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通史复习中怎样讲好古代史中的帝王将相?这五个要素需突出

引言

帝王将相是我们在古代史教学中无法撇开的重要人物。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不乏叱咤风云、有胆有识的栋梁之才: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知人善任的唐太宗;周公的订制度、作礼乐,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魏征直谏,房谋杜断;耶律楚材的远见卓识,张居正的大胆变法……明君英主,良相贤臣,史不绝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不乏驰骋疆场,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才:廉颇的善战,项羽的常胜,卫青、霍去病的赫赫战功,曹操的足智多谋,还有那矢志"还我河山"的岳飞,平定倭寇的戚继光……这些人物都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建立殊勋。当然,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出现过无数昏庸之君奸佞之臣,贪婪暴虐,倒行逆施:秦二世的混,王莽的假,李林甫的毒,秦桧的奸,和珅的贪……他们祸国殃民,罪孽深重,成了历史的罪人。

帝王将相的功绩或者罪过,明智或者昏庸,由于他们身居全国最高统治的这个特殊地位,而关系到国运的兴衰,社会的冶乱,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谓"盛世"和"乱世",不都是首先通过他们的统治情况来加以说明的吗?声势浩大的导致改朝换代的群众运动的兴起,不也要归因于帝王将相的种种暴行吗?许许多多的历史事实不都要通过或者围绕帝王将相的所作所为才能说得清楚吗?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对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甚至可以说,讲好帝王将相将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应该怎样讲授帝王将相呢?我体会要把握好下面几个要素。

二轮通史复习中怎样讲好古代史中的帝王将相?这五个要素需突出

讲好帝王将相的五个要素

一、把帝王将相的脸谱勾画出来

帝王将相从他们所处的地位、所站的立场来说,不是代表奴隶主,就是代表封建主。他们在统治人民的时候,无一例外地剥削了人民,压迫了人民。在这一点上,他们有共同之处。但是,他们的脸谱决不是一个模样的。明主还是昏君,清官还是贪官,当他们在学生面前亮相的时候,他们的脸谱、唱腔和身段,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为了让历史上有影响的帝王将相的面貌更加清晰一些,课堂上适当描绘他们的动作语言、声音笑貌、或者典型事例就很有必要。

我们可以补充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青年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语;也要介绍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我们还可以描述隋炀帝在农民起义风暴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吓得胆战心惊,要几个妇女摇晃着才能入睡的狼狈相,当我们介绍他对着镜子顾影自怜,摸着脑袋哀叹"大好头颅,谁当砍之"的时候,隋炀帝那穷途末路的形象岂不可以更加清晰了吗?我们讲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又推行了一系列统一国家的措施以后,结合课本插图,我曾经这样描绘秦始皇的风貌:"你看他头戴冕旒,脚登赤舄,身佩宝剑,金绣的龙袍衬得他更加威风凛凛,气宇非凡。这幅画画出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好一派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概!"这样描述,也许能加深学生对秦始皇有功于历史这方面的感受吧!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一些帝王将相的脸谱在长期流传中被歪曲了。例如曹操,在过去的舞台上,特别在《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中,被渲染成为一个诡计多端、杀人不眨眼的枭雄,一个白鼻子奸细,这是不公正的,这是站在汉朝刘家皇帝立场上的有意歪曲,教师必须在讲课中按照课本的观点,正确勾画出他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脸谱。同时,有必要对已经看过小说的学生纠偏匡正,对还没有看过小说的学生注射预防针:"千万不要把小说内容当作历史科学。要分清楚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文学作品可以是历史的再创造,允许作者加工、虚构,凭现实的需要,作者的爱好,着意梳装打扮;而历史科学却要求绝对忠实于史实,公正地进行分析评论。"

如何为帝王将相勾画脸谱,实质上是一个如何评价帝王将相的问题。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是古代史教学中一个难点。在这里,我们必须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首先,我们肯定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帝王将相,就其阶级属性来讲,都是奴隶主或者封建地主阶级。对他们进行分析评价,主要根据他们在当时所处的阶级斗争形势中所起的作用,他们的统治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否有益于人民,不能因为他们是剥削阶级的统治者而采取一概否定的轻率态度。其次,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非黑即白。只承认共性,不承认个性,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人物,同是剥削阶级的统治者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剥削阶级的统治人物总是有两面性,一方面,他要维持统治,另一方面他要享乐,这两方面都会在每一个剥削阶级统治者身上有所反映。同时,每一个剥削阶级统治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所侧重。秦二世是追求享乐的皇帝的典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之后,丞相李斯要求他停建阿房宫,以缓和人民的愤怒,挽救垂危的统治。秦二世却回答他:贵为天子就是要尽情享乐("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你敢于制止我,减少我的享乐,这是不忠,我就赐你以死罪,把李斯杀了,各种徭役和苛政没有稍减,于是农民起义一发不可收拾,秦二世本人死于非命,秦朝因此灭亡。唐太宗是另外一种典型。唐太宗在经过农民战争之后,吸收隋亡教训,把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有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认识。为了维持统治,也愿意听听逆耳之言,也着手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革,遂不失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各时期帝王将相的经历、遭遇各异,他们在两者之间一定会有所侧重。大凡农民战争以后新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创业之主往往以维持统治为念,追求长治久安,政治比较清明。而以享乐为重,置社稷安危于不顾的统治者则往往成了末代皇帝、亡国之君。其实,就是同一个皇帝,如唐玄宗,在他统治的前后期也会有迥然不同的变化,以至影响到国运兴衰的变迁。总之,对于帝王将相,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地、全面地进行评价。

评价帝王将相,我们还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拿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岳飞打杨么,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帝王将相,发兵镇压敢于造反的农民是并不奇怪的,是合乎阶级本性的,不镇压才是奇怪的、反常的。岳飞抗金有突出的表现,抗金是岳飞一生事迹的主要方面,应予肯定。至于镇压杨么,既不必避讳,也不应因为有此罪过而不敢肯定他的主要方面,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古人。

二轮通史复习中怎样讲好古代史中的帝王将相?这五个要素需突出

二、把前朝后代的交替衔接起来

建国以来几十年中,人教社编的几套课本限于篇幅,有的地方写得很简单,有的地方略去了从甲事件过渡到乙事件的来龙去脉。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和以专题史的方式编排,更是对帝王将相的介绍已经少之又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课中最好能补上这个不足。例如,秦统一六国,在必修一的教材中只有非常简短的介绍,对春秋战国到秦朝的这种历史过度,既分散又不连贯;隋朝的历史根本未进行介绍,只有在科举制的形成过程中简单提到隋文帝分科考试和隋炀帝设进士科;唐朝到宋朝之间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政权对峙也没有涉及,所以高中历史教材,让很多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根本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往往都会通过讲解这些帝王将相的故事将前朝后代连贯起来。如隋朝,我是这么讲的:"杨坚原是北周的贵族,封为隋国公。女儿嫁给北周宣帝,是宣帝的皇后,所以他是北周的外戚。宣帝死后,儿子(静帝)即位,年仅8岁,(8岁的孩子能懂什么!)于是外戚杨坚入宫辅政,把持了北周的政权。几年以后,到了581年,索性废帝自立,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非但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常常要借助于帝王将相的活动,把历史连贯下来,就是在同一朝代之内,为承上启下,也往往要通过帝王将相的活动来贯穿。例如,为了把"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这段历史、这个概念讲清楚,我曾把唐玄宗这个皇帝以及皇帝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放大、加浓,让他们粉墨登场:我在向学生提问回忆唐玄宗统治前朝"开元盛世"的情况之后,告诉学生唐玄宗统治后期却不是那个样子了。我讲了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沉湎于歌舞酒色,"从此君王不早朝";讲了杨国忠的专横跋扈,李林甫的口蜜腹剑,安禄山的谄媚讨好,骗取信任,甚至对杨贵妃称母,先拜义母后朝皇帝的卑鄙嘴脸……然后跟学生说:"唐玄宗前期以能重用姚崇、宋璟这样的良臣贤相而出现盛世,而后期却被这样一群小丑包围住了,政治还能不乱吗?!"我认为,只有用重彩浓墨把唐玄宗及其乱臣贼子的脸谱勾画出来,把这一时期帝王将相群像在学生面前亮相,才能把安史之乱的发生讲清楚,才能把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在学生心中留下较深的印象。

三、把整个时代的面貌体现出来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不仅仅代表他个人,而且往往还是他所统治的那个时代的标志。我们说"汉高祖时"、"文景时"、"汉武帝时",这里是指他们统治的那个时代,并不是指他个人。在选修《历史人物评价》中,选择了部分帝王将相的内容,但又不能跟必修内容有机的结合。所以,很多时候,教材的这种编排让学生难以将时代的整体面貌进行较好的勾画。为此,我们讲帝王将相,不能为讲帝王将相而讲帝王将相,而要帮学生把那个时代面貌整合勾勒。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朝从此逐渐繁荣昌盛,呈现出我国古代史上少有的盛世局面。为了使学生掌握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历史全貌,我们一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不同的角度逐一讲解;另一方面,我们在讲课中可以有意识地把"唐太宗时期"几个字多次讲出来,使学生对"唐太宗时期"感受深切。如,我们可以从晋阳起兵、玄武门之变开始,讲他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认识,讲他的勤政廉政和轻徭薄赋;讲他的知人善任、勇于纳谏;讲他的各项重要的统治政策,他推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尤其是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讲他重视少数民族领袖,保持少数民族原来习俗,讲他亲自接见禄东赞,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和吸收吐蕃体育运动项目,下令开展马球运动;吸收外国音乐,把高丽乐、天竺乐归入了唐朝的"十部乐",当玄奘带了佛经自天竺回到国内,又是唐太宗亲自接见了他,支持他组织了规模巨大的译场,完成了1300多卷富有历史意义的佛教翻译,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唐太宗时期画家辈出,阎立本是他的近臣,他的《步辇图》留下了唐太宗接见禄东赞时的历史场面,唐太宗比较真实可信的形象得以保存至今……

二轮通史复习中怎样讲好古代史中的帝王将相?这五个要素需突出

当老师把从各章各节或各课中一再接触到有关唐太宗的史实整合在一起的时候,非但唐太宗本人,而且唐太宗统治下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际交流比较活跃,国力逐步强盛的这个"贞观之治"的盛世面貌也能有所掌握了。如果学习了唐朝前期历史,学生脑海里印下了: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贞观之治是我国古代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对祖国的自豪感。大概,我们历史教学所预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吧!

四、把人民群众的作用反衬出来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这是基本的史实,也是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讲帝王将相,不管是贬是褒,都不能把这个史实和观点颠倒过来。不仅如此,当我们讲帝王将相的时候,还必须反衬出人民群众的力量。

特别是大规模农民战争以后的开国君臣、创业之主,他们中有的亲自参加过农民战争,亲眼看见了前朝因苛役暴政激起了农民革命,导致了改朝换代的结局。因此当他们上台之后,吸取农民战争教训,往往能轻徭薄赋,制订出比较宽舒的政策,以期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几个吸取了农民战争教训的开国君主。当我们向学生讲授他们比较清明的政治、他们的休养生息政策时,便应该指出:这是吸取了农民战争的教训,慑服于群众能够载舟、亦能覆舟的巨大力量所致,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反衬出来。

五、要善于阅读古籍中有关帝王将相的历史资料

我们进行二轮复习教学,目的之一是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除了以上那些做法之外,在讲授帝王将相时,为了把帝王将相的脸谱勾画出来,把前朝后代的交替衔接起来,把整个时代的面貌体现出来,以及把人民群众的作用突出出来,还必须钻研教材,查阅史料。在我国的历史资料中,关于帝王将相的资料是最为丰富的。不说别的,单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按帝王后妃、文臣武将逐个写成纪传,既详尽、又系统地一一撰写下来的。近年来大量的地下发掘,也绝大部分是他们的陵墓和遗物。因此教师备课时,研究和补充关于帝王将相的材料,可以说俯拾即是,随手可得,决不会发生无米之炊。突出的问题倒是,材料太多了,如何利用?又如何取舍?这个在这里我不详细的阐述,各位老师还需自己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自己加以甄别和选择。

阅读丰富的原始资料时,我们千万要小心,不能让自己被古代作者的立场观点所左右,骂人民起义领袖是盗、是匪,颂帝王将相的溢美之词却信以为真。我们也不能陷进帝王将相某些荒淫无耻的刺激性情节而不能自拔,以致失去了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忘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疏忽了我们的教学对象(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

二轮通史复习中怎样讲好古代史中的帝王将相?这五个要素需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