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大潮不斷侵襲,寒冬經濟下的中小型企業該如何自救?

今年的冬天,提前了。

11月的天氣,已經驟降到幾度。南京甚至已經飄起了雪。

比天氣更冷的,是整個互聯網行業。

裁員大潮不斷侵襲,寒冬經濟下的中小型企業該如何自救?

01、寒冬下的企業

經濟下行,GDP 增速放緩,多家上市公司出現暴雷:東旭光電20億債券違約;華儀電氣自曝20億財務黑洞;“青年汽車”破產,掌門人20次列入失信名單;國民老公王思聰被限制消費......

上一個讓人記憶猶新的寒冬,是2008年。大雪癱瘓了鐵路系統,很多人堵在火車站裡過的年。那一年,萬科大佬王石一個勁喊拐點到了。而今年,萬科年會的祝福語是:活下去。

但是,真的能成功活下去嗎?

就拿P2P來說,2014年興起,2017年進入鼎盛期,全國多達6309家。如今,僅餘621家,九成P2P已然陣亡。且剩下的多在生死掙扎,死亡率正奔向99%的路上。

最近一段時間,大中小老闆們都很敏感,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是“聽風就是雨”

崇明保稅區傳出對有限合夥補徵稅款的消息,那邊立刻傳出“vc們要破產了,創投圈完蛋了”的聲音。

剛剛傳出金稅三期全面上線使用、社保入稅的消息,那邊立刻傳出了“用工成本大增,企業要補繳社保,裁員潮將至”的論調。

“喪文化”正從日本傳到中國,老闆們風聲鶴唳的背後,反映的是時代的惶恐、焦慮和迷茫。

現在去問每一個老闆,幾乎沒有不憂心忡忡的:融資、利潤、稅務、社保……總結到一起就是:錢不那麼好賺了,卻更容易花掉了。

裁員大潮不斷侵襲,寒冬經濟下的中小型企業該如何自救?

02、裁員大潮來襲

這場寒冬,不僅在互聯網企業,也席捲了整個職場。大批量職員被降薪、裁員的現象層出不窮。

滴滴宣佈將裁員15%,涉及員工超2000人。不過,因為豐厚的補償,有滴滴員工表示“大家本來都怕被裁,知道補償以後都希望被裁”,竟然裁出了幸福感。

美團被爆出3分鐘簽字畫押滾蛋,根本沒有反應機會,負面新聞爆出後,當天股價應聲下跌。

人人車裁員掀起大風波,被裁員工上門維權,公司還被傳出“宣佈破產”“關閉所有站點”“資金鍊斷裂”等消息。

《財經》報道,網易有一輪較大幅度的裁員,嚴選裁員30%—40%,味央裁員近50%,公關部裁員40%……

據智聯招聘數據統計:2019年第三季度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3%。

互聯網裁員潮來襲,讓不少人產生了悲觀心態。在目前這個環境下,我們都明白,作為員工,不努力提升自我,也許下一個就是你。

因此,對於個人的建議就是:市場目前在調整過程中,慢慢會迴歸穩定而且趨於常態,大家要做的就是耐心提升個人能力。

這是市場改變不了的,而且也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只有自己變強了才不會被淘汰。

裁員大潮不斷侵襲,寒冬經濟下的中小型企業該如何自救?

03、企業如何自救?

對企業來說,“盈利”才是度過寒冬的最佳法寶。而生存法則可以參照以下幾點:

1、管理策略

企業精簡管理,減少冗餘流程,升級產出效率。

外包和共享成為關鍵詞。 將專業的事外包給專業的人,獲得成本和效益的雙控,因為首先很難尋覓到合適的人才,其次人員的流失也很難控制。

而共享,則是相互賦能的過程,以將過去無法擁有的資源為你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本質上是被賦能了。

2、緊抓機遇

危機和基於並存。拼多多的上市,讓我們看到了小鎮青年的購買力。

互聯網的戰場不僅只有北上廣深

,80%的人口分佈在二三四五線城市和鄉村。

創業家、創業者可以思考怎麼滿足80%的人群,即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只有3000元,又如何滿足這部分人口的需求?

3、現金為王

經濟好時,各種融資燒錢讓企業驕傲的擴張;而一旦行情不好, 大家都捂緊了錢袋子,消費者也看不到補貼了,自然購買積極程度下降了。

企業持續發展還是要不違背真正的商業原則,盈利才能生存,現金才是硬通貨。

4、稅務籌劃

企業提高財稅管理,嚴控稅籌風險,避免財務糾紛帶來的損失,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效益,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資本寒冬下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相較於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面臨更重的稅收壓力。

而且中小企業本身溢價能力有限,如果在稅務上沒有任何籌劃,很難降低企業成本。

一個企業如果跟不上政策的變化,那麼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企業做稅務籌劃的目的就是緊跟政策,緊跟時代,幫助企業有效規避自身的各種財務風險,助力企業走的更加長遠。

裁員大潮不斷侵襲,寒冬經濟下的中小型企業該如何自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