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逼死亲弟弟囚禁生母,可我真的不想做个坏人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它只有短短700多字,用尽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它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郑武公娶武姜为妻,她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大惊,因此很厌恶庄公,偏爱小儿子共叔段。

庄公登基后,武姜与共叔段密谋夺权,被庄公发现。他便将计就计,用了“欲使某人毁灭,必先使其猖狂”之计,放任共叔段做出许多出格行为,最终共叔段嚣张到了极点,造反了。庄公等这个时机已经许久,他这时终于师出有名,一举打败共叔段。

后人便常抓住“庄公不管教约束弟弟”大做文章,说他是个老奸巨猾心狠手辣之人,是他的放任导致了共叔段最后的灭亡

然而,细思庄公从小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再联想武姜的地位,庄公应该怎样教导弟弟?共叔段怎肯听他的话?武姜又怎么容许最讨厌的儿子稳坐王位?其实,庄公在当时已被逼到死角,进退维谷,最后“克段于鄢”实属无奈。

郑伯克段于鄢:逼死亲弟弟囚禁生母,可我真的不想做个坏人

一.不狠,地位就不稳

就因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一直很讨厌庄公,还给他取名“痦生”,就是倒着出生的意思。在武姜心里,庄公就是个逆子,所以从小到大,她都漠视厌恶庄公而疼爱共叔段。

郑武公在世时,武姜便多次向郑武公提出改立共叔段为世子,武公一直不答应才作罢。

立嫡立长,这是当时不言自明的规则,当时的人们视之为天经地义,庄公也不例外。在庄公眼里,弟弟共叔段已经抢走了母亲的宠爱,又要来抢他的世子之位,他能甘心吗?是可忍,熟不可忍。这时,仇恨的种子已渐渐地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后来的一切,更是这颗种子的催化剂。

庄公不得不狠。他一旦心软,就会失去权势,又不得母亲宠爱,他岂不是要沦为阶下囚,或是被放逐出国?这样的结果他是绝不能接受的。

郑伯克段于鄢:逼死亲弟弟囚禁生母,可我真的不想做个坏人

二.原生家庭的阴影造成性格极端

在母亲极度偏心的情况下,庄公从小都没有受到母亲的疼爱呵护,而且世子之位又不稳,这就造成了他性格的极端。

对待一个偏心的母亲和一个年幼狂妄的弟弟,也许换一个人,就会采取更温和宽厚的方式,对弟弟进行温言劝导,对母亲进行亲情感化,让故事的结尾不要走向血淋淋的撕破脸皮亲情的“克段于鄢”。然而,设身处地地为庄公想一下,你就会发现,他做到这点简直难于上青天。

对于母亲的偏心,庄公在幼年时未尝没有以德报怨之心。他也曾对母亲抱有希望,也许还曾做出许多事以期感化母亲,但最后都是枉然。这让他怎能不寒心?

武姜实在是一个不负责任且十分不明智的母亲。

她屡屡伤害庄公的心,在他幼年时不寄予关心呵护,在他少年时动摇他的世子之位,在他登上王位后又与共叔段密谋反叛。她可曾考虑过造反成功后庄公的悲惨下场?从来没有。

所以,庄公对母亲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选择了最极端最血腥的那条路来终止这一切。

郑伯克段于鄢:逼死亲弟弟囚禁生母,可我真的不想做个坏人

三.共叔段狂妄无知

真可谓有其母必有其子,从小跟着母亲见样学样的共叔段十分狂妄嚣张,根本不把哥哥放在眼里。

在被母亲当作掌上明珠的共叔段眼里,王位就该是他的,世间万物都该围着他转。所以,共叔段后来拥兵自重势力极大,修整城郭储备粮草,充实步兵、车兵,又有母亲武姜可以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看似万事俱备了,但共叔段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人心。

郑武公的军队来平叛是名正言顺的,但共叔段企图弑君杀兄是不忠不义的。在民心一面倒的情况下,郑武公所向披靡,而京城的人都反对共叔段的造反行为,共叔段的失败早已成定局。

面对“郑伯克段于鄢”的这段故事,《左传》对这段历史的描述隐晦地传递了对庄公的批判,后人也常指责武公有“不教诲之责”且心狠手辣。

然而,若细究其源,罪魁祸首其实是武姜

就因为儿子出生时脚先出来,她便对庄公十分厌恶,一手造成了后来兄弟相残、母子疏离的悲剧。而无论是庄公还是共叔段,都不过是她不正确的教子方式下的牺牲品罢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是平生书事,愿每日与您共享书中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