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歸則為「鬼」

「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

在孔老夫子心目中,鬼神之事不可輕易言說。正所謂「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我們連「生」的問題都沒搞明白,哪有功夫去研究「死」的問題?

不過,這並不妨礙民間對死後世界的無盡遐想。在他們的認知中,人在死後會轉化為「鬼」,而「鬼」就是構成死後世界的必要單位。無論是東方的地府,還是西方的冥界、地獄,這些鬼眾棲居的死後世界,與活人聚集的人間世界形成了天地間的陰陽循環。

也許,正是因為「鬼」的神秘屬性,世人往往將它與恐怖、醜陋或不可知的東西聯繫在一起。就像「鬼」字的甲骨文字形:下邊兒是一個人的軀幹,而軀幹上長著一個碩大無比的腦袋。


人歸則為「鬼」

「鬼」字的甲骨文字形,相比瘦弱的軀幹,其頭顱碩大無比。


正如當代民俗學者葉舒憲在《「鬼」的原型》中解釋的那樣,古代人們總是把鬼想象為醜陋的「大頭鬼」。所以「醜」字的繁體字形——「醜」,便有一個鬼字旁。

這並不是國人對鬼的「歧視」。事實上,在世界各國人民的傳統認識中,鬼的樣子與美也相去甚遠。就拿吸血鬼這種在西方家喻戶曉的傳說生物來說,雖然其造型在《暮光之城》中頗為美觀,不過在吸血鬼傳說誕生的初期,其形象更接近於蒼白的活屍。

因此,如果不考慮部分群體對鬼的形象再塑造。在對鬼的外形認知上,大多數人類保持了驚人的一致。

不過,我們的古人在創造漢字「鬼」時,蘊藏的含義卻不止於此。如果您多讀幾遍「鬼」字,也許會發現其讀音與「歸」字類同。

這並非是您的錯覺,古人對鬼的解讀,也往往會從「歸」字出發。

如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

「人所歸為鬼。」


人歸則為「鬼」

《說文解字》(清代陳刻本)中對於「鬼」的解釋,蘊含了古人樸素的價值觀念。


這裡的「歸」就是死,而人在歸去之後就變成了鬼。

對此,東漢思想家王充也曾在《論衡·論死篇》中描述了人去世後的情形,

「人死精神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在王充看來,人在去世後會分成精神和屍骨兩個部分。其中,精神會上升至蒼穹,而屍骨則會迴歸到大地。因此,「鬼者,歸也」。我們的死亡其實也是擁抱天地,是一次自我的迴歸。

雖然王充的觀點與民間的認知大不相同,不過這也代表了古人的另一種樸素認知。在這種認知中,人的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而素來陰冷可怖的鬼,也蘊含了更多輕盈與出塵的意向。

是啊,人生忽如歸。雖然沒有人知道死後的世界是何種模樣,而我們也都將迎來死亡。不過,如果將生命看做是一場旅途,而旅程的終點就是迴歸天地,那麼我們對死亡的理解是否就會淡然很多了呢?

「鬼」與「歸」的聯繫,也正體現了這份淡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