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侵略了那麼多的國家,為什麼不敢佔領中國這一地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全球先後有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被侵略,將近二十億人口被迫捲入戰爭中,作戰範圍大至二千二百萬平方千米。最後以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二戰時,日本侵略了那麼多的國家,為什麼不敢佔領中國這一地區?

這其中,作為法西斯成員之一的日本,它侵略的國家和地區可謂不少:

在戰爭前夕,它先吞併了朝鮮和中國臺灣;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徹底撕下了遮羞的面紗,露出了猙獰的面目,對中國的領土進行了赤裸裸的軍事侵略。在戰爭中,除中國外,它又先後侵略了朝鮮、韓國、蒙古、菲律賓、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印尼、文萊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和地區。然而,日本卻始終不敢對澳門伸出魔爪。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據劉成禺猜測,日本之所以不敢侵略澳門,其實,是因為巴西的一個照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別急,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講解一番。

二戰時,日本侵略了那麼多的國家,為什麼不敢佔領中國這一地區?

劉成禺出生於1876年,系湖北武昌人,他曾擔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議員。作為中國近代化的見證人,劉成禹曾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歷史大事件。比如說:加入興中會,跟隨孫中山先生一起搞革命;擔任《大同日報》的主編,宣傳先進思想。

劉成禹平生興趣十分廣泛,交友眾多,他跟當時許多上層人物均有來往。同時,他還是一位詩人。董必武曾這樣評論他和他的詩:“武昌劉先生的詩揚名海內外,他寫過關於洪憲紀事的詩近三百餘首。孫中山、章太炎先生更是親自為他的著作寫序言。孫中山先生說劉成禹以筆為戰,四處宣傳民主;而章太炎先生則說劉成禹深知袁世凱亂政一事,憤而拿起筆桿子以詩論述。”

劉成禺曾寫過許多作品,最著名的莫過於《洪憲紀事詩》、《世載堂詩集》、《太平天國戰史》以及《世載堂雜憶》。其中,《世載堂雜憶》主要從社會各個方面反映清朝晚期至民國時期中國所發生的重大變化,比如說:人物事蹟、政治體制和社會變革等。這本書大概有二十萬字,是劉成禹在二十世紀時發表的一部短文集,也是我們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參考文獻,因而極具史學價值。

二戰時,日本侵略了那麼多的國家,為什麼不敢佔領中國這一地區?

在書中,劉成禹給出了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敢侵略澳門的原因:

在古代,巴西是印地安人的居住地。十六世紀四月二十二日,一位名叫佩德羅·卡布拉爾的葡萄牙航海家到達巴西。他不僅把巴西命名為“聖十字架”,還當眾宣稱“這片土地歸屬於葡萄牙”。由此,開啟了葡萄牙殖民巴西的歷史。

因為,葡萄牙殖民者對巴西的資源掠奪,是從紅木開始的,所以,“紅木”後來便成為了巴西的國名。十六世紀三十年代,葡萄牙派一支軍隊前去巴西建立殖民地督,以此方便進一步掠奪巴西資源。然而,巴西雖然疆域廣闊,但是,當地人口卻十分稀少,一大片荒地無人開發。

所以,為了開墾荒地和開發當地資源,葡萄牙殖民者曾向清朝廷表示:“希望中國人能夠移民到巴西,與葡人一起共同開發巴西這個南美面積最大的國家。”同時,為了確保葡萄牙對巴西的殖民權,葡萄牙殖民者對中國移民還提出了一些要求:

一、凡是移民到巴西的中國人,必須要把國籍轉為巴西;

二、移民到巴西的中國人不能是單身漢,必須和家眷一起移民;

三、凡是願意移民到巴西的華人,必須從事農業或工業,不能依賴政府的補貼來生活。

二戰時,日本侵略了那麼多的國家,為什麼不敢佔領中國這一地區?

眾所周知,中國人一直以來都十分講究家國情懷,而葡萄牙殖民者所設置的這些要求卻是變相地要求華人與祖國斷絕聯繫。如此一來,華人們便不願意移民巴西了。葡萄牙殖民者看到中國對此不感興趣,於是,便轉而與地少人多的日本協商。

日本政府本就愁於耕地少、人口多這件事,如今巴西主動提出移民,日本自然十分高興,並馬上答應了巴西所有的移民條件。從此以後,日本人陸陸續續移民至巴西。直到戰爭前夕,日本已經有將近三百萬人口移民至巴西了。

在二戰中,日本四處侵略,挑起戰爭。對此,殖民澳門的葡萄牙十分害怕,它擔心日本有一天也會將魔爪伸向澳門。於是,葡萄牙讓巴西出面給日本發了一個照會。在照會中,巴西是這樣說的:“若是日本敢對澳門動武,那麼,巴西就把所有的日僑原路遣返。”

所謂“打蛇打七寸”,對於日本來說,資源的短缺,人口的壓力都是日本的弱點。而葡萄牙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讓日本不敢動澳門。

就這樣,日本被嚇住了。

二戰時,日本侵略了那麼多的國家,為什麼不敢佔領中國這一地區?

因為如果三百萬人一次性返回國內的話,那麼,不僅會造成日本交通擁擠、社會秩序混亂,還會惹出各種事端。再加上,澳門本身面積不大,戰略位置沒有香港重要,日本私下裡便於葡萄牙達成了秘密協議,因此,14年的抗戰中,日本始終沒有對澳門下手。

所以,日本忌於巴西的威脅,不敢侵略澳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世載堂雜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