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畫,一首詩,帶寶寶一起讀詩賞畫!

通過一幅簡筆畫,讓寶寶去學習一首詩。今天帶寶寶一起學習“七步詩”。

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幅畫,一首詩,帶寶寶一起讀詩賞畫!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創作背景:

黃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榮升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后,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他擔心這個有學識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著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

作品賞析:

這首詩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之中有提醒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這首詩之妙,在於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

通過一幅簡筆畫,讓寶寶更能直觀的帶來視覺上的感受,再結合詩句講給寶寶聽。每天一首詩,日積月累,厚積薄發。在娛樂中培養孩子的興趣。看似簡單的事情,我們是否在堅持?我帶你一起,每天可以在評論中留言,我們今天是否堅持帶著孩子一起賞詩悅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