兩大水系,到完美地解決兩河高度差,再到沿用2000多年依然神奇地影響著人類生活,她的精巧,及其背後中國古人治水、用水的智慧,更讓人歎為觀止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雖是“小身板”,卻有大影響


從建成之後,到上世紀40年代,靈渠一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2000餘年的歷史中,她承擔了中原腹地和南方邊陲軍需民用的繁重運輸任務,對鞏固中國南部疆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湘桂鐵路。圖/圖蟲·創意


直到民國年間,桂黃公路、湘桂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後,這條繁忙了2000多年的水路,才逐漸清閒下來。但清閒並不意味著無用,在2000多年時光的打磨下,靈渠早已成為集航運、灌溉為一體的經典水利工程,深深嵌入了中華文明之中。


離開軍事,靈渠還有啥用?


作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重要交通樞紐,靈渠在保持軍事作用的同時,經濟地位也逐漸提高,成為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經濟聯繫、往來物質交換的重要通道,也是嶺南對外發展的主要通道。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桂林市區段的灕江。攝影/壹米網線

靈渠,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漢代起,珠江去往中原的兩條主要航線,都要經過靈渠。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中原物產輸入嶺南、嶺南及南海諸島國的土特產遠銷中原,大都要走靈渠,興安縣也逐步發展為嶺南與中原物產的集散轉運地,商賈雲集,水運繁忙。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靜默的靈渠,曾容納過多少歷史風雲?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唐代的時候,滿載南方地區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蕉葛、蚺蛇膽的船隻,都是經由靈渠進入長江,再由大運河轉運來的。宋代時,靈渠已可以連通3條水路聯運線,將嶺南地區的食鹽、瓷器、稻穀,北運臨安,這種繁榮一直持續到清代。“夫陡河雖小,實三楚、兩廣之咽喉,行軍饋糧,以及商賈貨物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賴。”

那時,靈渠曾出現一天之內“過往船舶兩百餘艘連檣直下”的繁榮景象,其沿岸商業也繁榮異常,“徑緣橋底入,舟向市中行”。誠如清代詩人查禮所寫的一樣,“往來自此邀其惠,楚粵舟航鹹利濟”。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行走在靈渠,凸凹的魚鱗壩總讓人有歷史滄桑的慨嘆。攝影/壹米網線

而靈渠短短36.5千米的水道上,比較有影響的碼頭便有4個:渡頭江碼頭、畫眉塘碼頭、三里陡碼頭、鹽阜碼頭,而且分工明確,前兩個為客運碼頭,後兩個為貨運碼頭。最繁忙的三里陡碼頭,高峰時期,停泊在那裡的船隻便有一二十艘。

嶺南的鹽、茶葉、筍乾從這裡運往北邊,北邊的陶器、布匹則從這裡進入嶺南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靈渠附近的市集,兜售的多為水產。攝影/壹米網線

大大小小的船隻,運送著往來南北的貨物,也運送著失意的文人和被貶黜的官宦,無意之中,他們為嶺南帶去了中原文化、嶄新的思想

,同時,嶺南的山水與文化,也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靈渠曾默默迎來送往多少文化大家?


唐朝時,被流放嶺南的官吏與文人,往來必須出入靈渠,像柳宗元、張九齡、李商隱等,都是經由靈渠進入嶺南的,後來被升遷後,也是經由靈渠出去的。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究竟是船行水上還是船入畫中?攝影/壹米網線

至於被陳寅恪稱讚“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宋代,更有蘇東坡、黃庭堅、范成大、張孝祥、劉克莊等文化大家,乘坐大船小筏,沿水路經由靈渠進入嶺南。宋以後的幾百年間,多少人把“此心安處即吾家”掛在嘴邊,這句詩便是蘇東坡在嶺南時寫的,“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家。”這是嶺南對“千古第一文人”蘇東坡的反哺。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中國南方地區的水邊,常見這種山水與建築相映成畫的絕美風景。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到了明代,身背行囊的徐霞客,在靈渠留下了腳印,也把靈渠寫入了他的《粵西遊記》裡。而早於徐霞客200多年,被明太祖封為靖江王的朱守謙,在此世襲罔替14代,歷270餘載。這個家族酷愛梅瓶。梅瓶其實就是盛酒的器具,因為瓶口狹小,只能插進梅枝,故名梅瓶。歷代靖江王的地宮裡遍佈著精緻的梅瓶。王室的偏好,帶動了這一地區對梅瓶的追捧,以至於數百年後的今天,桂林博物館擁有全國數量最多、最精美的梅瓶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青花“連年有餘”魚藻紋梅瓶,明·宣德,現藏於桂林博物館。攝影/壹米網線

有明一代,還有“吳中四傑”之一楊基、“大明第一才子”解縉、“金陵三俊”之一顧璘等明代著名文人,以及嚴嵩、董傳策等官宦,也在這裡留下了人生起伏、官場失意的背影。像解縉的《興安渠》,嚴嵩的《興安萬里橋》等,都是他們留給靈渠的文化見證。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萬里橋,昔日南北往來必經之道,因距長安萬里而名。攝影/壹米網線

明代之後,清代大文豪袁枚,被靈渠附近的旖旎風光驚豔,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由桂林溯灕江至興安》:“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煙水朦朦的靈渠,流淌著說不盡的詩意。圖/圖蟲·創意

靈渠,這條2000多年前的運河,因戰而生,績在止戈。她助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千古偉業,溝通南北水網、促進南北的文化交融,興商旅貿易,養農田作物,渠水所到之處,福澤一方,綿延萬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水利工程明珠”。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尚武亭,碑刻為郭沫若的《滿江紅·靈渠》。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靈渠,是中國歷史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是中國人對水應用的極致典範之一。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從廣州出發,開啟第六季征程,探尋“水”的文化密碼。圖/2019“寰行

中國人自古便善於治水、用水——從傳說中大禹治水

,到現實中的水利工程;從唐詩宋詞裡水代表的意象,到宣紙上水渲染的意境,或真實,或虛無,或奔騰,或深靜,水早已融入到中華文化當中、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道家的“上善若水”,養成了中國人水一樣的品性,淡泊自然、與世無爭;儒家的“智者樂水”,則養成了中國人水一樣的智慧,懂得變通、順勢而為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在廣西。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水,是中國文化的基因,更是中國人的底色,她孕育了中華文明,也陶染了中華民族的性格。這也正是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以“水生萬象”為主題的目的所在——梳理水與中華民族的關係,解析水如何浸潤了我們的文化與精神世界,讓我們瞭解今日的我們,何以成為我們。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寰行中國”車隊縱情山河湖海間,溯源以水滋養的璀璨中華文明。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由上汽通用汽車別克品牌打造,旨在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同時深入詮釋與踐行“心靜思遠 智行千里”的品牌精神。每年推出的同名紀錄片《寰行中國》向全球觀眾展現中國文化,歷年來在國際上屢獲大獎。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廣西這條2200年前的古運河,憑什麼與長城齊名?

▲ “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正是別克“智行千里”的有力註解。圖/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

2019“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途經兩廣、雲貴、湖南、湖北和陝西,見證大江大河的遼闊圖景,走訪浸潤山水靈秀的邊城古道,追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繁盛,領略蘊涵於千年灌溉體系與水利工程中的先民智慧,感受千年中華文明如水般奔騰不息、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源。文明因水而源遠流長,水又因文明注入而意蘊悠長。古人從水中,體悟到自然之道,也昇華了自己對生命的感悟,這些思想與感悟,又如不捨晝夜地滔滔江水,奔流在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血脈裡——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隨水而長——水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去路。


- END -

文丨十四

圖編丨陶子

繪圖 | 五月

地圖編緝丨Paprika

封圖攝影 | 壹米網線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局 《靈渠》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

覃妮娜 《靈渠,穿越南嶺的奇思妙想》

李雲鵬 《靈渠水利工程體系及其歷史文化特徵》

左菲悅 《詩詞中的靈渠—歷代靈渠詩詞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