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年代開放初期,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並不仇日?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要是中國人家裡有一件進口日貨,比如一輛日產摩托車,如下圖:也算是十分富有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物。那時候,中國各級階層人群中,和日軍侵略者打過仗的不在少數,對日軍暴行記憶猶新的老百姓更多,但是,為什麼80年代開放初期的中國人好像對這個仇家並不記仇?這是為什麼呢?

上個世紀80年代開放初期,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並不仇日?

小編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中國人當初不仇日,更多的主要原因還是“內因”。上個世紀60、70年代,中國視日本為美軍傀儡,根本沒把日本當重點敵手,屬於又打又拉的對象。國內大規模的“階級鬥爭”,火力也不再集中在“漢奸”身上。“地富反壞右”等明確屬於專政範圍的類別中,沒有“漢奸”一說。

上個世紀80年代開放初期,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並不仇日?

你比如擔任過偽連長、營長、團長以上職務的劃在一類中的“歷史敵人”裡,單純的漢奸罪行並不被特別重視,對“地富右”、“隱藏的階級敵人”和“成分歷史遺留問題”,要比鬥爭“漢奸”來得狠,抗戰陣亡的國軍將軍,也免不了毀墳砸碑。

上個世紀80年代開放初期,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並不仇日?

對日軍暴行記憶猶新而不特別仇恨,是由於這份仇恨被別的仇恨和苦難、痛苦沖淡了。有此“基礎”,“親日”現象乃至“親日思潮”僅是一個起碼條件。還有兩個決定因素:一是中國人實在是鬥夠了;二是在中國人不想和任何人再苦鬥下去的時候,日貨開始最大規模地進入中國人的物質生活世界裡。你比如像日本的摩托車,是普及到中國千家萬戶的“教材”;日本的收音機、松下電視機、吉普車等等,則是中高層的“教材”。在中國開放時代到來之前,日貨給中國消費者當了最早的“啟蒙老師”。

上個世紀80年代開放初期,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並不仇日?

小編覺得對外心態的客觀、務實、雙贏的指導理念,符合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追求。借日本友好使團很樸實的一句話:“中日不再戰。”如此看來,上世紀80年代開放之初中國公眾是不是比現在更成熟更大氣呢?是的,那是死裡逃生後的沉穩,那是歷經大痛大窮後的爭氣。所以很多中國人並不仇日。你們說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