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三个能人的典故,从历史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智慧

很多时候,很多事在当下我们可能会迷糊,看不清、悟不透,就是“当局者迷”!但是,历史的功效就是一刹那之间的时间轮回,主人公也许不是你,但是历史已将你那些迷糊的、看不清的、悟不透的事情进行了演绎。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如果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那么不妨从历史当中寻找答案。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历史中的智慧。

全局眼光的戴颙

南北朝时期,戴颙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他的老爸戴逵是当时著名的美术家、雕塑家,他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戴勃,兄弟俩从小就跟着他老爸接受艺术的熏陶。长大之后哥哥戴勃主攻绘画,号称山水画胜过顾恺之。而弟弟戴颙主攻雕塑,造诣也特别的深。而今天李夫子要讲的就是这个次子“戴颙”,因为他有一个至今都广为流传的故事。南北朝有一段时间,佛教是比较盛行的,广建佛寺,有寺那就得有佛。戴颙的老爹戴逵就是一个雕塑佛像的一把好手,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认可和接受,但是又怕大家碍于颜面,不肯指出问题和缺点,戴逵曾经偷偷的跑到后面听大家对作品的议论,然后根据议论再进行修改完善。

看古代三个能人的典故,从历史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智慧

戴颙也一样,在父亲的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理解,不断创新,融入传统的文化,让佛像雕塑更符合国人心目当中佛的这种形象。话说有一年南朝刘宋政权,宋太子专门为瓦官寺筑建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铜佛像,佛像逐渐完成之后就组织相关人员去验收,大家看到佛像之后都在赞叹铸造工艺的技艺非凡。但是佛像的面部总是看的怪怪的。经过大伙商量,大家都认为是佛像的脸不饱满,偏瘦了一些,于是大伙就把意见反馈给了铸造的大师傅,可是大师傅还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为什么?问题他也知道,可是单就佛像的面部而言,正正好好完美无缺。只是整体看,偏瘦了一些。

看古代三个能人的典故,从历史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智慧

大师傅就让大家给出出主意,看这个到底该怎么改?可是大伙谁也提不出好的意见。后来宋太子知道这件事之后,他就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戴颙前来会诊,戴颙来了之后,就认真的查看了佛像的身体各个比例,一针见血的指出“不是佛像的脸太瘦了,而是佛像的手臂和肩膀太肥大,所以看起来怪怪的”。于是经过高人指点之后,铸造的大师傅按照戴颙的意见对佛像重新进行了修改。果然这么一改,佛像看起来更高大、更精美、更精致了。

看古代三个能人的典故,从历史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智慧

各位小伙伴,这个故事隐藏的智慧,就是说我们经常困惑在一个点上,但其实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出现在这个点上,而是需要我们从面上去思考。跳出局部,从全局看问题,可能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急事缓办的吕夷简

另外,有时候人活一生其实挺不容易的,某些时候我们不是需要看怎么去做加法,而是想着要去怎么做减法,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得的。有这么一个故事,“吕夷简”是北宋著名的名相,有两件事儿让他深得大老板宋仁宗的信任。在仁宗皇帝还是小屁孩的时候,吕夷简是辅政大臣,虽然那个时候太后临朝,但是吕夷简能够妥善处理各类事物和关系,使得皇权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最重要的是使仁宗顺利的掌权了。

看古代三个能人的典故,从历史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智慧

另外一件事就是仁宗执政之后,吕夷简就给仁宗制定了八项规定,从政治、作风、纪律、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严肃的规定,仁宗在位期间是有一定作为的,被称为“仁宗盛治”。所以吕夷简跟宋仁宗的关系还是比较铁的,话说有一次宋仁宗病重了,长期卧病不起,不能上朝,可是有一天病情突然好转了,有了精神,于是就下令通知吕夷简等众臣过来汇报一下近期的工作,顺便唠个嗑、谈个心。很快其他的众臣收到命令之后就噼里啪啦的快速赶到,只有吕夷简慢慢悠悠、不慌不忙,等他到了皇宫,其他重臣都该撤了。宋仁宗很不高兴的就问:“你是老太太吗?朕最想跟你唠唠嗑了,却等你的时间最长,你是几个意思?”

看古代三个能人的典故,从历史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智慧

这个时候吕夷简却表情从容的这么解释。他说“皇上您身体抱恙,朝廷内外、天下百姓那都是非常焦虑着急的。您今天突然召见众臣,如果臣下等人都第一时间飞奔进宫,恐怕会惊动内外,更会有流言蜚语”。宋仁宗听完之后连连点头,说:“还是爱卿考虑的周详”。这个故事吕夷简确实考虑得很周详,如果他跟其他重臣一样,都是大气不喘,一路小跑飞奔到皇宫,不知道真相的吃瓜群众,都可能猜测仁宗是不是不行了?这是要托孤,准备后事的节奏?这里头的大智慧,其实就是咱们生活当中常说的一句,“急事缓办”。越重要,越着急的事,越是要考虑周详,做扎实,谨防忙里出乱,忙里出错,因为“欲速则不达”。

看古代三个能人的典故,从历史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智慧

以小博大的张觷

再来说一说最后一个历史智慧,有一位能人名叫张觷,字柔直。北宋政和年间的进士。他当时在等待被朝廷分配工作,这个空闲时间被太师蔡京给选中,聘为自己的家庭教师,主要为蔡京的孙子辈教授知识。刚开始张觷很认真、很负责,也很严厉,所以蔡京的这些孙子辈都不敢调皮捣蛋,看见教书先生都是怕怕的,可是有一天教书先生却怪怪的。张觷突然对学生们说,“你们都练习跑了吗”?学生们都很惊愕,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跑,而不学习知识”?张觷就回答说,“你们家的大人把坏事都做绝了,国家迟早会大乱,到时候你们家肯定是最倒霉的。现在不练习跑,将来可就逃跑不了了”。

看古代三个能人的典故,从历史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智慧

学生们都惊呆了,以为教书先生是疯了,就赶紧告诉蔡京,蔡京这边也很惊愕,连忙安慰孩子说“大人的事,小孩别操心。”说完就出门去找张觷了。你以为这是蔡京找张觷算账吗?错!他是来求教来的。蔡京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差不多算是全民公敌,很多人对他都是有怨恨的,所以他想听听敢说实话的教书匠,会有什么高招呢?可以让他扭转这个局面。张觷也直言不讳,就建议蔡京“改往修来、任用贤能”,以防万一。意思就是说有错就改,任用贤能,没准这些贤能日后还能帮上你。虽然说蔡京最终还是翻船了,但是那是早已注定的,任何人都是无力回天的。但是张觷却通过这件事之后,借助蔡京对他的支持,正式的进入到了仕途,而且后来是能文能武,表现突出,一路升官加爵。

看古代三个能人的典故,从历史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智慧

尤其是他在担任处州知州的时候,州里计划建造一艘超大的船,可是底下的工作人员就犯难了,他们要申报预算。可是建造这艘大船到底要花费多少钱呢?之前没有人造过,现在也算不出来。这个时候人家张觷就给出了一个主意,让这些工匠先建造一艘小船,然后再按照比例计算出大船的预算。结果工匠们按照张觷的建议,很快就计算出了预算,问题顺利的得到了解决。

各位小伙伴,这个故事里张觷的聪明在于他会以小博大,就是说当他在当教书匠的时候,地位虽然很轻,但是他却善于搞事情而引起蔡京的关注,并且在蔡京的帮助之下,迅速进入到了仕途的上升快车道。在当知州的时候,通过小模型测算大船的预算,也是以小算大。其实生活当中无论是以小博大,还是以小算大,都是需要人生智慧的,是需要对事物有清晰的认知,有准确的分析和预判,而并不是匹夫之勇的押宝,赌运气。

李夫子说智慧

各位小伙伴,看了上面的三个历史故事,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妨多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办法,这就要求我们没事多读读历史、人文类的书籍,不仅能够加深底蕴,还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