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导语:有人说,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六宫公主”实际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她们一味妥协,以“依赖”的姿态存活于世。因此,许多人将六宫公主悲惨结局的原因归结为芥川龙之介所处的那个不太健康的时代。但是,我始终认为,人类中总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士。诚然,不健康的社会制度会一定程度促成各种形式的悲剧,但不能将其作为引发悲剧的唯一原因。如果将生发于人性与人心的悲剧全归结于那不健康的时代,而不深究悲剧人物内心深处的“病因”,那么类似的悲剧可能会以各种形式重演,这无疑是件可悲的事情。

《六宫公主》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六宫公主”是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纵观她的生和死,要说她的一生过得十分凄惨?凄惨虽有,但是更多却是可悲。就如文中末尾“和尚”评价“六宫公主”亡魂时说的一样,“那是个没出息的女魂,既不知天堂也不知地狱”。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六宫公主”活得就像一根藤蔓,必须有依附的东西让其“缠绕攀爬”,她没有尝试过“不去依靠”,更没有想过独自去经历天地间的“风雨”,这便促成了她的可悲结局。

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地狱到天堂的路


所以,如果从故事本身剖人性,我们不难看出,《六宫公主》这篇小说中,芥川龙之介为我们勾勒出了“绝望”的模样。这种“绝望”,不是歇斯底里的撕心裂肺,反而略显平淡,从“六宫公主”来看,大抵便是那“没了自我”下的麻木。因为内心的真实自我早被自己遗弃,于是,痛苦也好,欢乐也罢,对于没有内在主导的人来说,又哪里还有什么苦与乐呢?真正的绝望,也不过如此吧。而追溯造成这不知“苦”与“乐”之“麻木”的源头,从“六宫公主”的经历来看,便是让她那活得如藤蔓一般的“依赖心”了。

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芥川龙之介


活得如“藤蔓”一般的六宫公主:用“依赖”的姿态期待抓住“希望”,却沦为“不知天堂和地狱”的绝望亡魂

《六宫公主》这篇小说,以该篇小说的主人公称呼命名,纵观小说情节的前后发展,芥川龙之介这是在借着公主的生与死,为我们勾勒出了“绝望”的轮廓。这种“绝望”没有排山倒海般的痛苦,而是不知乐与哀的“麻木”,就如死后不知天堂和地狱而徘徊在人间的公主亡魂一般。只是,深刻思考六宫公主沦落至绝望境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公主不知乐与哀之麻木的背后,有一双名叫“依赖心”之将她推下绝望深渊的手。

故事中,和她的名字一样,六宫公主确实过了一段公主一般的生活,她本就是公主的女儿,被养在深闺,居住的地方便是六宫池畔的府邸,所以她也被称呼为“六宫公主”。按照文中描述来看,她的父母属于比较保守的一类人,用文中话说,便是喜欢“守着老礼”的人。于是,公主在父母略显“保守”的教育下,也算过得规规矩矩,日子虽过得波澜不惊,但也无喜。

此时的六宫公主,无疑是依附在“父母”身上的藤蔓,她不必担心“风吹雨打”,但是也得不到太多“阳光”。从未感受过阳光“热烈与美好”的六宫公主,并未觉得依靠父母生活有何不妥,她唯一希望的便是父母健康,即自己“缠绕”的“大树”不会倒下。

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此时六宫公主的依赖心已经比较明显了,但是我们却并不能强求一个一出生就被庇护在“笼子”中的“小鸟”去期待“蓝天”。毕竟,从未见过“蓝天”的小鸟,如何知道“蓝天”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养在父母身边的“公主”便犹如从未见过“蓝天”的小鸟,不知“独立”是何物,更不知“依赖”有何不好。这时的公主虽有依赖心,但尚未失去“自我”,对于她来说,虽没什么可以称为“希望”的存在,但是却还说不上“绝望”。

可是,人生若没个波澜,哪里还叫人生,更何况是芥川龙之介笔下可悲者的人生。六宫公主的父母双双去世,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六宫公主依靠的“大树”没有了,但是她却有替代品。虽然不似父母那般可以让自己锦衣玉食,但是在她乳母的尽心伺候下,生活虽拮据,公主的度日方式却依旧是弹琴吟诗,就和她父母在世时一般。

但生活的残酷,对于公主来说,可能更多在于人不可能靠着“弹琴吟诗”来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来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威胁,让六宫公主在乳娘的撮合下,以“身体”为代价,委身给了一位温润如玉、容颜俊美的官员儿子。

六宫公主虽不讨厌这个倾心于自己的貌美男子,但却并不喜欢。可是,这时的六宫公主却觉得,男子对于她而言,属“可以托付终身”的希望。于是,六宫公主便以“人各有命,没法违抗”的心思说服自己,以近乎委曲求全的方式,期待能够抓住这“生”的希望,活下去。

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没错,在继父母、乳母之后,这位倾心于她的官员儿子,成了六宫公主依靠的对象。只是这一次,六宫公主付出了代价,这种代价的外在表现便是,以认命的态势,来说服自己身不由己的“不甘”。而正是在这种无视内心诉求的委曲求全中,六宫公主渐渐失去自我而不自知。

后来,男子因父亲调任需要离开,要公主等他五年,可男子却去了九年,还结了婚。男子再见公主时,公主已奄奄一息,临死之前,无法自己“念佛”的六宫公主得不到救赎,她最终成了游荡在朱雀门前曲殿里“不知天堂和地狱之没出息的女魂”。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六宫公主”,可悲得让人叹息,她的一生,我们看不到反抗,更多是“屈服”,她以“屈服”的姿态被动接受来自生活的磨难,渐渐在这种“委曲求全”的屈服中失去真实自我,以至于最后她的魂魄,也陷入了那无所谓悲喜的虚无的绝望中。是什么让六宫公主一直以“屈服”、“委曲求全”的姿态面对命运?是她那如藤蔓一般的“依赖心”。

可能对于“藤蔓”来说,有所依靠,才有所谓的“希望”吧。但讽刺的是,六宫公主明明期待用“委曲求全”的姿态抓住所谓“希望”,却沦为“不知天堂和地狱”的绝望亡魂。也就是说,在依赖心下的委曲求全,可能并不能帮助人们抓住“希望”,反而可能会将人引向绝望。由此,我们不难品读出,六宫公主这个绝望亡魂背后,实则隐藏着芥川龙之介对“依赖心”的批判。

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芥川龙之介(左数第二位)


委曲求全里虚妄的希望,依赖心下被放弃的真实自我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六宫公主一开始也是一位养在深闺的美丽人儿,她娴静端庄,如果父母没有突然死去,她的后半生可能也会过得波澜不惊吧。毕竟,在父母去世以前,六宫公主虽然被父母养成了依赖心比较强的存在,但是却并未出现需要她“委曲求全”的情况。

所以,即便在父母塑造的“金丝笼”中生长,但因为父母的精心照料,生来如此的“六宫公主”也并未有被禁锢之感,因此,她也不曾有过“身不由己”的违心之举。只是,虽没“身不由己”过,但她似乎也没有“访问”过“真实”的自己。于是,日子不咸不淡,无忧伤,也无什么欢喜。

后来,能够让六宫公主无忧无虑的父母死去了,六宫公主迫于生计,出现了第一次“委曲求全”。她以委身给官员儿子的形式,借此获得生活上的资助。很显然,从文中来看,这官员儿子虽然相貌俊朗、温润如玉,但却并不是六宫公主想要的“爱情”。

这一次的“委曲求全”,至少让六宫公主和“内在自我”进行了第一次交流,于此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公主终于和那男子夜夜相会了.....公主对他倒是也没有厌恶,有时甚至还觉得终身有了依靠。可是,在绘着蝶鸟双飞的围屏后,在耀眼的灯光下,哪怕同那男子相亲相爱的时候,公主也没有一夜是感到欢愉的。”

也就是说,公主委身于男子,更多是将男子看成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希望”,公主的委曲求全,是期待以此抓住“生”的期望。但是,也正是这一次的“委曲求全”,让公主无意间和“真实自己”进行了“对话”。从这场“无声的对话”中,公主能够清晰了解到,这种“委曲求全”不是自己想要的,

眼前的这个男子,虽然可能会成为自己未来的依靠,却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爱情”。

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但即便如此,公主却以“希望”的名义,无视自己内心的声音,于此,文中有这样一段公主的心理描述:

人各有命,没法儿违抗。自己能依傍这个男人,比起那女孩来,算是福气了。“万事只能认命啊。”公主心里这样想着,脸上装出了笑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公主虽然在“身不由己”的“委曲求全”中和真实自己进行“对话”,并且知道自己的真实心意,但是,她从父母那就养成的“依赖心”,让她以“人各有命,没法儿违抗”的借口无视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并将这种无视本心的“委曲求全”看成是追求“希望”的方式,以此自欺欺人,最终,她毫无悬念地堕入深渊。如此来看,她沦为“不知天堂,亦不知地狱的绝望女魂”,也属于顺理成章的结局。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六宫公主错误理解了何谓“希望”。真正的“希望”,并不生发于他人,更不会催生出以迷失自我为代价的“委曲求全”。人的“希望”,生于本心,源于心中那个最真实自我的诉求。当心没有诉求的时候,或者这样说,当人完全听不见内心真实自我发出的声音时,又哪里来的得失之苦乐,又哪里来的“脱离痛苦”之希望?

而六宫公主却因为过强的依赖心,将有依靠之物看成是自己的“希望”,继而无视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在这种“无视”中,她以为自己在追求希望,其实不过是将自己推向绝望罢了。在她完全放弃自我、依赖她人而活的时候,她哪里还有自我。要知道,依赖的深层次形态,可不就是完全依赖对方而放弃自我吗?六宫公主完全臣服于依赖心的那一刻,便是她完全放弃自我的那一刻,于此,她便再也听不到内心的任何声音。她因没了自我,心不再发出诉求,继而活成了空壳。

而对于在依赖心下完全失去自我的人来说,更可悲的便是,以扼杀自我为代价而换取的那供自己依赖之所谓“希望”的崩塌。

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小说中六宫公主委以终身的官员儿子九年一去不返,无疑让公主了解到自己委曲求全所追求的“希望”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只可惜,这个时候的公主已经没有“真实自我”了,她感受不到“被抛弃”的痛苦,亦没有生的渴求。于是,天堂和地狱,于她而言,可就不是一样吗?由此,沦为不知天堂和地狱的可悲女魂,可不就是六宫公主依赖心下“顺理成章”的结局吗?

芥川龙之介:真正的绝望,是人在依赖心下放弃真实自我后的空洞与麻木

什么是真正的绝望?芥川龙之介用《六宫公主》这篇悲剧小说告诉了我们的答案。从小说中来看,对于“六宫公主”来说,她的绝望,便是沦为了既不知天堂也不知地狱的女魂。只是可悲的是,她不会因自己的“徘徊”而悲伤,因为,失了“真实自我”的她,亦如感觉不到欢乐一般,也不会感觉“悲伤”。这种不知天堂之欢乐与地狱之痛苦的“麻木”与“空洞”,想必便是芥川龙之介眼中“绝望”的模样了吧。

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芥川龙之介


而让六宫公主深陷“绝望”深渊的,便是她的依赖心了。她因依赖心,以“委曲求全”的方式,渐渐扼杀自己的“本真内在”,最终变得麻木而又空洞,听不见内心的声音,于是便也感受不到快乐与痛苦了。

为什么会这样?依赖心,大抵是向外的,即人要依赖外在的存在,许多时候就需要顺从对方、迎合对方。但是就如这个世界没有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人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不可能完全去贴合、顺从对方。可是在依赖心的指导下,人会磨掉自己的棱角,以求更“完美”地贴合对方。这个时候,内心别具特色的“真实自我”便会发出“抗议”,并大声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但是,在强大的“依赖心”下,人会将“自己所依赖的对象”当成自己“生”的“希望”,于是拼命压抑“真实自我”发出的“抗议”,渐渐地,压抑久了,人便听不见内心的声音了。但是,让人倍感讽刺的是,与内心声音一同消失的,还有“希望”。毕竟,让人能够感到生活实感的希望,正是生发于“真实自我”的需求呀。奈何,依赖心太强的人,却“努力”错了方向。明明是为了追求“希望”去“委曲求全”,改变自己独特的“叶脉轮廓”,最后却在迎合与妥协的姿态中失了“真实自我”,活得如同“假物”一般麻木而又空洞。

六宫公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公主,在依赖心中迷失自我的绝望


所以,请警惕自己的“依赖心”,“依赖心”所指向的地方,可能没有“希望”,更有甚者,可能是“扼杀自我”的绝望。要知道,真正的绝望,是人在依赖心下放弃“真实自我”后的空洞与麻木。请珍惜“真实自我”发出的声音,如果连“真实自我”的声音都听不到了,活得如同“假物”一般,这样的生命,哪里还有代表生机的灿烂,有的只是一潭死水般的死寂

,这无疑是可悲的,也是芥川龙之介不想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