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應對消費“寒冬”

每年的春節假期通常是消費高峰期,今年的春節卻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消費市場迎來“寒冬”。無論對實體零售業還是電商行業來說,這都是一場考驗。如何應對消費“寒冬”?民生行業如何在政策扶持下熬過這個漫長的冬季,看到明媚的春天?後續消費趨勢如何?國際商報邀請權威專家為您“支招兒”。

專家圓桌

趙萍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

洪濤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現代經濟管理研究院首席專家、教授

賴陽 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

(排名不分先後)

Q1

不言而喻,疫情的發生讓實體零售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一部分消費受到了抑制。在您看來,下一步實體零售業應怎樣應對消費“寒冬”?

趙萍:實體零售業應該從三個方面應對消費“寒冬”。

第一,要加強供應鏈管理,保障市場供應。疫情防控期間,人們大幅度減少外出就餐次數,但對糧油、生鮮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讓實體店再次出現了排隊現象,這表明消費者對超市、菜市場等實體業態的剛需仍然非常旺盛。因此,實體零售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要抓住消費者回歸實體店購物這一重大商機,通過保障市場供應提供更豐富的商品、更便利的服務等,從而使疫情過去之後,消費者還能夠願意到實體店購物,使超市、菜市場等實體業態迎來新的增長期。

第二,要創新服務,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從而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在疫情防控期間,很多菜店、便利店通過送菜上門等服務很好地抓住了消費需求的變化,提升了消費體驗,擴大了商圈服務半徑。

第三,疫情的發生使很多日用生活品的需求量迅猛增長,特別是對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產品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對於實體零售企業來說,要儘快補充消毒、防護產品,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與此同時,這也是企業銷售的一個新增長點。

洪濤:疫情的到來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甚至有人說“將使中國經濟倒退20年”,但這不符合實際。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許多集聚性活動取消,給春節假日消費帶來不小的影響,但是14億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仍然存在,這個基本的經濟面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如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16億元,增長8%,城鎮消費增速連續8年高於鄉村。網絡消費依然十分活躍,2019年網絡交易額達到106324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85239億元,增長19.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0.7%。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穿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0.9%、15.4%和19.8%。

但疫情也確實帶來一系列問題,不僅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關閉、廣州花市提前關閉等,許多零售企業短期內消費急劇下降難以為繼,供給渠道和方式也受到限制和有所變化。因此,零售業也要隨之發生改變。近年來,零售業創新發展促使“物流配送快遞功能前置”,疫情防控期間,新零售提供了許多新業態供給,網上交易、社區體驗店、便利店、無人店、前置倉,以及不接觸配送等為滿足特殊時期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提供了許多新的方式。

零售業態的創新從未停止,許多零售業態延續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正是零售業“以變化迎接變化”的創新使其得以持續數千年,仍然能夠延續下去。

賴陽:實體零售業中的消費者逛街更追求一種時尚的、沉浸體驗式的、情景式的、藝術化場景的商業氛圍。因此,對實體零售企業來說,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加緊做好轉型創新等方面的準備工作,在疫情過後用更多的創新和創意迎接消費者的迴歸。

Q2

對電商行業來說,這個對實體零售業來說有點兒“冷”的冬季對電商行業影響大嗎?疫情過後電商行業是否孕育著更大的機遇?

趙萍:首先,在疫情防控期間,網店開門營業時間比往年有所推遲,甚至有很多網店現在仍處於休息狀態,倉庫仍不能正常發貨,成交額受到了抑制。

其次,物流保障程度有所下降。因為物流行業有很多外地進城務工人員,目前還沒有全部回到工作崗位,而且當前物流公司的崗位招聘受疫情影響也比較大。物流業是電子商務發展最為依賴的一個生態環節,而目前來說物流保障能力還無法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這也直接影響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最後,今年春節黃金週期間,拜親訪友所需要的節日禮品、外賣等相關需求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給電商行業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疫情過後,電商行業孕育著兩個重大的機遇:

第一,在疫情防控期間,為了減少直接接觸,很多人仍通過網絡購買生活必需品,網購習慣進一步強化,而像天貓、京東、美團推出的無接觸配送方式又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於網購的信心,對於那些沒有網購習慣的消費者也會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網購習慣的強化對於疫情之後進一步促進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會產生極大的利好。

第二,在疫情防控期間,很多人會通過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社交媒體瞭解疫情的走向,並且對相關的社交網絡更加熟悉,形成了相關的新的消費習慣。

因此,這意味著未來電商加社交的模式會更加重要。對於很多電商平臺來說,要進一步強化社交、直播等相關功能,從而使電商未來的發展能夠抓住網絡社交快速增長的機遇期。

洪濤:疫情不僅對實體零售業有著巨大的負面影響,對電商行業來說也意味著挑戰和機遇並存。當前對電商影響較大的是產地倉的配貨、長距離的物流、前置倉新型業態的功能發揮,以及新業態的用工短缺等問題。對於新業態來講,城鄉居民“蝸居在家”給網上購物、網上買菜、網上餐飲、網上約車等網上生活服務提供了較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一些智能店、體驗店、前置倉等正在發揮著較大的作用。這幾年零售領域配貨快遞功能前移,使電商和零售逐漸融為一個整體。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許多新業態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聯產品、聯設施、聯標準、聯數據、聯市場的農商互聯模式的湧現,到店自提、到店+到家等模式逐漸出現,各種網上購物、買菜,甚至生活服務都可以在網上完成,特別是眾多零售網點物流配送前置化,這種“前移”可以解決我們購物及其送貨便利性的問題。

如盒馬鮮生7個生鮮新業態,京東雲店、7Fresh等新零售店,拼多多及其多多果園,蘇寧易購的蘇寧小店、蘇寧雲店等,這些業態直接緩解了實體購物交易導致的人員大量集聚問題,減少了環節。如果疫情發生在十多年前,我們需要派出大量的人員到各家各戶去送貨,現在除了派人員送貨,還可以充分發揮各類智慧批發市場、智慧菜市場、體驗店、便利店的作用,通過無人店、無人餐廳、無人貨櫃等完成網點的銷售工作。

由此可見,新的高效安全、健康綠色、智能開放的生鮮農產品生態鏈、生態圈正加快形成。

賴陽:在國外,很多企業都在研究全流程無人參與的現代物流技術,比如亞馬遜和沃爾瑪都試圖通過“空中倉庫+無人機”的方式,將地面物流服務延伸到空中,即將貨品裝入飛艇,飛艇飛到配送區域上空之後再由無人機發送貨品,實現全程自動化。

此次疫情發生後,我們電商的短板也逐漸顯露。雖然電商的流通從表面上看簡化了很多傳統的流程,直接送貨到家,但在實際運營中很多環節還是人員密集型的業態,比如整個供應鏈運營體系中雖然很多采用了智能倉、智能物流系統,但很多鏈條還是需要人員參與的,特別是到小區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因此,在電商發展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哪些環節可以不需要人員參與,完全採用自動化技術,比如將來智能工廠通過自動製造生產的產品,通過自動物流進入相應的智能倉庫,由自動分解系統自動配送發貨,再由無人機配貨等,這種研發的需求愈發強烈了,在這方面很多電商企業可能會有更多的探索和創新。未來,在整個電商流程中,傳統人員的需求比例會進一步降低,在應對此類突發事件時,企業會有更好的應對能力。

Q3

從政策層面來說,面對疫情發生這一突發事件,應如何支持零售業發展?

趙萍: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發展物流業,為實體零售業和電子商務企業建立更加良好的產業生態,使零售企業的供應鏈能夠更有保障;

第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當前零售企業面臨巨大的困難,國家財政政策應該針對企業的具體困難,通過租金補貼、物業費補貼等方式減輕企業負擔;

第三,由於零售企業通常是輕資產企業,一般沒有可供抵押的物業,因此應針對零售企業發展專項貸款,特別是對部分供應鏈管理能力比較強、銷售規模能夠保持持續回升的企業,應通過專項貸款的方式進行救急,使那些自身有活力、未來增長潛力大的企業能夠順利渡過難關;

第四,由於零售行業絕大部分企業是中小企業,而今年零售企業面臨的困難要遠高於往年,因此,國家應從中小企業專項資金中給予零售企業更大的支持力度。

洪濤:面對這次疫情,一方面,政府應採取減費、減稅、減租、降息、續貸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各類社區商業稅收的減免,綠色通道的開通,產地倉集聚、物流配送、前置倉、快遞等方面稅收的減免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場租費的減免,當然政府減免與市場減免應因地而宜,避免產生矛盾;政府可通過銷售蔬菜、肉禽蛋奶等應急性儲備減少企業的損失;同時,政府應加強市場管理,如制訂特定商品的政府最高限價、政府最低保護價的範圍等,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鼓勵批發市場、零售企業、物流配送企業、供應鏈金融企業等創新業態模式,探索基地+產地倉+批發+物配+新業態+前置倉的生態鏈、生態圈,促進傳統零售業向新零售業的轉型升級。要加快零售業的理念創新、業態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從長期來說,加快零售業的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賴陽:可以說這次疫情對商業的衝擊很大。當前很多傳統商業處於停業狀態,雖然有部分業主方提出減免部分租金,但企業仍然面臨著很大的成本負擔,如員工工資成本、租金成本等。而一些在一線運營的企業運營成本大幅提升,特別是支持民生的行業,返鄉員工不能回崗、在崗員工工作量成倍增加,企業人力成本大幅提高;交通受限、運輸不暢,物流成本亦大幅增加。而這些承擔著保障民眾基本生活需求品持續供給的零售企業,其商品價格也不可能過度提高。因此,要幫助他們度過“寒冬”,更需要政府給予其一些經濟方面的政策支持,比如對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堅持服務的企業給予一些財政上的支持。而對於整個行業來說,可以考慮是不是能夠給予一些稅收和費用的減免使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特別是在金融方面是不是可以有力度更大、更實際的一些支持。

Q4

對部分企業來說這個“寒冬”可能是致命性的,但疫情過後,是否也有一些新消費趨勢蓄勢待發,或會出現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創新,您對之後的消費趨勢有怎樣的預判?

趙萍:這次疫情會使消費結構發生一些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變化是人們的公共衛生意識明顯提高。由於疫情突發,全國的公共衛生用品供應非常緊張,市場上一“罩”難求的問題比較突出,像酒精、消毒液等產品也有斷檔的情況出現。這次疫情增加了人們對於公共衛生方面的需求,因此,疫情過後人們對公共衛生產品的需求將會遠高於疫情發生之前,涉及公共衛生產品的消費會成為未來新的增長點。

第二個變化是餐飲行業將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首先,雖然在疫情防控期間餐飲行業消費受到的影響比較大,但是人們在家宅久了對外出就餐的需求反而會更加強烈,疫情一旦結束,餐飲方面的消費需求會呈現報復式反彈。因此,預計在疫情結束後兩個月左右餐飲消費會出現一個小高峰,此後會轉入正常增長階段。其次,疫情使人們的衛生意識明顯提高,因此,在疫情結束後,餐飲行業也將進入洗牌階段,那些更注重食品質量安全、衛生條件更好的餐飲企業將在消費中脫穎而出。

第三個變化是未來服務消費的恢復時間相對來說會比較短。服務消費有一個典型的特點,一旦服務的生產恢復,那麼服務消費就會進一步得到實現,特別是涉及旅遊、餐飲等方面的服務消費恢復的速度將會更快。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支出佔比高達45.9%。非典(SARS)過後大約用了半年時間消費才走入正軌,但是由於當前我國的消費結構已經呈現出商品消費與服務消費雙輪驅動的格局,因此,在雙輪驅動的格局下,服務消費的快速發展就意味著疫情結束之後,我國消費會快速進入正常的增長通道。

洪濤:從消費趨勢而言,2003年SARS的實踐證明,疫情不會影響中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只會短期內影響消費規模的變化;從長期來說,疫情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和消費的大趨勢。因此,短期性的應急措施與長期的政策應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和不變性,以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進程不會改變,這也是2020年基本的主題和主調。總之,我不認同“零售業的寒冬已到來”和“疫情會使中國經濟倒退20年”的說法。

賴陽:消費者在當前這種特殊的狀況下,除了購買生活必需品外,不會出來逛街消費。因此,雖然現在消費暫時受到抑制,但在疫情徹底緩解之後,我相信消費會有一個補償性的爆發。大規模的購物、逛街、餐飲、娛樂、文化等消費屆時會迎來爆發式增長,所以說消費會迎來一個新的高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