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第32名“工人”

滿眼皆翠、草綠風淺,風景雖美,但文登區米山鎮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人孫承宇的心情卻依舊緊張——和諧纖維生產項目建設工期要求是對他最大的挑戰。

倒車、停穩、回正方向盤……孫承宇將車停好後,輕車熟路的走進了項目建設工地,施工現場的31名工人,有的在砌築礫石、有的在澆築混凝土,忙而有序的操作著。隨著他的到來,工地上的第32名“工人”到崗了,這是他來項目建設現場“上班”的第22天。

為啥如此操心下力?孫承宇說,這個項目有“絕活”。去年在和文登區米山鎮對接的時候,很多地方都在為項目落地而爭搶,因為這家天生帶著科技“基因”的企業,在其“出生證”上有一項耀眼的技術:水刺、針刺工藝,生產高檔纖維及無紡布,可廣泛應用於醫用、美妝、服裝、衛生用品、內飾布等多個領域。“目前,整個膠東地區還沒有成熟的水刺工藝生產線,這樣的香餑餑,咱不得抓緊讓項目建成、投產嗎?”

為了這個目標,接手項目兩個月來孫承宇一天也沒閒著。項目立項、安評、環評等前期建廠工作,他全程參與,對接項目方、設計院,各個環節都被他辦的妥帖周到。“所有環節需要幹什麼,都在我腦子裡,給我一張白紙,我馬上可以從頭到尾、清楚無誤的寫出來。”

2月10日,是項目土地摘牌的日子。“那一上午,太煎熬了。”孫承宇說,對項目習慣了“包辦”的他,第一次“缺席”現場,在坐立不安的中開啟了“胡思亂想”模式:會不會有競爭者同時競拍;有沒有中間環節出現紕漏……“辦公室的同事開玩笑說,我的凳子上像是長著釘,坐都坐不住不住。”

直到上午10:50分,孫承手機響了起來,項目方發過來的那張成交確認書照片,被他反覆放大看了很久。“真過癮,一切順利!”

被巨大成就感和喜悅包裹著的孫承宇,不一會就“冷靜”下來,他再次回到了“主戰場”,掌握起項目推進的主動權,“大包大攬”的忙了起來:指導項目方打印成交確認書、交尾款、籤合同……

一通操作後,2月11日,項目如期進場施工。“這是一個跑在‘高速路’上的項目。”孫承宇說,為了讓項目早日開工,文登區採取了容缺辦理等方式儘快幫助項目完成有關流程審批,各相關部門都成為這場“衝刺跑”的見證。

如今,項目建設現場每天都是轟鳴不止的機械聲,運輸車、挖掘機穿梭不停,門頭、現場平整等一系列工作同步進行。按照計劃,長700米,高3米的項目圍擋將在15天后全部完成,孫承宇這名“工人”仍然每天雷打不動的來工地打卡報到。(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楊彩明 通訊員 張小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