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和而不同”的我以前是幸福的,現在依然幸福

心理學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一種“我很重要”、“我很特別”、“我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心理需求。但是當我們真正選擇和周圍人格格不入時;當我們面對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時;當我們違背了社會既定法則遭到眾人的非議、質疑甚至是攻擊時,我們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地堅持本真,做到“和而不同”呢?

與眾不同的選擇往往是不會被社會認可的,並且這種少有人走的路也是異常艱難的,但是做一個堅守本心的自己,不但可以更好地認識自我,更能體會生命的真正意義。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言談舉止都與眾不同的人,他有意無意地跳出這個社會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眾生的距離,他一直遵照自己的本心,做一個冷眼旁觀、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默爾索的種種怪誕行為看似難以理解,但事實上,他才是活得最充實,最堅持本真自我的幸福之人。

《局外人》:“和而不同”的我以前是幸福的,現在依然幸福

母親之死

分析生理慾望與情感的衝突之下體現的“展現真我”的心理

“媽媽今天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開篇我們就看到了默爾索對感情的漠視,在媽媽的葬禮上,他沒有哀痛哭泣,也拒絕再看媽媽最後一眼;在與女朋友的結婚問題上,他也只是平淡的告訴女友,結婚可以,但並不是因為愛;在是否結交雷蒙這個朋友時,他也顯得毫不在意,對他來說有沒有朋友都一樣。

默爾索在處理親情、愛情與友情的這些情感問題上都把自己置身事外,他時刻與所謂的情感保持距離,充當著局外人的角色,充當著世俗社會中的一個特殊人的角色。但是對於生理慾望的感知和滿足,他又是個十足的普通人。如:

我一如往常,在塞萊斯特飯館吃了午飯。


在長途汽車上,我差不多睡了一路。


我喝了咖啡,又想抽菸,便在母親遺體旁邊抽起煙來。


如果沒有媽媽的喪事,我能去散散步會感到多麼愜意。


我得以洗漱一下,還喝了味道很好的牛奶咖啡。


葬禮結束的第二天,我就去洗海水浴,還和瑪麗看了滑稽可笑的電影,並與她發生了關係。

從接到母親葬禮的通知到葬禮結束的一段時間,默爾索時刻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生理慾望的滿足,他半點都不辜負自己的皮囊,做到了“皮囊是拿來伺候的”。

《局外人》:“和而不同”的我以前是幸福的,現在依然幸福

其實,默爾索的一系列行為在心理學上可以解釋為“展現真我”的表現。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好幾個“我”,如“真我”與“社會我”或“假我”,這些不一樣的“我”經常處於衝突或矛盾之中。眾所周知,在現實生活中,基於社會和交往的需要,我們有意無意的都活成了“社會我”,我們深諳各種社會法則以及人與人的相處套路,我們習慣於左右逢源,逢場作戲,甚至在母親的葬禮上的痛苦哭泣有時候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孝順,我們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違心和不愛的人結婚;為了不得罪上司違心奉承,我們越來越脫離自己本真的軌道,越來越與“真我”格格不入。

但是,默爾索卻不願意人云亦云,他堅持自己的初心,他時刻保持與芸芸眾生的距離,時刻以“真我”的狀態活著。即使在社會群體的壓力之下,他依然堅持本真,拒絕被社會同化,他不妥協於法庭權威,更不肯皈依上帝。

不過可笑荒誕的是,默爾索的“真我”竟然違背了這個社會的既定法則,威脅到了社會的現存秩序,最終他對“真我”的堅持成了他死刑的有力證據。

阿拉伯人之死

分析太陽與黑暗的衝突之下體現的“歸因有別”

“我說當時的行為是陽光引起的”這是默爾索在法庭上對於自己殺人動機的辯護。那麼默爾索到底為何要殺人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默爾索當時殺阿拉伯人的情景:“那個阿拉伯人雖未起身,卻抽出了刀,在陽光中對我晃了晃。鋼刀反射的陽光,猶如閃亮的長刃刺中我的腦門兒。我的眼睛完全花了,只覺得太陽好似鐃鈸一般扣到我的頭頂,那把刀射出的閃光利刃,一直在我面前晃動。這把灼熱的利劍損壞我的睫毛,刺入我的疼痛的雙眼。恰巧這時,天地萬物都搖晃起來。我的周身繃緊了,手緊緊抓住那把槍。不覺扳機扣動了。”

《局外人》:“和而不同”的我以前是幸福的,現在依然幸福

也許真的是太陽光的刺激作用,默爾索才不由控制地觸碰到了手槍上的扳機。因為從小說的開始我們就得知,默爾索非常畏懼厭惡太陽,如:

太陽暴烈,曬得景物直戰慄,顯得毫無人性,大煞風景。


太陽在天空飛昇得如此迅疾,令我甚感詫異。


一到已經充滿陽光的戶外,強光襲來,如同打了我一記耳光。


可是酷熱難耐,刺眼的陽光雨注一般從天而降。


盯著太陽,只覺得腦門兒發漲。


我全身繃緊,以便戰勝太陽,戰勝太陽傾注給我的這種參不透的醉意。從碎玻璃上,每投出一把光劍來,我的牙關都不由得緊咬一下。


我渴望逃避太陽。

從以上描述我們可以看出默爾索的確是憎惡太陽的,只要在太陽底下,他就會頭暈腦脹,精神混亂,他渴望逃開太陽光,但是事與願違,他還是因擾亂心智的太陽失手殺人,而默爾索把殺人動機歸因為太陽的作用在心理學上是“外在歸因”的一種表現。

外在歸因,又稱作情境歸因。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提出,海德最早對行為原因進行分析。外在歸因是指存在於個人自身之外,影響行為發生的條件和因素,包括機會和他人影響,環境條件等。簡單來說,外在歸因就是將事情的原委歸於個人之外的因素(如他人、環境)。

《局外人》:“和而不同”的我以前是幸福的,現在依然幸福

其實,每件事情發生的成因都非常複雜,內外因素皆有,差別也許只在比例,但研究顯示,對與自己相關的事情,特別是不光彩的事情,我們會做較多的外在歸因。

所以默爾索因太陽而殺人的解釋一方面是出於對自己自尊的維護,另一方面則是作者加繆意在體現陽光作為一種顛覆傳統的象徵意象的意義。太陽本是積極光明的存在,但是在小說中,只要太陽一出現,默爾索就會表現出慵懶頹廢、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所以陽光不僅象徵了默爾索的陰暗,也體現了他的愛憎之心,他本來喜愛太陽、大海等真實的大自然事物,但是他更憎恨社會的不公正、荒誕和對人的不尊重,所以作者借用太陽來反諷社會的黑暗,也是他對現實社會的挑戰和反抗。

默爾索之死

分析理智與衝動的衝突之下體現的“和而不同”

默爾索是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無論是在婚姻大事還是仕途發展上,他都表現出常人未有的冷靜和理智。甚至在審判自己生死的法庭上,他也冷眼旁觀,即使檢察官扭曲自己的罪行,他也未曾激動或是為自己辯護。

《局外人》:“和而不同”的我以前是幸福的,現在依然幸福

但就是這樣一個如此理智之人卻在牢房裡對人人敬畏和信仰的神父扯著領口大聲叫喊、辱罵。然而無論是他的理智之為還是衝動之舉都是一種“和而不同”的行為。

和而不同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大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看法,不隨便附和苟同。

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和而不同”的人有太多的無奈。因為當一個人的觀點和看法都與眾不同時,他就會覺得形單影隻,感到孤立甚至沮喪。於是在與他人接下來的交往中,他就會開始遷就他人,意見變得跟他人相似,以便自己能融入大眾。

法國著名的群體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他的著作《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到:“所有的群體都有一些共同點,不管群體是由什麼人組成的,但群體內部都有著一致性,他們會一致遵從一個大的群體標準。”如今大多數人正在逐漸消失自己的個性,因為由於自身能力或控制力的不足,或是現實的不可抗力等因素,他們無力做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所以真正踏上“和而不同”的道路是異常艱辛的。

但是無論道路如何艱難,無論生命的結局如何慘敗,堅持自己的本心,堅持“和而不同”的真理終究讓我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和精彩。就如默爾索,他雖然被判處死刑,但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一點都不後悔:“我掌握了這一真理,從前我是對的,現在還是對的,我總是對的。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感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總之親如手足,我就覺得自己從前幸福,現在仍然幸福。”

《局外人》:“和而不同”的我以前是幸福的,現在依然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