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美國實體零售業“寒冬”來了?

美國商務部4月1日公佈數據顯示,2月美國零售銷售額為5060億美元,環比下滑0.2%。零售銷售在美國的經濟體系中佔比達到70%以上,這為美國一季度經濟增長再度蒙上陰影。零售科技諮詢公司(Coresight Research)提供的數據顯示,僅僅在今年一季度,美國實體門店已經關閉了5399家,基本接近去年全年的5730家。

1.零售數據下滑是否會令美國經濟放緩?未來,美國零售業又將何去何從?本報記者特邀業內專家逐一剖析這些問題。導致美國零售銷售額環比增速下滑的原因是什麼?

羅震:2月美國零售數據報告顯示,13個主要零售類別中有7個出現下滑,其中建築材料和園林用品商店的銷售額下滑4.4%,為2012年4月以來最大降幅。食品和飲料商店的銷售額下降了1.2%,是10年來的最大降幅。

美國零售銷售額下降主要受以下三個因素影響:一是金融市場動盪,股市及10年期公債收益率下跌。債務方面,2018年第四季度,美國人揹負的總債務上升至創紀錄的13.5萬億美元,從而限制了個人消費的擴大。

二是政府“關門”的影響。自2018年12月初以來,美國政府“關門”擾亂金融市場和經濟活動,受此影響美國消費者的信心明顯受挫。根據美國銀行對消費者信心進行的調查,34%的受訪者認為今年經濟狀況將有所惡化,達到該調查開展以來的最高水平。此外,34%的受訪者預計明年美國經濟的情況將會惡化,高於政府“關門”前29%的水平。

三是經濟增速放緩。美國商務部3月28日公佈的最終修正數據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增長2.2%,增幅低於此前預估的2.6%,也低於前一季度的3.4%。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第四季度佔美國經濟總量約70%的個人消費開支按年率計算增長2.5%,低於預估值的2.8%。美聯儲近日發佈的季度經濟預測顯示,2019年和2020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中值分別為2.1%和1.9%,低於去年12月預測的2.3%和2%。

付一夫:導致美國零售業銷售額出現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美國政府停擺加劇了美國民眾對未來經濟衰退的預期,從而使得美國民眾更傾向於減少支出,導致了零售數據下滑。

第二,債務上升削弱了美國人的購買力。根據紐約聯儲的一份報告,2018年第四季度,美國人均負債超過4萬美元,在如此高負債壓力下,美國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勢必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零售銷售額增長。

第三,電商的衝擊。一直以來,美國的零售體系都是以線下門店繁榮著稱的,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讓實體門店在美國零售市場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美國的線上零售發展日漸蓬勃,直接證據便是近幾年美國的“黑色星期五”購物節,線上零售總額接連創下新高。受此影響,美國實體零售難免會受到波及。

第四,美國線下零售經營理念滯後於消費者口味的變化。而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崇尚個性化與體驗式消費,但是美國線下零售的經營大多仍以銷售商品為主,其門店轉型升級與跨界融合的進展相對較慢,這難以迎合快速變化的市場需要,進而導致實體零售門店因經營不善而關門。

劉英: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技術變革。電商的發展對實體店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不過,我不認為這一衝擊是永久性的,未來電商發展的趨勢是推動零售業線上線下的融合,美國實體店關門潮並不意味著實體店的消失,未來可能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比如體驗店、無人商場等。

二是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挑起的貿易摩擦。零售業發展需要進口,而美國對其他國家徵收的各種關稅會大大擠壓零售業的利潤,這也是導致實體零售店出現關門潮的原因之一。還有美國之前推出的減稅政策帶來的消費刺激效應已經提前釋放,隨之而來的將是效應逐步遞減。

2.美國零售數據下滑引發了有關美國經濟即將陷入衰退的擔憂。您認為零售下滑對美國經濟影響幾何?

羅震:美國零售業在經過2018年12月的“差勁”表現後,雖然今年1月份超預期反彈,但2月零售數據再次出現下滑,為美國一季度經濟增長再度蒙上陰影。同時,美國經濟增速放緩也會影響零售業的發展。消費者支出佔美國經濟活動的2/3左右,對此,蒙特利爾銀行駐紐約利率策略師喬恩·希爾稱,“這令美國消費者的潛在消費實力受到質疑”。由經濟放緩預期引發的消費者信心不足會使得美國實體零售業難以回暖。

付一夫:作為美國經濟最為重要的產業之一,零售業近期的低迷表現確實引人注目,尤其是容易引發人們對美國經濟未來持續低迷的預期,以及關店潮可能導致的失業問題等。不過,也不能因為零售業的低迷就斷定美國即將陷入經濟衰退,因為除了宏觀層面外,還有行業內部線上零售對線下門店的衝擊,某種程度上講,這也可能是倒逼美國零售業轉型升級的一個新起點。

相比之下,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重振美國製造業,強化實體經濟對各種風險的抵禦能力,進而增強美國經濟的韌勁。與零售業近期的疲軟相比,美國製造業的前景對未來國民經濟走勢的影響要大得多。

劉英:美國經濟下滑其實已經不是一個預測,我認為它是正在進行時,美國經濟已經處在了下滑通道。從經濟週期的角度來看,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經濟已經上行了10年,2018年已經到達週期的頂點。

從美國經濟數據來看,減稅的確刺激了個人消費,促進了美國經濟增長。但減稅也推動財政赤字不斷提高。通常認為債務率超過90%就會阻礙經濟增長,而美國的債務已經創歷史紀錄的超過20萬億美元。伴隨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美國的長期財政狀況也堪憂,這將成為美國經濟增長之累。

另外,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不僅導致中國對美投資大幅下降,超過80%,而且美國對各國的貿易摩擦也嚴重抑制了美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和投資,使美國經濟隱憂頻現。

3.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未來美國零售業應如何轉型?網絡銷售能否成為支撐美國零售數據長期增長的重要支柱?

羅震:2018年,西爾斯百貨(Sears)、布魯克斯東(Brookstone)、大衛的新娘(Davids Bridal)、床墊商行(Mattress Firm)、玖熙(Nine West)和羅克波特(Rockport)等大型零售商陸續提交了破產申請,這表明美國實體零售業面臨著轉型的挑戰,並有發展電子商務業務的必要,更多要與線上相結合。

目前,美國電子商務市場增勢迅猛。據統計,相比傳統零售和實體店,大約51%的美國人更喜歡網購;美國電商市場的增長速度是傳統零售的3倍,增長率約為15%;據預計,到2023年,美國85%的零售購物將在網上進行。同時,美國消費者平均每年網購19次,僅次於亞洲,位居世界第二。

不過,即便如此,實體零售店的地位也不可忽視。據美國企業家雜誌研究,目前美國實體店銷售額仍是電商的10倍。同時,當前美國消費者的購物支出約有36%流向網購,其餘64%則流向了實體店。因此,美國零售業的轉型應該藉助“許多消費者一直想要實地觸摸、感覺、體驗商品”的優勢,充分利用線下資源,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2O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貿易政策將影響網絡銷售對美國經濟的帶動效應。網絡銷售的一大優勢是折扣多,更符合“千禧一代”購買便宜商品,而不強調購買名貴商品的特點。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實行的“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自我設障,增加了進入美國市場的外國商品的關稅,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弱化了網絡銷售的價格優勢。

付一夫:放眼全球,“消費者主權”時代已經到來。在此背景下,傳統零售引以為豪的“品類齊全”“薄利多銷”與“物美價廉”早已無法滿足人們對於消費的追求,如何全方位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是所有零售企業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成大勢所趨。零售業未來的發展,既需要線上的大數據積累,也需要門店的真切體驗。而人工智能、VR、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日趨成熟與不斷滲透,更是讓線上線下“全渠道零售”模式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看,未來美國零售業不能單方面指望線上或線下銷售來穩住零售數據,而應該考慮如何推動線上線下協同發展與轉型。

至於實體零售店如何轉型,一方面,要跳出自身的固有路徑,與時代接軌,全面推動線上與線下同步發展,雙管齊下。同時,要時刻謹記“消費體驗至上”的行業宗旨,將門店打造成業務更加多元化的綜合購物中心。除了零售之外,還應嫁接旅遊、休閒、娛樂、餐飲等多種商業功能,並配以極具創意的文化藝術裝飾的點綴,從而在全方位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實現營收的不斷增長。此外,還應在零售業態中引入高科技的智慧元素,帶給顧客更加炫酷的感官享受。

另一方面,從各個企業來說,在經營過程中,需要通過業務的升級來降低成本,並在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上不吝投入,而非只盯著公司財務狀況與盲目縮減開支。具體可以從打造高效智慧供應鏈入手,充分發揮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優勢併為自身賦能,推動原材料供應商、外協加工和組裝、生產製造、銷售分銷與運輸、批發商、零售商、倉儲和客戶服務等各個環節的協同運行,進而做到提質增效,降低流通成本。同時,還應有效利用基於大數據積累的消費者畫像,儘可能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營銷與個性化服務。

劉英:我認為關注美國零售業的發展,一定要關注中美經貿磋商的進展。美國需要儘快與中國達成公平公正、互利共贏的貿易協議。只有在全球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的背景下,美國零售業才能更好地實現轉型。也就是說,美國經濟走向不能只看它自身,而是要在大局中考慮。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夥伴和貿易伙伴,經濟結構互補性很強,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深度交錯,中美雙方的供給與需求、經濟與產業早已緊密融合,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經濟是需要相互合作共贏的,只有大家一起成長才能有增長,否則美國經濟高速增長將難以持續,金融風險也會不斷累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