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棣命喪榆木川,漢王手握50萬精兵,一招讓他不敢反

朱棣大軍失利,加上氣候已入冬,漠北苦寒,後勤補給也跟不上,所以就下命班師回朝。在回到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的地方,身染重病,軍中無藥,不治身亡。

大明風華:朱棣命喪榆木川,漢王手握50萬精兵,一招讓他不敢反

《大明風華》劇照

《明史· 本紀· 卷八》: 永樂二十二年,韃靼擾邊,朱棣率師北征,……六月班師,七月己丑,次蒼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喪禮一如高皇帝遺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

記錄上的時間很有意思,七月十六日感到身體不適,十七日加重,十八日死。並且十七日神智還是清醒的,至少也可以遺詔傳位給太子朱高熾,這應該是一種很急的突發症。

《北征記 · 卷一》:丁亥,次翠微岡。上御幄殿,憑几而坐,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侍。上顧問內侍海壽曰:「計程何日至北京?」對曰:「其八月中矣。」上頷之。既而諭榮等曰:「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矣。」榮對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之付託。」上喜,顧太監馬雲,賜榮、幼孜羊酒而退。

上面是戶部尚書王際華後代家藏的《北征記》,丁亥日是七月十四日,到那天為止,朱棣的精神、身體狀況還是非常好的,找人嘮嗑,暢想自己的退休生活,還能喝酒,然而四天後他就掛了。對醫學有研究的朋友,請回復小編一下,朱棣大概是屬於哪類病,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大明風華:朱棣命喪榆木川,漢王手握50萬精兵,一招讓他不敢反

《大明風華》劇照

好吧,先不說朱棣,反正他橫死豎死都是個死,說回漢王這邊。當時漢王是副帥,主帥亡,軍中一切事務盡歸副帥掌管,那50萬精銳在手,一路揮軍南返,太子手裡的那點家底哪裡夠看的?漢王覬覦皇位已久,這等的天賜良機,他怎麼會錯過?

事情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的,別忘了你在算計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算計你。自古皇帝和兒子們的關係都是可為父子、可為君臣、可為仇敵,漢王這麼多年一直跟在朱棣身邊打仗,他是什麼鳥,朱棣心裡清楚得很。

大明風華:朱棣命喪榆木川,漢王手握50萬精兵,一招讓他不敢反

《大明風華》劇照

所以七月十六日“己丑,次蒼崖戍。上不豫,下令大營五軍將士,嚴部伍,謹哨瞭,毋忽。”
當朱棣身體開始感覺不適的那天,下軍令嚴整軍紀並增加了哨兵的部署,他似乎預感到了什麼,開始佈局。
“庚寅,次榆木川。 上大漸,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
七月十七日知道自己不行了,召英國公張輔託付後事。
“辛卯,上崩。內臣馬榮、孟聘等以六師在遠外秘不發喪。夜,召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入議,喪事逐一遵古禮。含斂畢,載以龍轝,所至朝夕上食如常儀。”
七月十八日死了,按生前計劃秘不發喪,每天正常讓人送飯送菜進主帥行帳,所有事情一如生前。為了就是不讓漢王知道實情。
“壬辰,靈轝次雙筆峰。大學士楊榮、太監海壽奉遺命馳皇太子。”
七月十九日先派親信快馬送遺詔回去給太子朱高熾,部隊繼續按原速度返行。

大明風華:朱棣命喪榆木川,漢王手握50萬精兵,一招讓他不敢反

《大明風華》劇照

看上面這些步驟,一環扣一環,明顯是事先就有安排的。從上面那段朱棣跟隨從們嘮嗑的記錄上看,當時的行軍速度,從榆木川到京師大概要一個月的時間,這樣的方法能不能瞞得了漢王一個月呢?顯然是不能的,當時漢王領左翼軍不與朱棣同路,但主帥營裡這麼多人手肯定會有漢王的人,很多天沒有見到皇帝露臉肯定會懷疑,但是從正常到懷疑是有幾天時間的,再從懷疑到證實也要幾天時間的,朱棣算計的就是這幾天的時間差!

漢王在朱棣駕崩事件中唯一的機會在於:朱棣沒有留下遺詔傳皇位給誰。這樣他才有理由去搶這個皇帝的位置。如果沒有這幾天的時間差,那漢王完全有手段讓這份遺詔送不回去,讓有遺詔變成沒有遺詔。但是有這幾天的時間差就不一樣了,等漢王醒悟過來的時候,這份遺詔已經先行好幾天在送往京師的途中了,幾天的時間,當時的交通工具大家都是馬,沒有太大的優勢要追幾天的路程幾乎不可能。

大明風華:朱棣命喪榆木川,漢王手握50萬精兵,一招讓他不敢反

《大明風華》劇照

所以說想要在一個靠造反起家的爹的手下造反,是永遠不可能的事。他不但生前能鎮得住你,就連死後也能把你算計得死死的。你會說直接領50萬人打回去不就成了嗎?哪有那麼多想法?還真不成,古代誰做皇帝講究的是個章程,你若名不正言不順的就位,那隻能引來天下兵馬的共同討伐,就算你漢王能一路殺回去把太子太孫都幹掉了,你坐在龍椅上也不是皇帝,只會成為全天下的靶心!

朱棣能造反成功是鑽了他老爹留下的空子,朱元璋當時制定的藩王制度有一條是危難時刻可以起兵勤王的,所以朱棣當時才能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漢王現在沒有這個藉口,如果硬要上,那結果只會像三國時期董卓那樣的下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