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开放初期,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并不仇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要是中国人家里有一件进口日货,比如一辆日产摩托车,如下图:也算是十分富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物。那时候,中国各级阶层人群中,和日军侵略者打过仗的不在少数,对日军暴行记忆犹新的老百姓更多,但是,为什么80年代开放初期的中国人好像对这个仇家并不记仇?这是为什么呢?

上个世纪80年代开放初期,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并不仇日?

小编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中国人当初不仇日,更多的主要原因还是“内因”。上个世纪60、70年代,中国视日本为美军傀儡,根本没把日本当重点敌手,属于又打又拉的对象。国内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火力也不再集中在“汉奸”身上。“地富反坏右”等明确属于专政范围的类别中,没有“汉奸”一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开放初期,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并不仇日?

你比如担任过伪连长、营长、团长以上职务的划在一类中的“历史敌人”里,单纯的汉奸罪行并不被特别重视,对“地富右”、“隐藏的阶级敌人”和“成分历史遗留问题”,要比斗争“汉奸”来得狠,抗战阵亡的国军将军,也免不了毁坟砸碑。

上个世纪80年代开放初期,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并不仇日?

对日军暴行记忆犹新而不特别仇恨,是由于这份仇恨被别的仇恨和苦难、痛苦冲淡了。有此“基础”,“亲日”现象乃至“亲日思潮”仅是一个起码条件。还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中国人实在是斗够了;二是在中国人不想和任何人再苦斗下去的时候,日货开始最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世界里。你比如像日本的摩托车,是普及到中国千家万户的“教材”;日本的收音机、松下电视机、吉普车等等,则是中高层的“教材”。在中国开放时代到来之前,日货给中国消费者当了最早的“启蒙老师”。

上个世纪80年代开放初期,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并不仇日?

小编觉得对外心态的客观、务实、双赢的指导理念,符合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追求。借日本友好使团很朴实的一句话:“中日不再战。”如此看来,上世纪80年代开放之初中国公众是不是比现在更成熟更大气呢?是的,那是死里逃生后的沉稳,那是历经大痛大穷后的争气。所以很多中国人并不仇日。你们说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