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故鄉》:回不去的故鄉,把希望留在了心中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 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段話來自於魯迅的小說《故鄉》,描寫少年閏土在瓜地裡和猹搏鬥的情景。這也是魯迅對少年閏土最深的印象,這個印象一直伴隨著魯迅二十多年,從少年到中年,從故鄉到遠方。

《故鄉》的故事發生於1919年12月,因為故鄉魯鎮的房屋變賣,魯迅回到久違的故鄉,見到一些故人,通過他們的變化,來控訴當時社會對人民所產生的影響。

現在,我們通過三個方面,來敘述社會的變化對人的影響:

淺析《故鄉》:回不去的故鄉,把希望留在了心中


01 再回故鄉的印象:通過楊二嫂和閏土的改變,來感嘆故鄉的變化

魯迅回故鄉,是因為房屋變賣了,要去接母親,順便處理房屋裡的一些舊東西。這時候,一些形形色色的人就粉墨登場了,這少不了打秋風的“豆腐西施”楊二嫂。對於楊二嫂,有一段很經典的描寫:

“哈!這麼祥了!鬍子這麼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我吃了一嚇,趕忙拾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再次見到到楊二嫂時,魯迅已經認不出來了,畢竟有二十多年不曾相見。還有楊二嫂的反差很大,過去一直是文文靜靜的坐在店面上,和人也不大交流,現在卻變得很粗俗。對於魯迅的眼拙,她表現出極大的憤慨,臨走的時候,還是不忘順手拿走一副手套。

淺析《故鄉》:回不去的故鄉,把希望留在了心中


對於童年,每個人都會有深刻的記憶。魯迅的記憶來自於閏土,閏土讓他知道了天下很多新鮮事:海邊有五顏六色的貝殼;海里的跳魚兒有兩隻腳;西瓜來自水果店,但在瓜地裡有著危險的經歷。因為閏土,魯迅的童年變得多姿多彩,閏土也成為他非常珍惜的朋友。在兩人久別重逢時,面對閏土容顏上的改變,他早有心理準備,但閏土言行上的變化,卻讓他猝不及防。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閏土的變化讓魯迅始料未及,也造成了兩人的隔閡,過去的美好對於魯迅來說,已蕩然無存,兩人也變得無話可說。閏土的變化通過魯迅的母親來揭露:多子、饑荒、苛稅、以及紳、匪、官、兵的輪番壓榨。

淺析《故鄉》:回不去的故鄉,把希望留在了心中


02 魯迅臨走時的感慨:楊二嫂和閏土的行為,讓魯迅的心情更加沉重

魯迅和閏土見面後,閏土揀好了幾件東西,這些東西分別是: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杆拾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們這裡煮飯是燒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 ,待我們啟程的時候,他用船來載去。

在夜裡,兩人說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話。第二天一早,閏土就領著水生走了。

魯迅回故鄉的十多天,楊二嫂每天必到,她的目的是渾水摸魚,應該不會空手而歸。在臨走前兩天,她在灰堆裡掏出十多個碗碟來,大家在議論過後,斷定碗碟是閏土埋在裡面,以便裝灰時一併載走。楊二嫂發現這件事後,自認為有功勞,拿著一個養雞的器具,飛快地跑了。

初見楊二嫂時,她拿東西還是比較講理,只是臨走時順手牽羊,到了後來,愈發膽大,拿著東西就跑了。對於灰堆裡的碗碟,也許是閏土偷偷藏起來的,也許是楊二嫂為了拿東西方便而栽贓閏土,不管怎樣,閏土還是避免不了私藏東西的嫌疑。

這兩人後來的行為,也讓魯迅對故鄉的變化有了更深痛的領悟。

淺析《故鄉》:回不去的故鄉,把希望留在了心中


03 當時社會的現實:變化不僅僅是故鄉,而是整個社會大環境

楊二嫂的變化:魯迅在回到故鄉時,看到的楊二嫂已經成為一個荒唐可笑的女人。剛見面時,只是順手拿手套,然後每天來渾水摸魚,最後拿東西就跑。楊二嫂過去的綽號叫“豆腐西施”,是一個小家碧玉般的女人,現在卻變得如此粗俗。如果生活不會那麼貧困,能夠自給自足,楊二嫂會有如此大的轉變嗎?

閏土的變化:閏土的變化應該來自於貧窮,也來自於思想的退化。他用身份和地位來劃分人的等級,因為貧窮,就把自己劃分到很低的等級。他認為魯迅和他不是一個等級,魯迅有錢有勢,應該高人一等,他貧困潦倒,只能低人一等。這種觀念不知不覺就在腦海裡生根,所以,兩人在見面時,他就稱魯迅為老爺,兩人從親密朋友變成有階層之分,這也讓魯迅很痛心疾首。

淺析《故鄉》:回不去的故鄉,把希望留在了心中


魯迅的變化:在現實生活中,魯迅過得並不如意。首先,開篇的幾句話。可以看出: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俗話說:境由心生。這段話的描寫從遠到近,從外到內,讓我們看到蒼茫的天地、荒涼的鄉村、以及悲涼的心情。為什麼會這樣,正是因為生活不如意,才會觸景生情。目之所及,心之所想,都讓人悲哀。其次,和母親相見時,兩人的談話也可以看出。魯迅說他已經租定了寓所,買了幾件傢俱,還需要將故鄉所有的木器賣去,才能再去增添。從這兩個方面,也可以看出,魯迅生活非常艱辛。

社會的現實:從三個人的變化可以知道,當時的時局動盪不安,戰亂不斷。官吏貪汙、兵匪猖獗、鄉紳橫行,人民的生活非常艱辛,在各種高強壓力之下,很多人的思想和行為都產生了裂變:平凡的人變得麻木而愚昧;平常的人變得粗俗和貪婪;善良的人變得不安和憤慨。他們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折射出時代的背景,殘酷的社會現實。

魯迅坐船離開了故鄉,在船上想起了故鄉的人與事,心中充滿了悲痛。記憶中的故鄉越來越遠,再也回不去了,但還是希望下一代能夠有更美好的未來,不管現實如何,每個人都應該懷著希望,如同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淺析《故鄉》:回不去的故鄉,把希望留在了心中


結語: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鄉思》宋代李覯)

提起故鄉,在很多人心中,都非常美好,它不僅僅有曾經的童年,還有過去生活的記憶。當我們在外面過得不如意時,最懷戀的就是故鄉,故鄉記載著曾經的快樂,也能包容現在的悲傷,讓我們的快樂和悲傷都有了棲息之地。

當魯迅帶著傷痛回到故鄉,想要得到慰藉,但故鄉的變化,卻讓他更加悲痛。社會的變遷,也造就了我們對故鄉不同的看法。魯迅故鄉的改變,是因為社會的戰亂和動盪,讓人們生活更加貧困潦倒,思想愚昧落後,故鄉也變得面目可憎。

今天,我們看到故鄉的美好,是因為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足美滿,一切都充滿著希望。如果要想讓故鄉變得更美。那就盡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