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那些年,戲曲於我,是悄悄地坐在大人們身邊,看遠處的舞臺上或是“刀槍劍戟”一頓廝殺,或是水袖飛舞的好不精彩,又或是長長的吟唱讓人特別想按下快進鍵。儘管周圍蚊蟲總是光顧,一把荷葉扇輕輕搖曳,還是可以讓我全神貫注。幾乎每個暑假,都會有這樣的難得的時光讓我這個頑童老實一會兒。


這樣的日子,距離現在已經有幾十年了。


後來,有機會走進劇場,沒有摩肩接踵的人群,我窩在觀眾席,貪婪地享受鄉野之外的戲曲。或者觀看不同版本的演出視頻,雖然不敢保證清晰度如何,但耳朵裡循環的唱腔更純淨,表演更精緻,劇情早已爛熟於心,經典的唱段也會跟著輕聲哼唱。再後來,舞臺上早已不是印象中熟悉的人,曾經看過的戲成為“老戲”……


京劇《群英會 借東風》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取材於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傳承自盧勝奎改編的《三國志》、蕭長華整理的《赤壁鏖兵》,後成為富連成科班的看家戲。1957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京劇電影《群英會》《借東風》,以出身於富連成科班的藝術家為主體,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袁世海、蕭長華、裘盛戎、孫毓堃等聯袂合演,“活孔明”“活魯肅”“活周瑜”等皆為一時之選,可謂“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也是京劇界的一場“群英會”,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京劇《太真外傳》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1925年至1926年梅蘭芳編演了一至四本的《太真外傳》,開創京劇搬演歷史傳說連臺本戲的先例。劇本是根據清代大戲劇家洪昇寫的《長生殿》,經過與朋友們共同分析研究,決定保留原劇精華,去掉不必要的劇情,改成以楊貴妃為中心的《太真外傳》。由齊如山分本編寫,李釋戡等人協助作詞創腔。1927年梅蘭芳大師憑此劇當選四大名旦之首。


京劇《鳳還巢》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梅蘭芳先生根據清宮藏本《循環序》改編,1929年在北京首演,近百年來多次修改增色,藝術功力愈加爐火純青,成為梅派經典代表劇目之一。該劇輕鬆流暢不失諧趣,誤會巧合構成幽默,是一部充滿中國古典雅趣的輕喜劇。諸多唱段,特別是雪娥的幾個大段唱腔,華麗別緻,明快跌宕,如訴如歌,是梅派唱腔中廣為流傳的經典。


越劇《五女拜壽》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五女拜壽》電影改編自著名劇作家顧錫東先生創作的同名舞臺劇,是浙江小百花越劇演出團組成之後的第一個大戲作品。當時的青年演員茅威濤、何英、董柯娣、何賽飛、方雪雯被譽為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五朵金花”。她們當中有幾位如今已經離開了越劇舞臺,但是,對一代越劇迷而言,她們至今仍然是越劇偶像的代名詞,念念難忘。就像越劇名家茅威濤所說:《五女拜壽》之於小百花,如同《茶館》之於北京人藝。


越劇《紅樓夢》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1958年,越劇宗師徐玉蘭、王文娟等主演的越劇《紅樓夢》,位列越劇“四大經典”。一些經典的唱段如“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葬花”、“金玉良緣”等傳唱度極高。在觀眾心裡,越劇《紅樓夢》是一座極難逾越的藝術高峰。徐玉蘭、王文娟兩位大師塑造賈寶玉和林黛玉形象影響幾代人,優秀傳承人錢惠麗、單仰萍完美演繹符合當代審美觀的最佳“寶黛”,60多年久演不衰。


越劇《梁祝》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於1953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是建國後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該劇通過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臺會、化蝶等幾段戲的串連,將這個民間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表現得了淋漓盡致,是越劇舞臺上的經典劇目。


崑曲《牡丹亭》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描寫了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生活的追求。由明至今,《牡丹亭》幾乎成為崑曲之代名詞——崑腔巍然曲宗,牡丹豔冠群芳,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崑曲《十五貫》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崑曲的著名曲目之一,在中國崑曲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說法正是源於這部戲。劇本情節曲折緊湊。其中尤以《訪鼠測字》一 折,環環緊扣,最為動人,是崑劇舞臺上的常演劇目。


黃梅戲《女駙馬》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根據傳統戲劇《雙救主》改編而成,由安慶專區黃梅戲劇團首演於1958年,後經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藝術家搬上銀幕後風靡全國,是黃梅戲的代表之作。


黃梅戲《天仙配》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是根據東漢董永遇仙故事編成的。1953年9月,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首演。1955年拍攝為電影,上映後受到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歡迎,《天仙配》也因此成為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


豫劇《穆桂英掛帥》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先生最著名的代表作。該劇自上世紀50年代初誕生以來風靡全國,久演不衰,不僅被搬上銀幕,更是先後被京劇、評劇、越劇、河北梆子、川劇、秦腔、上黨落子等劇種移植。


豫劇《抬花轎》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早期又稱《文武換親》、《香囊記》,是豫劇花旦的看家戲,也是老百姓最喜歡的一齣戲。三十年代的男旦翟燕身(藝名“水上漂”),四十年代的姚淑芳,五十年代的宋桂玲,六十年的吳碧波,七十年代的王清芬,她們從不同角度塑造了心直口快的瘋丫頭周鳳蓮的可愛形象,表演形式不斷豐富、創新,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演出版本。豫劇名家王清芬則成功將此劇搬上熒屏,了卻了幾代豫劇名家將此劇搬上熒幕的夙願。


豫劇《朝陽溝》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所擁有的特殊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的。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於鄭州。優美的旋律,生動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使得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名聞全國,具有頑強的藝術生命力。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時間的快門記錄下了在過往歲月裡對戲的著迷,對戲痴念也持續到今天。那些年,追過的戲也隨著時光流逝成為“老戲”,好在它們代代相承,奉為經典,讓現在的我們再看,有了另一番解讀和更深刻的理解。“老戲”是我們記憶中的熟知,也是一種陪伴。


你還看過哪些“老戲”?

你還想看哪些“老戲”?

對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你有什麼想說的?

評論區,等你來分享……


來戲緣,看老戲|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戲

登陸戲緣APP“那些年追過的老戲”板塊

觀看更多經典老戲

成為戲緣VIP

6分錢帶你回憶一部老戲

讓我們一起重現老戲昔日的榮光!

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