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立意到戛納首映,《春江水暖》創作構思及技巧-導演顧曉剛專題

戳上方二維碼

-解鎖更多HELLO!全球電影節社群信息-

從立意到戛納首映 《春江水暖》創作構思及技巧

近日,HELLO!全球電影節社群代表社群會員與關注社群的熱心用戶對導演顧曉剛進行了深度訪問。本期將主要從班底組建歷程,影片意境的創作靈感,創作初期到後期的設計構想變化,創作時對聲音、剪輯、演員及影片整體節奏的把握,影片創作時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式等層面來分享《春江春暖》的獨特創作構思、藝術設計和具有時代意義的東方美學。

从立意到戛纳首映,《春江水暖》创作构思及技巧-导演顾晓刚专题

(掃碼加入社群 享受會員權益參與更多活動)

2017年,導演顧曉剛拍攝個人首部劇情長片《春江水暖》。歷時兩年,於2019年5月22日作為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第58屆影評人週閉幕影片在法國首映,《春江水暖》成為戛納“影評人週”單元創立以來首部獲選為閉幕電影的華語片。

除此之外,《春江水暖》還獲得:

2017吳天明青年電影高峰會優秀青年電影項目獎

第8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單元特別大獎

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

第20屆東京FILMeX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第4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新華語映像最佳影片;

第14屆華語青年電影周最佳劇情長片、最佳攝影兩項大獎;

第6屆重慶電影展最佳劇情長片;

第27屆德國漢堡國際電影節影評人選擇獎;

第32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中小成本影片提名、最佳音樂提名;

第13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攝影提名;

2020紐約新人新作國際電影節入選。

Q:《春江水暖》拍攝前,顧導是如何組隊的?什麼樣的機緣造就了這部電影的班底?

顧曉剛:關於組隊上還是“就近原則”。我自己一路成長下來,能找到什麼樣的資源,就用什麼樣的資源。“春江”(顧導簡稱《春江水暖》為“春江”)的大致順序是:

1.先有劇本,打動了第一位製片人好朋友宵宵。宵宵資助了些錢,繼續項目開發;

2.劇本完成,打動了監製李嘉老師,他找來了我們兩位前期製片人珈菲和思羽;

3.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半的攝製團隊建構,我自己找了另外一半(大多是同學和朋友),開始拍攝;

4.完成部分成片,參加第一次創投(吳天明基金創投)。梅峰老師很喜歡,因此成為影片的藝術指導;

5.在朋友推薦下遇到剪輯師劉新竹,帶了片花,放了一下,很投緣;

6.繼續拍攝部分成片,參加第二次創投(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最終遇到了我們的資方:工廠大門影業;

7.完成成片,成片打動了聲音李丹楓老師和竇唯老師。

大致以上這樣一個過程。

Q:您前期籌備過程中準備了多長時間?

顧曉剛:從真正搬回家鄉住,開始寫劇本到籌備開機一共一年半。

Q:您是怎樣在杭州選擇適合影片中呈現的畫卷場景的?

顧曉剛:最主要還是基於家鄉先有了《富春山居圖》這幅山水畫作品,天然會去思考既然在這個實景地拍一部電影,如何把中國的傳統繪畫轉換成為視聽語言。

我自己是一名高考美術生,對繪畫也是有一點基礎,不過大部分受的也是西方繪畫教育。在這部電影的契機下,開始研究了中國傳統繪畫,藉此有了在電影中呈現的諸多靈感。

註釋:《春江水暖》的故事發生地杭州富陽,是導演顧曉剛生長的家鄉;《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Q:導演在創作初期,是如何設想影片結局的?(是積極陽光一些還是暗黑一些還是晦澀一些?如何把握這個尺度。畢竟反映老百姓生活,很難有對錯之分)

顧曉剛:就《春江水暖》來說,在劇本的設計裡,是希望最後相對溫暖的。從季節順序的節奏上,也是這樣配合的一個氣氛:夏天、秋天、冬天、春天結尾。但溫暖不代表完滿,的確,像家庭片處理的就是“很難有對錯之分”。我們的處理和理解都放在影片裡了,等上映了,如有興趣可以來看一看。

Q:影片中,江邊跨度很大的長鏡頭,就如同打開了您提到的《富春山居圖》一般,這是您原本就設想好還是說後期拍攝時突發的想法?

顧曉剛:嗯,夏天和冬天的兩段長鏡頭都是劇本里一開始寫的。因為拍的和《富春山居圖》實景有關,前期已經在構思美學上的落成了。雖然全片的處理是邊拍邊想清楚的,但一開就希望至少有那麼一兩個段落,能讓觀眾有比較直觀的一個長卷觀影感受。

Q:說說您對後期拍攝時有什突發的想法?

顧曉剛:經常會突然有想法,我們順著季節和時代,會邊拍邊在改。比如有一次我和剪輯師吃完晚飯去江邊散步,我們突然看到江對岸山後邊很亮,剪輯師問是不是著火了,我直覺說可能是月亮。話音剛落,一輪超大的圓月十幾秒從山頭背後竄到了山頭之上,驚呆了我們。我在家鄉那麼多年,也是第一次看到“月出”,這個氣氛趕緊想到可以和某一場戲鏈接,怕錯過月亮最佳狀態,隔了兩天就臨時租了最簡便的設備把這場戲拍了。

Q:《春江水暖》在劇本創作階段時,您是怎樣讓聲音部門理解到本片中您想要表達的聲音質感/氛圍的?

顧曉剛:因為完全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我們在劇本階段和拍攝階段,聲音方面主要的工作就是錄清楚、錄乾淨就好了。

但這部分工作其實是最大的挑戰。正如大家看到,影片中的演員,大部分都是素人老百姓,完全同期,每一條的臺詞和表演可能都會有出入。

為了照顧演員的自由調度,聲音老師馬聰和他的團隊實在是吃了不少苦。其中開場的壽宴戲,無線開到了十幾二十個頻道,每拍一條,杆爺都舉了近半個小時的杆,諸如此類戲份實在很多。

還有一些長鏡頭裡如何藏麥和話筒,這方面是聲音組和大家一直在動腦筋的。

在保障了這些有質量的同期上,我們再加入了聲音指導丹楓老師來完成進一步真正的影片質感與氛圍設計。

Q:在後期剪輯上的節奏是如何掌握的?

顧曉剛:我們剪“春江”,包括拍攝,一直是面朝觀眾的心理。剪輯上先保障的是故事的觀看性,節奏不要過去拖沓,也不要太流俗,反正一直來回把握那個尺度。當然,每個觀眾的心理節奏都是不一樣的,滿足不了每一個不同觀影階段的觀眾。

Q:您如何在週期較長的拍攝時間裡控制好影片整體節奏?(比如週期較長的情況下,演員怎麼將場與場之間表演情緒做到連貫、攝製組怎樣完成場次之間的畫面銜接)

顧曉剛:最大的還是基於我們拍完一個季節後有了停下來思考的時間。再籌備下一個季節的同時,我們會把剛拍完的季節素材粗剪一遍,基本都會根據已有的粗剪來調整下一季節的劇本,可以說是邊拍邊再改劇本。因為拍了兩年,所有的外部情況,季節和城市都在變化,也有演員中途懷孕了,就等於順著影片自己生長的節奏去展開設計。

所以有了前一個季節的總結,對下一個季節的表演、攝影想要什麼樣的結果,一半會想得非常清楚,另一半就現場拍了再判斷。一點點摸索過來吧,也有不連貫和失敗的設計,成片裡選擇剪輯連貫的就好了。

Q:看完《春江水暖》的片段後,感覺其中的普通話說的很文藝腔,地方話則很接地氣。兩者風格設計的怎麼融合在一起的?(或者說是在啟動很多非職業演員的情況話,導演是怎麼解決面風不搭。)

顧曉剛:好像解決的不怎麼成功,哈哈。至今諸多場映後,似乎一直在被大家詬病這個問題。這樣的融合,的確很難。

首先專業演員會吃虧的,因為大部分非職相對只要演自己就可以,難的是克服鏡頭恐懼,到後面會越演越厲害的。那職業演員不是這裡的人,我們也沒有讓職業演員完全體驗幾個月生活的成本。最後的結果,我對演員的表現都是非常認可的,只是可能非職真得太地氣了,國外觀眾沒問題,國內觀眾會非常在意這種絲毫的差距。

不過本身這就我自己希望做的嘗試,我們也可以全部用非職業,也會更方便製片和降低成本。就是在練習這種搭配的技藝吧,可能未來會掌控的更成熟起來。

Q:演員大部分是素人。對於2年時長的拍攝週期,演員對於人物的狀態的把握,您是如何調整和把控?

顧曉剛:我們做的更多的工作是讓素人演員克服鏡頭的恐懼,畢竟都是老百姓,現場那麼多人圍著,大部分都害羞緊張,就慢慢適應和克服吧,比如不給看劇本、開機儘量不打板之類的方法,儘量營造一個和日常一樣的輕鬆環境。

除此之外,在每個季節增加戲劇難度,比如剛開始不要求具體臺詞,給個範圍隨便聊吧,慢慢有了調度的要求,有了表演節奏的要求,就一點點加,到後面個別主演已經直接能看劇本的規定信息了,還能在現場指導剛參與進來的新人。他們已經覺得新人在拖他們後腿,不停NG,耽誤體力……

但也有部分演員我們實在沒有招數了,最後還是靠時間的力量吧。比如影片中的大嫂,她在生活裡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人物,就像電影裡呈現的樣子。但我們都拍了一年了,戲都沒出來,她一直怕鏡頭。後來有一場戲拍得很晚很晚,大嫂可能實在太累太困了,反而狀態很放鬆,演的很好,後來好像就開竅了,演的都很順了。

Q:在您一年的創作裡,對於劇情的梳理,尤其是對人物臺詞的處理,您是如何完成的?

顧曉剛:劇情方面前期主要仰仗了拍紀錄片時候的經驗。我就像一臺“人肉攝像機”,每天出去調研,大腦和錄音就記下了素材,素材積攢差不多時候就開始寫。寫劇本很像是紀錄片的剪輯工作,好在的是哪怕沒有“拍”到的素材,文字也可以創造。寫完劇本的過程,相當於剪輯完了一部紀錄片電影,只不過是紙質的。臺詞方面好像就是硬著頭皮寫就寫下來了,也會邊拍邊改。

Q:劇本創作階段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的?

顧曉剛:我決定返鄉,打算籌備《春江》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寫劇本,一籌莫展。正好影視工業網開了一門“應亮導演的編劇入門課”,上完後,有了一個基礎頭緒,結合實戰,邊拍邊掌握。沒有這門課,可能也解決不了劇本問題,所以在影片片尾有一屏單獨的字幕,表達了對影視工業網應亮編劇班的感謝。

Q:真正開始創作後,遇到哪些困難是直到現在都非常有感悟的?

顧曉剛:最大的困難就是堅持創作的自由吧,感悟就是:要堅持。

“春江”拍了兩年,跨了兩個創投。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談判都卡在“創作自由”的協議上,還有一部分問題圍繞在預算上,連續談了很多家資方,一直籤不下來。我們最終堅持下來的,結果看起來還是幸運的,但承受下來的過程實在坎坷曲折。

“春江”最早拍完第一個夏天,我們把借來的第一筆啟動資金用完了,後面就一直開始:一邊找錢、另一邊籌備下一個季節的拍攝。經常在拍戲時,趁轉場間隙,去茶樓和資方看看素材談談合作的可能。兩年前後,經歷了大小二十幾次的建組和離組……到後來靠比賽獎金、項目抵押高利貸、網絡貸等,撐到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上,才簽下了合適的資方和製片方工廠大門影業,活了下來。

Q:聽說杭州政府近年來對影視行業的扶持力度比較大。在《春江水暖》的攝製中您得到了怎樣的支持?

顧曉剛:杭州這幾年的確在發展影視行業,比如電影裡提到江對岸的造紙廠,現在已經全拆了,正在發展影視基地。

我所拍攝的家鄉富陽,隸屬杭州的一個區。在一開始我帶著劇本和項目書找到了區政府來尋求製片上的幫助,可能是片名打動了領導,比預想中的順利,很快得到了重視。

雖然沒有實質的資金,但給到了最重要最昂貴的製片支持。後面拍攝大部分場景都暢通無阻了。沒有地方政府支持實在是寸步難行,連去江上拍的可能也沒有了。

Q:這部影片對您幫助最大的人是誰?

顧曉剛:片尾字幕的每一位都很重要。沒有他們每一位,影片無法呈現出現在的面貌。

Q:整部片子的影像形態創作上,前期是否借鑑參考了其他優秀的作品?

顧曉剛:創投時候,我們PPT裡提了三部參考影片《東京物語》、《一一》、《悲情城市》,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三部家庭類型片。是一個取法乎上的過程,都有借鑑和學習,再來長出我們自己想要的山水畫風格。

Q:您作為創作者認為或者說預期《春江水暖》最抓觀眾的是哪一點?是優美的鏡頭畫面還是有些內在的敘事幽默呢?謝謝顧導!

顧曉剛: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問觀眾了。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點吧,事實也是每次放映都有不同反饋。比如行業內的人更多圍繞美學和技法來聊,行業外的人更多會圍繞故事來聊。

Q:從參加創投到加入工廠大門影業,什麼時間段是自己最舒服和喜歡的?

顧曉剛:工廠大門影業一直都非常尊重《春江水暖》的創作自由,以及擁有完善而專業的製片能力,尤其出色的國際製片能力。

Q:《春江水暖》項目參加電影節時,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

顧曉剛:比較多。其中一件是關於影迷的。我記憶小時候大家看功夫片,看到什麼英雄出場,或者壞人終於被好人收拾了,大家會情不自禁的鼓掌與喊叫,隨著長大基本沒有這種集體觀影感受了,可能人們和社會都成熟了。

然後在FIRST,大家對著一批文藝片,就是不管我們片子還是其他片子,集體看著看著Hing了,然後開始鼓掌,出個龍標大家鼓掌,出個神鏡頭了開始鼓掌,樂了開始鼓掌,我也在那拼命的鼓掌…大家真得是以一種節日的心態來享受電影真正純粹的快樂,影迷帶創作者回歸了電影最簡單的快樂。

Q:在完成本片的全部製作後,您認為整個片子對您心中“富春江”的還原度有多少?

顧曉剛:雖然有所謂很多遺憾,但完成度還是超過我們自己預期的。正如前面說這部電影的製作方法是順著電影自己生長的節奏去編排,你看過影片中的社會事件基本都是真實的,那這部分我們一開始劇本里是沒法設計那麼清晰,有一點紀錄片的創作思路了,最後影片自己長成了,我們創作者成了影片的一部分。

【 以上問題來自HELLO!全球電影節社群會員及熱心用戶:孫凱悅、羅志強 、陳慶林、趙梓彤、西星、趙柏霖、夏漁、黃伯淘、劉遠剛、鄭宇航、林嘉文、蘭子君、nono、李航、何夏、何楊等。】

顧曉剛導演借HELLO!全球電影節社群向所有關注《春江水暖》的社群會員和熱心用戶表示誠摯的感謝!

3.12 顧曉剛導演專題 會員專享第二期:戛納首映前 《春江水暖》創投經歷及相關技巧(敬請期待)

3.13 顧曉剛導演專題 會員專享第三期:如何突出重圍,完成自己的人生第一部(敬請期待)

更多有關電影節的知識、人脈、機會、購惠

盡在HELLO!全球電影節社群

快來加入HELLO!全球電影節社群

享受會員專屬權益吧

如果感覺不錯 歡迎點贊、訂閱、轉發三連擊~

从立意到戛纳首映,《春江水暖》创作构思及技巧-导演顾晓刚专题

-THE END-

本文為作者 Hello!全球電影節社群 分享,影視工業網鼓勵從業者分享原創內容,影視工業網不會對原創文章作任何編輯!如作者有特別標註,請按作者說明轉載,如無說明,則轉載此文章須經得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影視工業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 https://107cine.com/stream/1232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