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妇女过的“三八”妇女节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抚今追昔,让我们一起看看民国时期的妇女节是怎么过的。


从传入中国到法定节日
国际妇女节诞生于20世纪初,源于欧美各国的一系列妇女运动,最初并无固定的日期。1910年,第二国际在哥本哈根召开妇女会议,德国代表蔡特金提议将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其后,英德荷俄奥等国纷纷接受,在3月8日举行固定的妇女示威活动。然而,中国人对此基本是茫然无知的。其后,《新青年》等杂志的个别文章曾介绍西方以3月8日为妇女节,但并未引起关注。

民国妇女过的“三八”妇女节


将妇女节真正引入中国,并固定为一种纪念活动的大概是鲍罗廷夫人。1924年,鲍罗廷作为共产国际代表驻扎广州,监督国共合作。鲍夫人向何香凝、邓颖超、蔡畅等介绍了国际妇女节的历史,为国民党起草了一份三八节庆祝纲要,并拟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资本家压制妇女、反对多妻制度、立法保障女子参政、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几个口号。当时国民党刚刚成立妇女部,由部长何香凝主导,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庆祝大会。广州各妇女团体、全市的女学生都参加了大会。出席纪念活动的主要是各女校学生、工厂女工和各界妇女团体成员,共有两千余人,场面十分火爆。会后举行了游行,同时还组织了27个演讲队,分赴市内市郊各工厂和剧场演讲;另有部分妇女乘坐汽车游行,沿途演讲和散发传单,宣传三八节和妇女解放的意义,轰动了整个广州。

民国妇女过的“三八”妇女节


纪念大会的步骤是,先由组织者慷慨陈词,痛陈妇女的苦难,呼吁妇女投身革命之中获得自我解放。其后参加者巡游全市,张贴标语大喊口号。次年,广州的妇女节庆祝模式推广到全国。

倡议“天乳运动”

1927年,对女人们来说,可是个不平凡的年份。1927年的“三八节”,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各大城市里的女子都纷纷上街游行。从“三八节”开始,一直到三月底,女子维权的运动一波接一波,可谓此起彼伏。运动的中心内容,当然是争取女子应有的权利,最明显的就是放脚、剪发、放胸。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东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心。在这一年的妇女节,有几名年轻女性赤身裸体参加纪念活动,并现身说法,控诉缠足之苦,束胸之痛,坚决要求放脚、剪发、天乳(不束胸)。

民国妇女过的“三八”妇女节


对于她们的行为,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但却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1927年7月,国民党的大本营广东省举行会议,通过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随着国民党在全国取得政权,解放乳房运动蔓延整个中国,这便是民国年间有名的“天乳运动”。

民国妇女过的“三八”妇女节


当然,风俗是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的。法令通过后,不少女子碍于家庭和社会的眼光,依旧不敢放胸。结果,被罚了第一次后,家人还能忍受。可接着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次罚下来,只要智商正常的都能想到,“有碍风化”总比破产好!于是,哪怕最封建的家长,也都睁一眼闭一眼,默认女子放胸的行为了。要知道,这50块大洋,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民国时,1块大洋差不多相当于如今100元的购买力。也就是说,被发现束胸,一次就得罚款5000元!束胸这项陋俗,就这样在重典的整治下,慢慢被废除了。而女人们,也终于不再受束胸之苦,身体得以健康发育。

民国妇女过的“三八”妇女节


引发旗袍革命

“天乳运动”的风行引起了女性服装的革命,变化最明显的当属当时流行的旗袍了。1920年代的旗袍依然宽大平直,善于观察和描绘旗袍的张爱玲曾经形象地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但随着女性思想和身体的解放,旗袍也在不断改良完善,原来宽大的袍服逐渐收身以体现女性的自然美和曲线美,总体风格也趋向简洁、清新和自然。新式旗袍带来的审美让民国时代所有的女人都趋之若鹜,从高贵典雅的宋氏姐妹,到引领时尚的电影明星胡蝶、阮玲玉,甚至普通的市民、学生和职员,都身着旗袍在不同场合展示着自己的身体和曲线。

民国妇女过的“三八”妇女节


而出现在游泳池和海滩上的泳装女郎则将这种革命推向了极致,当时一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女性勇敢地穿上泳装,把健康和美展示在阳光之下。她们走出的这一步,其实是中国妇女解放史上的一大步,难怪林语堂就在《中国人》中惊叹:“对于妇女的幽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服装革命的背后,其实是思想和观念的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