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Pattern223


凡什么心学如果有效果的,都是唯心与唯物两者结合!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有互相转化的正反两面性!


均无欺言


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有那些本质上区别。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唯心主义哲学定义,再结合王阳明心学观点及其理论依据对照论述,就一目了然了。

唯心主义哲学定义。

①唯心主义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糸,在这个哲学基夲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精神(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产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

③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的产物,而不是真正客观上的世界。

以上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定义,以此定义结合王阳明心学观点及其理论依据来并论。

01

王阳明的“心学”中的心,是人的本体内心固有的良知体,灵明悟知所产生出来的认识能力。“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知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把“心”作为万物之主,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

为此,王阳明心学是以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万事万物,“心”就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这就很合符唯心主义哲学定义第一点,精神决定物质,物质就是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02

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的理,就是一颗致良知来达到没有私心物欲的心。致良知心中的理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致良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形成的心中有天理。

天理就是无私欲心,就是世间规矩,规律,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致良知心揭破其规矩规律的是与非,善与恶。

为此,王阳明心学中的理,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心即理),决定了人的主观意识无私欲本体心就是天理。以此来结合唯心主义哲学定义第二点来论说一下:

王阳明心学中的天理就是人的精神产物,心外是无理的。并不合符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所以,王阳明心学中的天理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符合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03

王阳明心学理念,是借助儒学哲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而且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的本能反应。以此来对照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第三点定义来论:

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的产物,并不是真正客观上的世界。而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能动性,这就完全合符唯心主义哲学定义,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突出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

为此,综上所述得出结论。

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本质区别就是:

①王阳明的心学完全合符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区别。

②王阳明的心学不符合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总而言之来论。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代表了新的儒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主张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完满,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王阳明心学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并有着永恒的精神价值。

当今社会倡导学习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心学思想,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刘梦辉1445414400581


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唯心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

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可以类比洛克的“物质的第一性质,物质的第二性质”理论)。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派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陆九渊和王守仁,英国的贝克莱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

1、王阳明建立的心学更像是朱熹理学的一种继承和创新。他通过将心和理割裂,即将认识论归于“心”主宰,将客观世界归于“理”主宰。其实质是分别对于意识和物质建立一套体系,并尝试将两者平衡的一套哲学学说,即二元论。而主观唯心主义则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

2、王阳明提倡的是“心学”,“知行合一”。虽然前人已经有提倡“心学”,但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将“心学”体系构建如此完整的第一人,他毕生也是将他的“心学”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而唯心主义哲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总之,二者还有其他许多区别,但从本质上讲,我觉得主要表现为上述两点。


华军abc


我个人是从3年前开始学习阳明心学的,一路学习下来,最大的收获是:

第一个阶段: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阳明先生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在自己的心中。我个人认为阳明心学在这个层面是学会了认识自己。

第二个阶段: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在经历了种种事情的磨练,如江西平乱等之后,认识到了内心的认知要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反复验证,反复磨练。

第三个阶段:致良知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有良知,阳明先生曾用这种发现良知的方法教导过一位土匪,最终他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

第四个阶段:吾心光明

这个阶段是阳明先生晚年的领悟。

所以总结起来,阳明心学讲的是:心上学,事上练,达于道,致良知。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与实践体系,这是与唯心主义最本质的区别。


苗学思


王阳明心学和唯心主义这个哲学理论,太深奥了。我是真的搞不懂,这是什么理论研究,心学是什么意思,是道教主义吗?还是心里学的意思呢?这个心学是属于那种类型的道家思想,如果没有去读过王阳明先生的作品,你根本摸不着头脑。

这个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跟心学有什么不一样的关系,怎么分不清楚到底是如何去选择的。十个人有九个人是不知道的东西,教我怎么分这两个问题呢?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这个得去研究研究才行,不然真的一问我三不知。

王阳明先生在推行新改革,创新发展的同时还在于能够促进研究这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心学和唯心主义是有区别的,那它的区别在于,前者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概念及思维逻辑。我不知道这样分析对还是错,反正我也没有去研究他这个问题?

王阳明先生的作品是很不错,虽然我没有去读过他的作品,但是,他的名气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海哥趣说历史故事


王阳明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有哪些本质区别?

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如他心学的观念“心即理”,就体现了这一点。说他唯心,是说其脱离实践基础,脱离客观认知,仅以自心玄学思维(形而上)得出此结果。众所周知,“理”(天理,指儒家道德伦理)是外在学问。

“理”的存在,早在孔子时就有。孔子以儒家“六经”授徒,“六经”要义,即仁礼观念。其时,尚无“理”之观念,至西汉时,儒家学者方以“天理”观念解为儒学“仁义礼智”等观念,及礼乐刑政制度。而至王阳明心即理,认为天道在人之本心存在,天理就是本心。客观存在的道德观念被王认为是本心自生,此种认识,完全脱离认识的真实来源,陷入主观唯心思维。

唯心思维的另一种是客观唯心思维,如宋明理学的主流代表程朱理学观念就是。

它的代表观点是“性即理”。此等观点认为,天道,天理呈现在人或万物上的表现就是“性”;人性及万物即涵天理,天命谓之性,人及万物秉承天理之性而存在。而“理”是性的条理,是性的具体样态 。如此,则理不在本心,理存在于外。求理,即向客观事物求,“天理”在客观事物中。虽然天理是客观存在,但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仍是“形而上”,唯心思维,但是,它由于认为“理”是客观存在,所以它是客观唯心思维。而王阳明的“心即理”,认为人之本心就是“天理”,天理就是本心,因此他是主观唯心思维。


企业办主任陈尘


阳明心学应该这样来看,首先从王阳明先生的经历来看。从龙场悟道,到出将入相。其心学指导了他的人生成长与发展。和黑格尔晚年总结,或尼采,叔本华等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心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历史的经验教训就是人们永远记不住历史的经验教训。

换句话说,成功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但模仿成功的道路却可能是失败的。

所以阳明先生的心学是知行合一。德国唯心主义心学,只是单纯的唯心主义而已。

当然一个理论,也许践行不行。但不能说其本身就是错的。但即使不是错的,其价值也是有限的。

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那么,有哪些人根据黑格尔的哲学成功了呢?

当然,世间有无数的大师,声称他们继承了和发扬了黑格尔的哲学。但其本身的心学写出来了吗?和黑格尔的一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现代加尔文教下的人依然分不清楚是谁创造了世界。这是心学吗?这不是心学,仅是宗教而已。

心学是每个人的心学。就像一个道理有两面一样。我们总持有道理的,偏执的一面,去践行我们的生活实践。

同时我们会考虑道理的另一面,去焦虑的反思我们的过错。这便是我们容纳两种不同的道理,道理无所谓对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当我们持有道理的一面时,我们总以为是意气用事。但恰恰就是意气用事而已。

世间的利益是永恒的。但世间的义气却是偏执的。我们持有的正义,仅是去守护我们要守护的人而已。任何守护都要付出代价,不是我们就是别人。当然我们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去将对别人的影响降到最低,保佑世间的和平与繁荣。


花间流风


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典型的二元论观点持有者。


王阳明建立的心学并没有否认其基础,也就是朱熹的理学,更像是一种继承和创新。他通过将心和理割裂,即将认识论归于“心”主宰,将客观世界归于“理”主宰。最典型的是《传习录》(下):“先生(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末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这里,认识,就是对于客观实际的反应来源于认识主体的“心”,如果“心”无花,则认识不到花,自然就是他所说的“同归于寂”。其认识论上,接近于主观唯心,但又存在差异。根本区别就是他的心学中意识中的“花”与客观的花同时存在,认识是接触到客观“花”时,“意识”中的“花”的反应。这有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意识的“花”存在,所以客观的“花”存在这一观点。同时,在这里他并没有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于自身的主观态度而产生,也就不能归为主观唯心主义。由于他将客观世界的存在归于“理”,也就是近似于一种客观唯心的处理方式。同时,他认为花是本来就存在的,也就是意识不先于物质,因而观点似乎趋向于唯物主义。总的来说看起来态度模糊,在客观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之间摇摆,实际上仍然是二元论的体现。这实质上,他的观点是任何被认知物或概念的“心”和“理”同时存在,并重新定义“认识”为被认知物或概念的“心”与“理”的一次相互作用,或者说映射。其实质是分别对于意识和物质建立一套体系,并尝试将两者平衡的一套哲学学说,即二元论。


天天读诗


先做个假设,如果王阳明能够系统学习了中西方哲学思想,他的心学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理论体系?

再假设他如果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心学又会不会是另一种体系?

哲学是人类探索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方法学,哲学是人类独有,超越了作为动物简单自然进化的桎梏,能够发挥主观能量去改变客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精神痛苦和客观现实的困难折磨着人类,基于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就诞生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各类宗教体系,各自都拥有了忠实的拥趸。

不得不说,客观世界和意识世界是否是两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生命是宇宙创造的(也是因为生命意识到宇宙包含一切),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所有现在我们看到的宇宙也就不被认识,不被人类认识的客观世界,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有和无的判断,也许就是不生不死的涅槃寂静状态。

心学和所有哲学都是基于要解决某类问题诞生的,王阳明从格竹子开始,去验证理学的原理,搞的差点把自己格掉,后来去闭关参悟,豁然开朗创立了心学。这个过程说明什么?

说明王阳明格物时被理学误导了,否则他也许会成为科学家,牛顿不就是格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吗,牛顿的思维让他格对了物,程朱的理学只会让中国人格自己。

客观世界让王阳明痛苦不堪,折磨他的人也是客观存在,因为放弃了继续格物,转去格自己的心,心学是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中诞生的。现在问100个人,如果都面对王阳明的客观状态,会怎样应对?

心学也好,唯心主义也好,唯物主义也好总归都是在寻找人和客观世界如何相处的方法,从心,从物两个角度,又或者是从个人意识出发,还是从公共利益出发的区别而已。

无论是从自身心出发,还是从客观物出发,能够被传承的基础就是追求至善的世界,那么都有存在的价值。

心学包含了唯心,唯识,唯物的部分思想,还好只要不包含唯神的东西,就可作为人们解决客观痛苦的精神武器。


易实不易59049513


把阳明心学看作陆九渊一样的唯心主义,那真是太冤枉了

心学这方面是和量子力学共通的

虽然这是哲学家的呓语

可是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一个度阴山的故事

世界诞生之初

有三个人

一个人说

“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

一个人说

“这个世界是我心所想的”

一个人说

“这个世界是物质创造的”

很明显

第一个是唯神

第二个是唯心

第三个是唯物

那么他们哪个是阳明呢?

都不是

阳明说

“唯良知”

这个良知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良知

而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才是阳明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说一个故事你应该能懂

一个学生问阳明

“这朵花这么好看,是不是我看他就存在,不看他就不存在”(唯心)

阳明的回答很有趣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注意

是明白

是花的颜色

不是花存在

不在心外,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物不是说除了心,什么都不是,在这里是说

你没有看这朵花的时候,没有明白花的颜色的时候,他不在你心里

就好像你拿手电筒去照东西

这个东西可以是知识,是事物

照到看清是一回事

没照到看不清又是一回事

自己理会

可以结合量子力学

这可不是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