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風尚|陳蔚文:真 相

散文風尚|陳蔚文:真 相

陳蔚文,女,任職文藝評論雜誌社,發表小說及散文隨筆數百萬字。作品見於《人民文學》《十月》《鐘山》《大家》《小說月報》等刊,被收入多種國家級年度選本。獲第三屆人民文學散文新人獎、林語堂散文獎、全國精短散文大賽特等獎、穀雨文學獎等獎項。出版有小說集《雨水正白》、散文集《見字如晤》《未有期》《疊印》《又得浮生一日涼》等十本,另合集多本。

01

路過一幢建築設計公司的樓宇,牆腳圍了圈木柵欄,裡面植了翠綠挺拔的竹子,同伴說,這竹子長得真好!

當然,因為是假的。

啊!不會吧?她湊前細看,隔著柵欄她仍不能確定竹子是假的——它們做得相當逼真,葉子的質感、形狀乃至姿態在風裡都足以亂真。

她用手捏試,這次確認:竹子確是假的。

你怎麼看出它們是假的?

因為沒有一片黃葉。

這一大叢竹子,青翠欲滴,生機勃勃—— 然而就是它過分整齊的生機洩露了秘密:既是生命,怎可能沒有丁點的參差與萎敗?

你見過沒有一片黃葉的竹林嗎?哪怕它們整體抖擻昂揚,但一定會有少許凋敗的枝葉。對生長,總會有些陽光和養分無法送達之處。

生機與凋敗一起,才構成生的真相。

從建築公司的樓宇再往東一些是人流熙攘的上海火車站。往南一些,是一幢二十幾層的商務寫字樓。在第十五樓,我做一本女性刊物幾年, 採訪了不少人物,包括明星、商界成功人士、生活家和時裝設計師等,總之都是各行業翹楚—— 在化妝師、攝影師等的通力合作下,他們被後期PS 過的形象在雜誌的銅版紙彩頁上綻放光芒。

我寫過若干這種訪談,提綱上的問題都是春風和羽毛,沒有尖銳與撕扯。讀者更願見到幸福, 明星們也更願在公眾面前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像籠上燈罩,既亮又柔。

當垂下眼睛熄了燈,有什麼藏在黑暗的角落?

散文风尚|陈蔚文:真 相

02

供職於滬上一家時尚雜誌時,我曾採訪一位女導演兼知名節目主持人。上海莘莊的一幢別墅,院裡合歡樹在雨後綻放一樹如霧似夢的粉紅。在富有格調的客廳中,她讓阿姨端上精緻午餐,包括一盅用青花瓷盛著的火腿乾貝冬瓜湯。她說她喜歡佈置家,出差都帶著有家人照片的相框,睡前擺在賓館床頭。她喜歡買昂貴內衣甚於外套,因為內衣是女人對自己的愛情——我奮筆記下,這正是雜誌所需的內容……

我們一直聊到下午,逐漸熟悉,生出些女性之間的體己。她沉吟了一下,說到她的婚姻,和先生名存實亡的婚姻,他們只是顧忌各自事業, 維繫著婚姻名分。曾經,有其他媒體採訪時,她談到他總是避重就輕,只談他們相識初婚的那段,之後的爭執與碎裂緘口不言。這次,她有所保留地吐露了些真相,末了,不忘交代一句:這些千萬別寫進去!我笑笑,她不叮囑,我也不會寫,雜誌虛席以待的版位是為幸福準備,怎會牽扯難堪?

另一位藝術圈內的知名女性,若干年前我在咖啡館採訪她時,她興致勃勃地說到她的藝術創作,被眾人讚美的靈感,饒有收穫的東南亞採風,N次成功的展覽,與商業的合作……她沒提及孩子,我以為她是丁克家庭。

再訪她時,冬日下午,在她家,徐彙區一處老公寓的二樓。陽光從窗欞照進,打在她泡的一壺蘋果立頓紅茶上。聊著聊著,她神色忽地黯然, 說到患抑鬱症的女兒。她說,一直沒說出是因為覺得不便。這個午後,她和我,我的傾聽加上她的真性情,她說出這傷痛。她與丈夫的不和,之前在女兒身上傾注的希望與心血,以及現在巨大的憂心與失落,女兒不久前因失戀自殺過一次, 現在,只要女兒靠近窗口,她就嚇得想箭步衝過去!她說自己的老母親在家陪護女兒,幾乎寸步不離。

還採訪過臺灣一位明星,準確地說是明星太太,她先生是知名創作人,為許多大牌歌手寫過歌,包括張惠妹等。她此次來滬是為自己美容健身方面的新書做宣傳。從孕期的近兩百斤的超級肥媽到現在的辣媽身材,她塑身成效驚人。我那時來滬入職不久,擬了些套路化的問題給她,不少有關她和先生的相處。讀者當然想看寫過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愛情名曲的音樂人自己有怎樣的情愛。她挺配合,說了些“幸福片段”,包括她煮牛肉麵時,先生會在一旁替她燙菜心——正是雜誌與讀者都期待的溫情場景。

不過再說下去,她似有些語結,我未察,仍莽撞地繼續發問,希望她多貢獻些幸福內容。與她同來的經紀人有些尷尬地岔開話題,我才意識到不妥。

回來搜索資料,發現她與曾離異一次的先生的婚姻頗有些糾結。多年後,這位明星創作人的前妻因某節目復紅,他再度成為話題。然而,網上有關他的婚姻情況居然隻字沒她的信息!只有他的歌星前妻與現任年輕太太的資料,包括創作人自己的微博在說到婚史時也壓根沒她的隻字片言。她像水珠一樣消失在他的情愛史中,連“曾經”都取消了。她曾為孕育他的孩子暴肥到嚇人,又刻苦砥礪地減到魔鬼身材,這一切為誰辛苦為誰忙?那個為她的牛肉麵燙菜心的男人呢,究竟有無存在過?

她說自己也寫過歌詞,“雖有愛過的人,錯過的魂,讓它在我這裡,落地生根”。

有關她的信息,只有一則幾年前她去整形診所抽脂感染差點送命的報道,其中提到一句,她感謝前夫,她辦出院時才知他墊付了醫院的高額醫藥費。

做好事不留名的音樂人,不是因為想學雷鋒,而是不想提及這段吧?

地鐵上,兩個年輕女孩翻閱時尚刊物,一臉羨慕地低聲議論。封面上是一位女星,很美很優雅——那其後更深處的內容,女孩哪裡能看到呢?

牆外的青翠竹子,青翠得太劃一反而失了真。太光滑的人生也是不足信的。世間事,比起“發生”與“未發生”,更多是“看見”與“未看見”。

光太強的地方,景狀是會虛化的。

散文风尚|陈蔚文:真 相

03

一些動物非常會利用偽裝術避開捕食者的爪牙,比如葉蟲,無論怎麼看,它們都像是一片葉子。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些葉蟲居然在身體邊緣偽造被咬過的痕跡,看上去完全像一片真正的葉子。還有葉螽和撒旦葉尾壁虎,它們的外形和體色也酷似一片枯葉。

掌握偽裝本領的還有海洋中的比目魚,它的樣子與海床融為一體,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再有斑點沙鮃魚,它的外形與佈滿小圓石的海床融為一體。

不僅是動物,有的植物為避免被人類和自然所消滅,能長出不同形狀的葉子,使自己的面目不斷變化,令敵人捉摸不定,從而躲過侵害。有的植物和各種植物群生在一起,減弱自身的表徵,干擾昆蟲的定向能力,使昆蟲無法找到它。還有些植物利用擬態來保護自己,如生於非洲南部原野的番杏科的圓石草和角石草,混生於沙礫之間,植株矮小,外形酷似卵石,動物不易發覺。

這些動植物界的“偽裝大師”著實令人歎服。為了不被自然淘汰,它們用盡手段,盡其所能地應對生存競爭,以使自己存活。

而人的偽裝呢?是為了應對生存的壓力還是出於品性中的積習?

散文风尚|陈蔚文:真 相

04

某次江南的山中之夜,一位並不算熟的女人來找我聊天,話間有些吞吐——她真正欲敘說的對象是一位我認識的男士。她與那位男士往來數年,有不尋常的關係。在她眼中,他無疑有著種種值得她往來數年的原因或者魅力,她為此頂著人言的壓力——他們各自有家庭。

而我能說什麼呢?她看到的他與我所知的他,有著不小的差異。我與這位男士有過一些交道,也從對他相識的人那兒聽聞過一些。這“一些”包括他錙銖必較的品行,以及從多年前起就沒止過的數起緋聞。

無疑,我所知道的這個人,並不值得這個女人為此與他有不名譽的往來。

可的確是難以說出。不忍破壞她熾熱的情愛。她曾在朋友圈轉發過一首餘秀華的詩:

……

我無法把我的命給你

因為我一死去,你也會消逝

我要了你身後的位置

當我看你時,你看不見我

我要了你夜晚的影子

當我叫你時,你就聽不見

我要下了你的暮年

從現在開始釀酒

我們都知道,她轉發這首詩的含意。另一次, 她的QQ 簽名改成一句動情的詩,“我一直是個懷揣泥土的人,遇見你,它就有了瓷的模樣”。

她其貌不揚,看上去簡單而熱烈,說話時懇切地盯著對方,像要走進你的內心,同時也邀你走進她的內心。那個男人在她心中,毫無疑問充滿魅力,具備讓她動心的若干優點,包括智商、趣味、品行……不然不會讓她“從現在開始釀酒”。然而,這是他的全部真相嗎?不,在另一些人那裡,看到的是另一些:自私、曖昧、計較。當然,他同時還是一位好父親,對上中學的孩子關愛有加。

哪一個是真實的他呢?像同個站臺,站牌不同的兩面。

她讓人想起那句歌詞,“大大方方,愛上愛的表象/ 迂迂迴回,迷上夢的孟浪”。

幾年後,聽說這位女人與那男人漸行漸遠, 與她熟識的朋友說是因為一件小事,讓她突然意識到在他平日用各種語言構築的“愛的偉光正” 形象之下的破綻或者紕漏。

那件小事是什麼,不得而知。但小中見大, 使她頓悟是真的。

——不,這只是我的想象,他們其實還在往來著。各自已婚身份帶來的熾熱或許不減。因為距離,那件小事也許永沒有機會出現。她始終立在站牌的正面,她從沒有看過站牌的背面是什麼內容。

也許她本不需要看,她與他的往來並不朝著婚姻而去,沒有必要了解一個完整的他。她只要按照令她心動愉悅的角度去“看見”他就行了。

一直記得那個江南夜晚,在一家臨湖的酒

店,她吞吐著欲與我訴說的樣子。我當時剛洗完頭,著急想吹乾頭髮。我知道自己溼著頭髮時和頭髮吹乾後蓬鬆順滑時的樣子,差別挺大。前者顯得很沒精神,只有當頭發乾了後,我看起來才像自己,或者說像我願意接受的自己。加上有些東西並不好向她和盤托出或討論,我們的交談是失敗的,她吞吐遊移,我語焉不詳。最後,我們扯了些江南風物之類的家常結束了這次談話。

有關人的兩面性或說多面性,遍佈於生活。

“印象中溫文爾雅的她,有次無意聽到她打電話,口氣像脫韁的野馬般兇猛且不受控……”

“偶然發現一個看上去大大咧咧的男人,記著一筆細賬,包括同事借的幾元午餐錢。”

“一位喜歡義正詞嚴地評判社會和他人的男人,在權力面前卻卑躬屈膝,如驚弓之鳥。”

“看似超然淡泊、與世無爭的一位女同事,相處後才發現她對人的挑剔與強烈的妒忌心……”

這是網上關於“人的多面性”的一個帖子中網友的留言。

“如果某種條件過於逼仄,僅僅允許他釋放人性中較為低矮的一面,而不是屬於靈魂的較高一面”——那麼,只有當逼仄變為寬鬆,他才能釋放更體面一些的人性。

另一種與“逼仄”無關的兩面性,大概是與動物性有關。

一位女友說起,有人邀她去參加一次行業講座,主講人是一位得體穩重的男士。女友對這位男士印象很好。在另一個場合,一次夜晚的聚會上,她偶遇這位男士。不過她未提及曾見過他, 男士也沒留意她。酒過三巡,來了位漂亮豐腴的女人,是席間某人的朋友。一番介紹後,男士的目光便一直未離那女人。後來,男士借敬酒之故竟然緊緊抱住了那女人,眾笑譁然……女友提前走了。她說,真是失望極了,沒想到他是如此輕浮孟浪的人。

“沒想到”,這三個字總是反覆地出現於生活。

Z 也與我說過類似內容。在她年輕時,她帶一位女友去拜訪一位已婚師長。師長對哲學頗有研究,她想讓女友也感受一下師長的思想與才華。然而,這次見面,師長沒有表現出思想與才華,倒是對Z 的女友表現出過分的殷勤。Z 藉故先走了,她從師長的眼神中明白無誤地看到他對她先走的歡欣。那歡欣甚至毫無遮攔。在傍晚的街頭,Z 哭了一場,她豈止失望,簡直是幻滅。一位思想導師的形象在那天坍塌了。他不僅代表他個人,還代表更多,譬如代表深沉、智慧本身, 而這些在一個女人的姿色面前瓦解得如此輕易。

“這不是人之常情嗎?或者說男人之常情, 雄性之常情”,另一位年長几歲的女友Y 笑著對此評價,“也許只是因為你喜歡那位師長,所以在另一個女人面前,她不能忍受他公然表現出的興趣。”

Z 否定了這種說法,“如果是這樣,我也許只是失望,而不會幻滅。那時年輕,精神上有潔癖,把高尚、品格這些東西看得很重,師長那天的表現與他之前的深刻正好相悖——我能理解男女間初次見面的好感,但他赤裸的殷勤使我想起動物的發情,太不體面。”

Z 再沒和那位師長聯繫,如今她已出國多年。

散文风尚|陈蔚文:真 相

05

很少看朋友圈。老實說,朋友圈凌亂紛繁,其中的“生活”部分並不值得多麼信任。尤其在知道N的事情後。這是一個巧手的女子,常會在朋友圈曬她做的美食,底下眾多點贊都表示對她幸福生活的羨慕。她還擅長園藝,花養得好,那些在朋友圈曬出的花朵彷彿是她生活的寫照。突然有一天,聽說她離婚了,丈夫冷暴力多年,因為女兒的撫養權問題,一直未能離婚。這次離婚,

是她終於同意九歲的女兒歸丈夫。這個離婚的代價對她的傷害有多大——看看朋友圈裡她曾曬過的女兒照片即知,她和女兒那麼親密,一起閱讀,一起做飯,一起給花修枝。

這個隱在美食和花朵下的真相幾乎讓我回不過神。一個那麼靈慧的女人,丈夫怎麼會冷暴力多年?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關於孩子的爭奪,想必本身對孩子已構成傷害。

還有多少真相隱在那些曬出來的鏡頭深處?它們並不會被曝光、呈現,而是攜帶著難以言說的切膚的隱痛,沉默地伴隨著人在世上行進。

不要定義,不要判斷,不要嫉妒。

“別說我說謊,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林宥嘉的歌裡唱道。

散文风尚|陈蔚文:真 相

06

每天要經過的一條路,路兩邊植滿樹木,再熱的天也綠蔭如蓋,四季的斑駁光影使這條路變得豐富。我走在這條路上,影子時而在明亮中顯現,時而在陰暗中隱沒。這些光影的交替,正如人的體內既有白晝,也藏著黑夜。哪一種成分更多,看其置身的環境以及後天的修行。

白晝擠掉黑夜,或黑夜佔領白晝,又或白晝與黑夜永恆共處,這是屬於人的真相。

陽光把事物遮蔽,燈盞又使其現身。“人性既不是純善的,也非純惡;既不是完全自私,也不可能完全利他;人既追求利益,也追求道義。”

類似的話,心理學家榮格也說過:“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當破譯了人性的複雜性,對世界、對人也就加深了理解。

僅僅是加深理解,真相併不那麼容易抵達——人們接近著真相又迴避著真相,呼喚著真相又篡改著真相。

個體的真相、家庭的真相、歷史的真相、族群的真相……各種真相伴隨著偽裝與謊言,像隱在迷霧後的山峰。

去登上那一座座山峰。這個過程是追尋答案的過程,也是讓自我的人性向善靠攏,向光趨近的過程。

“人是一個簡短的謎。”評論家耿佔春先生說。他還說:“在風景和愛裡,一個人才與自身相統一,自身與世界相統一。”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愛,才能讓一個人真正得見風景,更好地融入世界。

但無疑,這世上不止有風景,還有陰霾。不止有愛,還有恨。每個人身上或許都有著一些不便見光的“真相”。生的意義就是跟這些侷限較量,或臣服,或突圍。

當人真正意識到(而不是頭腦層面的知道)——自己身上正在發生的真相時,那一刻, 是震驚、是悲哀、是困惑、是不敢相信、是無法面對、是淚流滿面又覺得眼淚能表達的也實在有限、是玻璃大廈傾倒的破碎一地……過去的一切以為和信念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順著崩塌、又需要再次重建成另一個樣子……

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崩塌和重建中,人才慢慢找到那一小點所謂真實的自我和真相。這一切就是這麼困難、這麼痛苦,是類似哪吒被粉身碎骨、扒皮抽骨又重新孵化地生長。

正是在真相與“偽真相”的自我博弈間,促進著人的成長,不斷昇華、遞進,儘量去實現善與光明。這個過程等同於靈魂重塑的過程。無論最後重塑的結果是什麼,過程本身深具意義,那不斷超越自我的路途,是“相對價值向著絕對之善的投奔,孤苦的個人對廣博之愛的渴盼和祈禱”。

刊於《福建文學》2020年第2期

圖:Jeffrey Conley

散文风尚|陈蔚文:真 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