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衣木食,上古之風”——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素食編年史

在中國人的飲食歷史中,素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數千年的積累和沉澱,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文化。

一、上古時期的素食

“素”字,本意是指白色細密而有光澤的絲織品,後來才引申為無酒肉之食。唐人顏師古釋:“草素食,謂但食菜果糗餌之屬,無酒肉也。”

《詩經》中造就有素餐說。《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此處是對不勞而獲者的責問。這裡的素餐,傳統解釋為“白”,與之相對應的“紅”,就是素食對應的血食,一白一紅對應一葷一素。所謂血食,就是王公貴族用的;素食,自然而然就是奴隸用的,隱含粗劣食品的意思在其中。

同時在周代,素食還與齋戒聯繫在一起。在各種祭拜鬼神的祭祀活動中,事先數日,人們都要沐浴、更衣、獨寢、戒酒、素食,從精神和肉體上都要徹底淨化自己。同時,辦喪事也規定要吃素食。

《禮記-坊記》:“齊(齋)戒以事鬼神。”

在《論語-鄉黨》中有這樣一句話:“齊(齋)必變食。”這個“變食”作何解呢?當初吃肉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的,是有等級規定的。按周禮規定,有資格吃牛肉的是天子;侯平時只能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牛肉;大夫平日只能吃豬肉狗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羊肉。而百姓庶民,孟子告訴他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平時都是吃素食的,所以齋戒變食,針對的是吃血食的天子諸侯大夫們。

《禮記-王制》:“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平民無故不食珍。”

“草衣木食,上古之風”——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素食編年史

二、素食文化,並非起源寺廟

佛教自漢代穿入中國,其實素食早已有之。並且根據佛學經典《戒律廣本》中記載,佛教沒有吃素的規定。昔日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每日沿門托缽,接受信徒們的供奉,給什麼吃什麼,是不挑食的。在《十誦律》中也提到,凡是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沒有懷疑是殺生的肉,就是淨肉,淨肉就可以吃。

寺院開始吃素,始於梁武帝蕭衍,此人對佛教的狂熱信仰,甚至超越了大理段氏。當時梁武帝以大護法、大教主自居,曾下詔令《斷酒肉文》:

“凡出家人所以異於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經所明。信是佛說,經言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此是經教大意如是。如出家人猶嗜飲酒,噉食魚肉,是則為行,同於外道,而復不及。”

下詔令後,梁武帝又令僧眾展開葷素之辯,最終以皇權強制寺廟禁斷了酒肉,素饌開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草衣木食,上古之風”——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素食編年史

三、素饌的發展

早期的素食,主要是菜羹。《齊民要術》中記載了當時十幾種素食的做法。其中有蔥、韭、胡芹等做成的羹,就是用少量水,加入少許佐料,用文火燜熟。這樣的蔬菜,相信沒有幾個現代人能接受的,寡淡無味,而且長時間的燉煮,也會使很多蔬菜的營養成分流失。

到了唐宋,茹素之風興盛。《夢梁錄》中記載當時已經有專賣素點心從食店,而《本心齋蔬食譜》中更是記錄了高雅的二十種素食及製法,如啜菽,即用豆腐條切淡煮,蘸以五味;薦韭,早春的韭菜;玉延,山藥炊熟,切片,漬以生蜜,等等。

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也記有當時大量的素菜名饌,很多都是以素食仿製肉食,幾達亂真的地步。如其中的記錄的“假煎肉”:瓠子、麩薄批,各和以料煎。麩以油煎,瓠以脂乃熬,蔥油入酒共炒熟。“玉灌肺”:真粉、油餅、芝麻、松子、胡桃、蒔蘿六者為末,拌和入甑蒸熟,切作肺樣塊,用棗汁供

,等等。

“草衣木食,上古之風”——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素食編年史

自宋代起,素饌開始講究菜名,不像我們現在炒青菜、炒韭菜、炒菠菜這樣。例如“練鶴羹”是菜羹名,意思是常食此羹,可練得身似鶴形,減肥人士的最愛。“貓醉三餅”,指的是以蒔蘿、薄荷製成的餅,因舊稱貓吃薄荷就醉,故此得名。而且食材的名稱也是極盡優雅,《清異錄》中稱茄子為崑崙紫瓜,韭菜為一束金,蔞蒿、萊菔、菠菜合起來叫“三無比”。

“草衣木食,上古之風”——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素食編年史

李漁《閒情偶寄》中感嘆道:“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進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風。”對於飲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緻的現代人來說,這句話也是適用的。無論從減少對自然的索取,還是從人類健康情況出發,多用素食具有積極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