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抗疫一線名中醫:中醫抗疫成效明顯

(江西工人報社 記者 齊菲斐)

望聞問切,五運六氣。若己所病,不避死生。

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中醫都在重大疫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中醫名醫、名著都在治療疫情中誕生。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發揮中醫的作用,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省市也積極發揮中醫藥的優勢,有力有序推動中醫藥全面參與抗擊疫情,事實證明,在本次疫情阻擊戰中,中醫藥療效顯著,已發揮了重要作用。

2月15日,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西省名中醫、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副院長熊鳴峰主動率團隊赴江西省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實施中醫援助。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熊鳴峰,瞭解他在我省抗擊疫情一線的相關情況。

專訪抗疫一線名中醫:中醫抗疫成效明顯

深入病房,推行扁鵲“十層脈”診法

今年48歲的熊鳴峰,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8載,精研瀕臨失傳的“十層脈”診法,他運用“十層脈”診法,看診準確率高,有患者稱其為“活人CT”。

他帶領的3人中醫團隊抵達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後,立即投入到一線抗疫工作中,用了三天半的時間,對隔離病房裡的所有新冠肺炎感染患者開展了一對一親自看診。

截至目前,熊鳴峰的中醫團隊診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共100多例,在我省的中醫抗疫工作中,樣本量、診療量、重型與危重型診治量均為全省第一。

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如此全副武裝,熊鳴峰直言:“防護措施確實比較笨重,我們每天都至少在隔離病房裡看診四個小時,帶著手套摸脈,需要更多時間準確分辨。”

來到抗疫一線後,熊鳴峰每天上午都深入隔離病房,看診、瞭解每個患者的病情變化、用藥療效;每天下午與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兄弟團隊開會討論病例,提出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案;每天晚上,他反覆研習每天接診患者的實際案例、查找典籍,並結合西醫治療方法深入歸納總結、拓展研究治療思路,時常忙碌到凌晨。

在本次抗擊疫情的戰鬥中,熊鳴峰也帶來了自己的特色診療方法——扁鵲“十層脈”診脈法。

專訪抗疫一線名中醫:中醫抗疫成效明顯

據瞭解,“十層脈”診法是一種以脈象層次來命名的診脈方法,十層由表及裡依次為肺、大腸、心、小腸、脾、肝、膽、腎、膀胱。這種診脈方法相傳為扁鵲所創,以脈象的層次來分析疾病,植根於內經、難經的古脈法中,運用了中醫的天人合一理論從宏觀角度詮釋脈法,又融入現代科學的微觀思維並藉助現代醫學的試驗及檢查指標加以印證的脈象表現,並與現代組織器官、病名相對應,通過細辨各脈點的脈象表現來分析病因、明確病位、指導治療。

通過對所有患者運用“十層脈”診法,熊鳴峰獲取了珍貴的一線診療經驗及發現。他告訴記者:“運用中醫的‘十層脈’診法,我們分析發現,所有患者都有一些共同的脈象特點,能夠找到脈象的統一規律,這對對症治療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發現。我們發現新冠病毒具有病毒及細菌的共同侵襲人體的特徵,這也是其傳染性很強的原因之一。”

專訪抗疫一線名中醫:中醫抗疫成效明顯

精研病例,首推護肝輔助療法

經過前四天對該院所有新冠肺炎患者的仔細診查,熊鳴峰判斷,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所有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臨床特點:除了肺經受損嚴重,肝經也明顯虛弱,卻並不傳脾,一些患者有腹瀉症狀,多為膽汁淤積肝臟充血所致。

他因此立即提出從肝論治的方案,對西醫建議常規使用護肝藥甘草酸二胺靜脈給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抗疫團隊採納了他的建議,目前來看,結合了護肝輔助療法後,患者獲益良好。

就患者受損最嚴重的肺部來說,熊鳴峰通過反覆研究所有病例的診斷資料發現,所有肺影像學表現為雙肺同時浸潤,且右肺浸潤速度快於左肺,炎性吸收時左肺先於右肺,從中醫診脈的角度來看,也都是互相印證的脈象。在此基礎上,他向西醫團隊提出只要有左肺炎症,不管感染性指標如何,都要使用抗生素,如單純右肺炎症,應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用於指導抗生素使用方案。

專訪抗疫一線名中醫:中醫抗疫成效明顯

熊鳴峰帶領的中醫團隊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肝脈普遍表現虛弱,這對一線抗疫治療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肺為華蓋,主宣發與肅降,肝主藏血,主疏洩與升發,肺與肝同為五臟,兩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為用。若肝氣受損嚴重則耗傷肺陰,臨床上表現多為咳嗽、胸痛甚至咳血,反過來肺失清肅,又將傷及肝陰,以致肝陽亢逆。

確立了養肝護肝的中醫治療出發點,再針對患者的不同症狀表現,熊鳴峰帶領中醫團隊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總結分析,結合他多年的中醫診療經驗,在抵達抗疫一線3天內,他就制訂出5種治療新冠肺炎的方劑,每一種方劑都有養肝護肝的功效,經過與西醫團隊的研討後,很快投入一線治療應用。患者反應,服中藥2天左右,發熱、咳嗽、咳痰、呼吸困難、腹瀉乏力症狀均有改善。

2月23日上午,江西省省長易煉紅通過視頻連線慰問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患者們都在視頻裡告訴易省長:自從中醫介入治療後,病情明顯好轉,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非常有效。

據瞭解,此次針對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中醫治療,離不開南昌市洪都中醫院的大力支持,每天熊鳴峰和他的團隊將確定好的100多份藥方通過網絡傳送回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洪都中醫院就立即按方抓藥、配製方劑。每天早上8點前,有專車專人護送這些抗疫中藥抵達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經熊鳴峰確認後,這些方劑再分發到每位患者床邊,看似簡單的小事,其實包含著兩所醫院眾多醫護人員的高效接力配合。

此外,通過多天來的一線診療觀察,熊鳴峰告訴記者:“通過中醫的診療方法,我們發現,新冠病毒在體內的傳導途徑為肺-淋巴結-肝-膽-腎上腺-甲狀腺-乳腺-睪丸或卵巢,但是以淋巴轉移為主,少量為血行轉移,這也印證了運用西醫檢測手段,為什麼有患者前期血樣送檢病毒核酸常常為幾次陰性後又測為陽性。”

中醫把人的免疫力稱為正氣,破壞正氣的各種致病因素稱之為邪。

新冠病毒在中醫理念裡,亦是有形之邪。從傳染的角度看,新冠病毒是主因,但各種不利於機體的環境,比如封閉的、不流通的空氣,不規律的作息,體內能量不平衡、不被機體自我掌控等均是誘因。

在熊鳴峰看來,除了及時對症的治療,所有人增強自身抵抗力是最重要的有效良方。他說:“這次來到我省抗疫最前線,我看到南昌大學一附院的同行們開展了大量辛苦的工作,並取得了有效成果,讓我很感動。我能夠帶領中醫團隊為我省抗疫工作貢獻力量,是我們的榮幸。從中醫的角度,簡單來說,我們做的事,就是幫助患者培元固本、扶正祛邪。”

無論是“十層脈”看診、首創護肝養肝輔助療法,還是從中醫的經脈角度發現新冠病毒攻擊人體的傳導走向,熊鳴峰和他的同行們,都靈活運用中醫的傳統精髓,實現了與西醫檢測手段結果的互相佐證。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我們相信,有熊鳴峰等中醫醫者與廣大西醫同行們共同努力,江西的疫情阻擊戰一定會取得最終勝利。中醫在本次抗擊疫情中的診療作用,不但會為中西醫結合診療留下寶貴的經驗,更將為我國中醫藥文化的發揚傳承增添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