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他最年轻,后来的成就也最大

1973年12月,我军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完成了对调。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和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和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那么当时这八位司令员当中,最年轻的人是谁呢?他后来的成就又是怎样的?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他最年轻,后来的成就也最大

这八个人当中,有五个人年过六旬,他们分别是许世友、杨得志、曾思玉、丁盛和韩先楚。其中许世友年龄最大,当时已经68岁了,杨得志和曾思玉同庚,都是62岁。丁盛和韩先楚则是60岁。剩下的三个人当中,皮定均当时59岁,陈锡联58岁,李德生57岁。由此可见,八大司令员对调时,最年轻的人是李德生,他后来的成就也最大。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他最年轻,后来的成就也最大

李德生是河南新县人,因为家里穷,只断断续续读过几年私塾。1928年的时候,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12岁的李德生报名参加了革命,担任儿童团团长。主要工作就是站岗、放哨和给红军送情报,这些工作他完成得都很出色,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两年后,李德生正式加入红军队伍,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此后李德生跟随红四方面军先后参加了商潢战役、潢光战役以及川陕苏区的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等战役战斗,表现十分勇敢。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他最年轻,后来的成就也最大

1933年2月中旬,八庙垭战斗打响,由于战况十分激烈,李德生的交通队也参加了战斗,就在他带领本班战士向敌人冲锋时,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由于当时红军的医疗条件有限,药品也十分缺乏,他的左手因此留下了残疾。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李德生因为反对张国焘南下,被撤销了交通队支部书记的职务,降为红10师的传令兵班长。当时红10师的师长是陈锡联,他对李德生的遭遇十分同情,鼓励他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他最年轻,后来的成就也最大

多年后李德生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想当年,陈锡联同志英姿勃发,风华正茂,声名显赫,但身为一师之长却从不摆官架子。长征途中、战斗间隙、宿营以后,有空就和我们传令兵谈心聊天,传授战斗经验。当他得知我遭受迫害的不幸之后,马上找我谈话,了解详情,鼓励我放下‘包袱’,战胜挫折,轻装前进。此后,他一直对我非常关心,非常信任,给予了很多的关照和帮助”。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他最年轻,后来的成就也最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由于编制压缩,绝大多数干部都是降职任用,但陈锡联却提升了李德生的职务,先是安排他当通信排排长,后又升任通信连连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和营长,许多重大的作战任务陈锡联都交给李德生去完成。在陈锡联的领导下李德生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设伏响堂铺和鏖兵狮脑山等大仗、恶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他最年轻,后来的成就也最大

抗战胜利后,李德生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和15军所属部队,击退了敌人上百次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从朝鲜回国后,李德生先后担任过第12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和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并在十届一中全会上选为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国级,这一成就,是当年对调的八大司令员当中最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