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第07集 殷商興亡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這是《詩經•商頌》中的一首詩,名為《玄鳥》,描寫的是商族人的始祖契的傳奇出生。傳說上古黃河下游夷人部落裡,有一個叫簡狄的女子,在黃河邊吞食燕子蛋,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契,契於是成為傳說中的商族的始祖,他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商地,賜姓子氏,這個黃河流域以商為族名的上古部落,從此登上人類歷史舞臺,並於公元前1600年左右,創建了一個共傳17世31王,歷時五百多年的商朝,開創了一個讓世界震驚的青銅文明時代。



  第七集 殷商興亡


  藺窯村 河南省偃師市山化鄉


  商成湯墓 河南省偃師市山化鄉


《中國通史》第07集 殷商興亡

  藺窯村,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的山化鄉,在藺窯村村北,聳立著一座高大的陵墓,三千多年前,一位仁德君王就被安葬在這裡,這位君王就是以成湯革命著稱的商代開國之君成湯。

  由於年代久遠,以玄鳥為圖騰的東夷商人的起源已不可考,玄鳥生商只是個充滿神化色彩的美麗傳說。以始祖契為開端的商的先公時代大致與夏朝同時,夏朝國勢曾如日中天,但自從孔甲當王便日趨衰微,他不理朝政,迷信鬼神,專事打獵玩樂,致人民怨恨,諸侯反叛,在夏的諸侯國中,商的勢力逐漸壯大,到十四世,湯繼位商侯,正逢末代夏王桀暴虐無道,天怒人怨之時,湯利用了這個有利時機,開始作滅夏的準備。改朝換代談何容易,不僅要有傑出的頭領,還要有得力的輔佐,輔佐及時出現了,一個是仲虺(huī),一個是伊尹。


  空桑村 河南省開封市


  伊尹故里 河南省開封市空桑村


  這裡是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杞縣的空桑村,相傳空桑村就是伊尹的故里,由於年代久遠,伊尹的出生地已十分渺茫,其中一種說法是,伊尹出生在杞縣的空桑村。


  伊尹雕像 河南省開封市空桑村


  相傳伊尹出生於奴隸家庭,其父親是奴隸主的家用奴隸廚師,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的採桑養蠶的奴隸。伊尹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的志向就是消滅暴虐無道的夏桀,救人民於水火。他先是聽說有莘國不錯,便來到了有莘國國君身邊,當了一名做飯的廚子,有莘國國君很快發現伊尹很有才華,就讓他擔任管理膳食的頭目,但有莘國實在太小了,而且他與夏桀同姓,伊尹便趁著有莘國與商湯聯姻的機會,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了商湯身邊,做商湯的廚子。商湯很快發現伊尹是個難得的人才,便破格任命他為右相,於是伊尹和左相仲虺聯手輔佐商湯,在兩人的策動下,一些諸侯先後叛夏而歸商。


  朱鳳瀚 北京大學 教授


  朱:這都帶有古史傳說的一定的色彩,但是伊尹這個人是確實有的,儘管伊尹不是商人賜姓的貴族,但是對於這種對於商王朝興起的時候有功的這些這個舊臣,商人還是給他們祭祀,甚至給他們很隆重的待遇,說明伊尹在商人的這個精神生活中和宗教觀中,伊尹是很神聖的。


  離叛者越來越多,但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死心塌地追隨夏王朝的諸侯、方國還有不少,尤其是東部地區的豕韋、顧、昆吾這三個夏屬國,勢力不小,與商國鄰近,於是商湯決定剪除夏桀的這三個羽翼。商湯就在準備東征豕韋時,夏桀得知他一直在擴大自己的勢力,便找了個藉口召商湯入朝,卻下令將商湯囚禁在夏臺的重泉,即地下水牢裡,仲虺和伊尹得知君主被囚禁,蒐集了許多珍寶、玩器和美女獻給夏桀,請求釋放湯,夏桀是個貪財好色之徒,看見這麼多好東西,加上考慮不想引起商族人的不滿,便只好將商湯釋放,商湯死裡逃生,更加堅定了他滅夏的決心。


  商湯乘夏桀率師東征的機會,相繼滅掉豕韋、顧、昆吾三國,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湯認為時機已到,舉兵伐夏,各諸侯紛紛投奔商湯加入伐夏大軍,大軍長驅直入,在今河南封丘東的鳴條之野與夏軍相遇,兩軍在此展開了一場決定歷史命運走向的大決戰。決戰開始之前,湯為鼓舞士氣,宣讀了一篇伐夏檄文,歷數夏桀的罪惡,宣稱是上天要他來消滅桀,這就是商湯在鳴條會戰前的動員令,《湯誓》,經過戰前動員,伐夏大軍士氣大振,奮勇殺敵,夏軍潰敗,桀被活捉。商湯攻佔了夏朝的王都斟尋,湯安撫夏朝臣民後就地舉行祭天儀式,他告訴大家,桀罪惡滔天,夏朝氣數已盡,並正式宣告夏朝的滅亡。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就此結束。


  朱鳳瀚 北京大學 教授


  朱:湯滅了夏以後,商人的這個國家的發展確實有一個飛躍,標誌就是他有很大的城址的都城的設立,從國家來講,他的國家結構、國家形態都有所發展,這個因為一箇中心的城市,一個政治的文化的祭祀的一箇中心,對當時來講的一個國家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可以說是滅了夏之後,商文化,還有商人的國家形態都有一個飛躍,他融合了夏文化的一部分,他發展了自己,因此我們後來看到最大的一個明顯就是鄭州商城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青銅器的青銅文化的發展,肯定也是在滅夏之後得到一個飛躍,所以成為這個商前期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


  由於商湯聲稱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因此,他的聲威迅速播達四方,各地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長紛紛攜帶方物、貢品前去朝賀,表示臣服於湯,就連遠居西方地區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前來朝見,這就是《詩經•商頌》中唱頌的,“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數月之間,竟有三千諸侯大會於商都亳(今河南偃師)。經過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商湯最後消滅了夏朝,統一了自夏朝末年開始紛亂不已的中原地區,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其勢力所及遠遠超過了夏朝,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礎。


  商湯上臺第一件事就是實行一系列改朝換代的措施,這些措施被司馬遷記錄下來,那就是,“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會以晝”


  所謂改正朔,就是改變夏王朝每年開始的第一天,夏稱一年為一歲,以夏曆正月為歲首,以每年正月初一為一歲的開始。湯改稱一年為一祀,以夏曆十二月為歲首,每年十二月初一為一祀的開始。所謂易服色,即把衣服顏色由夏朝的尚黑改為尚白,朝會以晝,即朝見由原來的夜間改為白天進行。


  商湯將商王朝內外政事治理大致就緒之後,就命人將夏禹時在塗山大會諸侯後鑄造的九個銅鼎,即夏王朝的鎮國之寶,搬到了商王都,這九個象徵國家政權的銅鼎易主即意味著夏王朝徹底滅亡,商王朝開始登上中國歷史大舞臺。商王朝革故鼎新的歷史翻開了第一頁。


  朱鳳瀚 北京大學 教授


  朱:中國古代好像認為,鼎嗎,這個鼎好像是一個很牢固的這麼一個禮器,而且賦予它一個政權的一種象徵,因為鼎它主要是禮器,它其中主要的功能是作為祭祀時候用的禮器,但是鼎尤其被神聖化了,作為這個古代政權的象徵。


  王震中 中國社科院 學部委員


  王:它不是代表了這一個,(這一個)簡單的這個王邦,這個小的邦國的一個(一個)倒臺,它是統治天下的一個共主之權,這個政權呢就是我們說的大的一個國家結構裡面的多元一體的這一個國家,王朝國家的政權的轉移。


《中國通史》第07集 殷商興亡


  蓮鶴方壺 河南省博物院


《中國通史》第07集 殷商興亡


  蟠虺紋曲耳銅鼎 河南省博物院


  鼎,是我國青銅文明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明的載體。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國就有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到商王朝時期已經達到頂峰,由此開啟了中國青銅時代。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也是旌功記績的禮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鼎遷於商的第三年,商湯無疾而終,臣民非常悲傷,將這位開國之君隆重埋葬。


  伊尹祠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


《中國通史》第07集 殷商興亡


  這裡是位於河南省嵩縣的伊尹祠,古老的祠堂裡供奉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賢相伊尹,商湯去世數十年後,已逾百歲的伊尹離世。伊尹輔政期間,共佐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商王,為商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杞縣誌》 清 乾隆 河南省開封市杞縣


  太甲即位後,不理朝政,耽於享樂,伊尹放逐太甲三年,後太甲悔過自責,伊尹親自迎回太甲,讓他重登王位,太甲重新做王后痛改前非,以德治民,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四方諸侯年年前來朝貢。伊尹放太甲,也作為千古佳話記錄在史籍中。如今,伊尹已故去三千多年,但他的名字世代相傳。


  伊尹降生地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


  相傳,由於伊尹精通烹飪之術,創立五味調和說和火候論,伊尹也被後人尊為廚聖,烹調之聖,伊尹也由此成為中國美食烹飪業的祖師爺。


  王震中 中國社科院 學部委員


  王:伊尹呢在成湯推翻夏王朝的時候發揮極大作用,在成湯這個取代夏王朝以後,輔助成湯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成湯之後對商王朝的王位繼承以及鞏固上,以及那個貫穿成湯的制度和法治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呢這個伊尹很受商人的愛戴。


  商王王位一路下傳,商朝漫長的五百多年曆史不覺已走過一半,這時,商代王權的接力棒傳至一個重要的人物手上,盤庚。但盤庚接手的國家幾乎可以說是一副爛攤子,因為此時的商王朝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國勢衰微,盤庚是個有作為的國王,他在就位後的十幾年裡做了許多努力以緩和國內矛盾,卻仍然不能改變衰敗局面,若繼續下去,王朝將有滅亡的危險,這迫使盤庚考慮挽救之法,於是,他決定效法先王,實行自湯以來的第六次遷都。往哪兒走?盤庚經過反覆考察,精心選擇,決定遷到黃河以北洹水之濱的殷,卻遭到了王族中不少人的反對,他們擔心遷都削弱自己的勢力,便到處散佈流言,蠱惑人心,並鼓動族眾也跟著反對遷都,盤庚是個善於做思想工作的君王,他在遷都前後對臣民進行了三次訓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尚書》中的《盤庚》上中下三篇,經過連哄帶嚇的訓話,貴族們不再敢反對,族眾當然也只能服從,這樣,大致是在公元前132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二十年之間,盤庚率領滿朝文武官員和奄都的民眾,駕著牛車,趕著羊群,渡過滔滔黃河,來到這裡安營紮寨,開始了新的生活。


  王震中 中國社科院 學部委員


  王:盤庚認為他要是遷到殷這個地方,更有利於他們的發展,再一個呢,他還是一種覺得能帶著一種非常清新的一種格局,再加上殷這個地方旁邊就是黃河,也有利於呢他水陸交通,他的戰略資源的運輸,也有利於他。


  朱鳳瀚 北京大學 教授


  朱:盤庚遷到殷之後,此後的商王朝就被叫做殷商王朝,歷史上也管盤庚遷殷以後的商代的,以後這段時期,叫做殷商或者叫做殷代,史學上過去通常是以盤庚遷殷作為先後兩個時代,前面叫做商前期,後面叫做商後期,有人叫做商早期商晚期,(商晚期)就是現在我們考古學上這個殷墟文化的這個集中地帶,就是河南安陽小屯為中心的這個殷墟遺址所代表的這個文化時期。


《中國通史》第07集 殷商興亡


  殷墟遺址 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


  這裡是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殷墟遺址,殷墟是20世紀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殷墟共出土甲骨約十五萬片,震驚世界,人們對殷墟的發掘從未停止,來自這塊地底下的寶藏似乎無窮無盡,大量的甲骨、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浮出歷史地表。考古證明,這裡就是自商王盤庚遷都至此直到商王紂滅亡的273年間的商代都城,殷都。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商,這個曾經讓人將信將疑的朝代得到證實,商代歷史從傳說的迷霧中解脫出來,成為有文字可查的信史,遺址的發掘和文物的出土還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商王朝時代,中華文明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盤庚遷殷之後,商王國逐步走向強盛,這些出土文物不反反映了三千多年前當時商人的社會生活狀況,同時也揭示了當時的文明程度和工藝水平,這是商朝的極盛時期,也是中國上古文明的一個高峰,輝煌文明的鑄造者是繼盤庚之後又一位有作為的君王,武丁。


  武丁少年時期就被父王小乙下放農村,讓其隱姓埋名,生活於黃河岸邊的民間。武丁在長達十多年的農村生活中,親自參加農業勞動,接觸底層生活,瞭解民眾疾苦,體會耕種莊稼之不易,這是中國歷史中青年下放農村鍛鍊的最早記載,武丁農村生活時期,還有一個重要收穫,結識了甘盤和傅說(yuè),兩人成為其日後的左右臂。武丁繼位後,立即重用甘盤,並讓人到民間把身為奴隸的傅說找來,破格任命他為宰相。有了賢臣輔佐,殷國大治,很快改變了商王朝此前衰弱的局面,國家逐漸興旺發達起來。在輔佐武丁的賢人中還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武丁的妻子,婦好。


《中國通史》第07集 殷商興亡


  婦好墓 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


  1976年,在安陽小屯村西發現的五號墓中,隨葬的青銅器上大都刻有婦好銘文,墓主就是武丁的妻子婦好。婦好是十分活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經常主持占卜、祭祀等重要的政治活動,婦好還經常參加軍事活動,親自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因此武丁對她十分寵愛,授予她獨立的封邑,並經常向上天祈禱她健康長壽,婦好死後,武丁悲痛欲絕,思念不已,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放以大量隨葬品,墓地上營建宗廟,專門祭祀婦好,如此高的待遇這從婦好墓中可見一斑。


  在賢臣的輔佐下,武丁對內整頓吏治、改進稅收、發展農業生產,國家逐漸富強,隨即對外征伐四方。其中主要對北方及西北地區的土方、鬼方、羌方等多次用兵,南征江準,北伐河套,西征又達渭訥,與周族接壤,可謂武功赫赫,前無古人,每每取得重大勝利。隨著武丁時期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商王國國力達到歷史鼎盛期,邦畿千里,史稱武丁盛世。


  王震中 中國社科院 學部委員


  王:應該說是,武丁盛世既有盤庚打下的基礎,更主要的還是武丁在位五十多年,五十九年,武丁時期反映了商朝在晚期時期,一度非常強盛,欣欣向榮的一個景象一個時期,而且武丁也是很有作為,不像後來的這些商王呢,他是怎樣的商王呢,一個是沒有作為,再一個貪圖享受,他不但不貪圖享受而且很瞭解民情,很瞭解民間疾苦,以後呢又起用了一些相當有能力的人,所以在歷史上,不管文獻裡面講,還是甲骨文裡面看,他都是商王朝一個盛世。


  歷史的辯證法昭示,事物到達盛極的時候往往就是衰落的開始,強大的商朝此時隱藏著深刻的危機,就在武丁盛世,商朝的掘墓人周族逐漸出現在歷史的地平線上。


  古書記載,周族人的祖先歷任堯、舜和夏的農官,周族因此擅長農業,夏朝末年,周人遷居至今陝西旬邑地區,歷九世,又遷居到今陝西岐山、扶風間的周原地區,利用那裡的優越自然條件,逐漸發展起來。


  商王位傳至武乙,此時商周關係融洽,商王武乙授予季歷征伐大權,季歷於是西征北伐,聲威大振,到武乙的兒子文丁繼位,周部落繼續發展,文丁開始猜忌周,有一次他趁季歷來朝進賀時將其囚禁,季歷氣急交加死在商都。季歷的死使商周的矛盾進一步惡化,商王位又歷一任後,商朝的最後一個王帝辛走上了歷史舞臺,他便是史書上臭名昭著的商紂王。史載,帝辛身材高大,勇力過人,能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且靈敏多才、能言善辯,即位之初,他曾勵精圖治,有過一番作為,他一直想效仿他的先祖高宗武丁,建立不世之功。帝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季歷的兒子姬昌,季歷死後,姬昌繼位為周侯,決心為父報仇,但他吸取了父親的教訓,對商多了一份戒心,他韜光養晦,仍以臣的身份事商,暗地裡籠絡人心,以圖大事,周族日益昌盛,威脅到商王朝的統治。


  羑(yǒu)裡城 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


  這裡是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4公里的羑里城遺址,羑里城是我國遺存下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監獄遺址,這裡就是三千多年前關押姬昌的地方。帝辛一心想除掉姬昌這個心頭大患,苦於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一次崇侯虎聽見姬昌說帝辛壞話,於是報告給帝辛,帝辛本想殺他,懾於周在西部的勢力,便將姬昌囚禁在羑里。


  演易臺 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


  姬昌平時勤於政事,現在突然失去了人身自由,感到非常痛苦,傳說有一天,他發現身邊有許多蓍草,於是想起伏義氏就是用它畫出了八卦,便採了一些草莖,寂寞的時候就用它來演繹八卦,他越演繹越覺得有意思,後來沒日沒夜地研究,就結合自己的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將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並對每一卦的六爻,分別配以吉凶利否的卦辭和爻辭,編成一部博大精深的奇書,這就是被稱為群經之首的《周易》。


  周文王雕像 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


  姬昌被帝辛關押了七年以後,帝辛做了一件後來令他追悔莫及的事情,在周大臣奉獻美女珍寶的誘惑下,帝辛釋放了姬昌,這給商王朝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回到周族群的姬昌更得民心,四方人士紛紛前來投奔,此時一個重要人物的加盟引導了歷史的走向,他就是被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為本家,被尊為百家宗師的姜子牙。


  太公故里 河南省衛輝市


《中國通史》第07集 殷商興亡


  姜太公祠 河南省衛輝市


  這裡是河南省新鄉衛輝市的太公故里,史書記載姜子牙博學多聞,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聽聞文王姬昌事蹟,於是借釣魚的機會求見他,兩人相見恨晚,隨後出仕輔佐姬昌,在姜子牙的輔佐下,周人蒸蒸日上,更顯強大。


  比干廟 河南省衛輝市


  比干像 河南省衛輝市


  這裡是距離太公故里15公里以外的比干廟,比干是商王帝辛的叔叔,從政四十多年,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帝辛兩代帝王。這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臣少師最後卻被自己的親侄子殺死。與姬昌的賢人相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帝辛眾叛親離,他遠賢臣、親小人,聽信讒言,陷害忠良賢臣,不聽勸誡,對反對他的臣僚往往加以酷刑,中國酷刑史上著名的炮烙據說其發明者便是他。


  比干墓 河南省衛輝市


  比干看到帝辛暴虐荒淫,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於是去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最終被帝辛殺死並剖視其心。比干以死諫君,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仁,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在此建廟紀念。


  性情殘忍,殘害忠臣,如此一來,各諸侯大臣都害怕帝辛,漸漸疏遠了商王朝,在身邊佞辛們的媚言下,帝辛日漸沉迷酒色,常作徹夜之歡。


  摘星臺 河南省鶴壁市淇縣


  摘星臺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淇縣是商朝古都之一朝歌,這裡就是帝辛尋歡作樂之地,隨著慾望的不斷膨脹,帝辛覺得首都殷邑已經無法滿足他的享樂要求,就把首都往南擴大至朝歌,帝辛還下令在四處修建離宮別館,他經常帶著最寵愛的美女妲己去這些地方縱情玩樂。


  王小運 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文物管理所 所長


  王:現在咱們這個地方叫做摘星臺,摘星臺下層是一個龍山文化遺址,上層是一個殷商文化的遺存,你看這個地方,這是一層一層的夯土層,就是紂王差遣奴隸把這個一層一層把它夯上去,夯上去以後,然後在這個上面建了一個很高的臺子,建了一個很高很高的門樓,這個樓為啥叫摘星樓呢?都是當時這個樓建起來的當天晚上,紂王和蘇妲己在這個樓上面玩耍,它是個觀景臺,可以觀到朝歌的大好風光,這時候蘇妲己呢躺到紂王懷裡撒嬌,她非要天上一個星星,然後紂王就順勢摘下一個星星,根據這個緣故呢,這個樓叫做摘星樓,後來到西周的時候,這個樓被雷火擊化,為了紀念比干呢,這個臺就叫做摘心臺。


  所謂放虎歸山終為患,此時,終日沉迷女色的帝辛已經完全消除了對姬昌的戒心,姬昌的兒子姬發即位,周族繼續穩步發展,姬發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shì)、畢公高等高人賢相的輔佐下,力量不斷積蓄壯大。為了檢驗自己的號召能力,姬發舉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試探行動,他認為時機仍然未到,就率兵回去繼續等待時機。併吞諸侯,拉幫結夥,搞軍事演習,姬發所做的這一切終於引起了帝辛的警惕,但此時,商王朝已是風燭殘年,連年對外用兵,使得長期積累的問題漸漸露出端倪,從即位之初對東夷的用兵開始,帝辛將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對東夷的作戰,根本無暇顧及周人的崛起,這樣又過了兩年,姬發認為條件終於成熟,正式吹響滅商的號角。


  公元前1046年正月,姬發親自率領兵車三百乘,敢死隊員三千人,披甲士兵45000人東進伐商。帝辛聽聞姬發出兵,十分驚恐,此時商王朝的大部分兵力仍然在征伐東夷的路上,龐大的帝國一時間居然沒有作戰能力,帝辛唯一能做的就是和時間賽跑,他立即召回前線主力部隊,大軍匆匆往朝歌城趕。長期以來對周的不重視,使得周得以迅速發展,加上積壓多年的社會矛盾並未得到解決,使得姬發的伐紂力量迅速壯大,各路諸侯紛紛加入伐紂大軍,大軍浩浩蕩蕩渡過黃河北上,直抵朝歌城外。敵軍兵臨城下,而此時帝辛的東夷之師還在趕回的途中,路途遙遠,舟車勞頓,根本無法趕回救主,泱泱大國危在旦夕,帝辛只能亮出他的最後一張牌,糾集奴隸、犯人等烏合之眾,拼湊出一支17萬人的部隊開赴前線與周軍決戰。


  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拂曉,商周兩軍在今河南汲縣北的牧野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帝辛將臨時編成的奴隸兵放在頭陣充作先鋒,奴隸本來就對帝辛恨之入骨,現在又讓他們去送死,於是很快掉轉武器回殺商軍,為周軍向北開路,結果天還未亮,這場歷史性的大決戰就分出了勝負。


  夕陽西下,帝辛見大勢已去,深知自己作惡多端,難逃一死,便躲進鹿臺,將多年來搜刮來的美玉寶器堆在身邊,命人放火焚燒鹿臺,自焚而死。


  湯、太丁、太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帝辛,從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共歷31王,前後五百餘年的商朝正式宣告滅亡,享祚長達八百年的周朝,自此開始。


  鹿臺寺 河南省鶴壁市淇縣


  這裡是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的鹿臺寺,這裡就是帝辛與妲己享樂的鹿臺,據記載,上古時期,這裡四面群峰聳立,白雲縈繞,奇石嶙峋,宛如仙境,帝辛因此下令花巨資,耗費七年時間在此修建鹿臺,專供固本積財,遊獵賞心。帝辛修建鹿臺,一心貪圖享樂,沒想到這座壯麗的工程竟成了他的葬身之地。如今,曾經豪華奢靡的宮廷樓榭早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後人修建的封神臺,姜子牙和傳說中伐紂的各路神仙將鹿臺壓在厚厚的塵土之下。


  司母戊鼎(仿製) 殷墟王陵遺址


  殷墟王陵 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


  和鹿臺一樣,關於殷商的許多故事都塵封在歷史的地表之下,人們對於商王朝的認識都是從周朝開始的記載中瞭解,直到殷墟遺址發現,才使得商王朝的傳說浮現在人們眼前。殷墟考古仍在持續進行,遺址不斷髮掘,至今人們還沒有找到關於酒池肉林的任何蛛絲馬跡,傳說中帝辛發明的炮烙使用的青銅柱也仍無蹤跡,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事實真相只有親歷者才知道,殷商的傳奇故事還有許多未知的謎題值得探索,但《尚書•無逸》篇所說的商代後期諸王,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即腐化墮落導致亡國,應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