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湘军纪律没有这么严明?但是战斗力却这么强?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湘军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它在晚清和民国角色截然不同。湘军集团在清朝晚年横行霸道,影响了晚清数十年的政局;但到了民国以后,湘军就变成了小透明,军阀争霸时它就是替补。这种现象答案就在何健那里。以何健为首的民国湘军大佬一个个都是老古董,一点都不知道“时代变了”,还用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指导全军

为何湘军纪律没有这么严明?但是战斗力却这么强?


自曾国藩创建湘军后,打破了以往军队国有化的制度,以募兵制取代世制。虽然说这大大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大功,可是曾国藩的这个创举也给清廷带来了致命的后果,那就是形成了兵为将有、权出私门,对内结成死党,对外力谋独立。而其后效仿曾国藩、李鸿章的袁世凯集团,便以手中兵权逼迫清帝退位。

为何湘军纪律没有这么严明?但是战斗力却这么强?


湘军,是一种现象,代表着汉人士大夫崛起,帮助清朝打灭太平天国。与曾国藩同时,甚至还稍早一点的江忠源、胡林翼、王鑫,以及曾国藩之后的左宗棠、李鸿章,甚至包括吴长庆、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等人,都是这个时代湘军现象的体现者。曾国藩兴办“湘军”后,太平军开始面临着强劲对手。杨秀清时代,太平军重视训练,纪律严格,素质过硬,战斗值与湘军同属一个档次,交战互有胜败。“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战斗力迅速下滑,对湘军是屡战屡败,

为何湘军纪律没有这么严明?但是战斗力却这么强?


除了“三河大捷”靠10余万大军全歼李续宾部湘军6000余人外,太平军对战湘军少有胜利可言。就拿二郎河之战来说,鲍超数千兵马,硬是杀得陈玉成几万大军落荒而逃相比于清军,太平军的作战计划就显得纸上谈兵。洪秀全新任命的干王洪仁玕献计:“取百万买置火轮二十个,沿长江上取。另发兵一枝,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枝,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所有。”翻译过来,就是传说中的围魏救赵。这个计策,要看跟谁用,也要看什么时候用。他的对手是晚清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以及他的精英幕僚们,而不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魏惠王。这个计策在攻破江南大营的时候,也曾经用到过。不过,好计策连着用就是臭棋。

为何湘军纪律没有这么严明?但是战斗力却这么强?


无湘不成军,湘军,或称湘勇,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由长沙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国藩姻亲罗泽南家族、新宁江忠源家族等统领的乡勇合并而成的军队。初创时募水勇五千人,分为十营,其中在湘潭募水军四营,以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为营官,衡州募六营,以成名标、褚殿元、彭玉麟、邹汉章、龙献琛为营官;陆勇五千余人,以塔齐布、周凤山等为营官。水路以褚汝航为各营总统,陆军以塔齐布为诸将先锋,合计员弁兵勇夫役一万七千余人。后期名将包括李续宾、李续宾长子李光久、鲍超、吴大澂。曾国藩统领湘军与清廷湖南巡抚骆秉章是合作的关系。左宗棠原是骆秉章麾下,后自成一军,与曾国藩湘军、湖北胡林翼军队并列,被视为广义上的湘军。湘军历经太平天国、捻军、甲午战争,1895年3月被第1军 (日本陆军)、第2军 (日本陆军)在牛庄镇 (海城市)、田庄台镇围歼,李光久只身逃出牛庄,湘军后逐渐解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